摘要:根據研究指向的不同,我國內地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宏觀的視角來關注人的現代化,研究方法以調查法研究比較多;第二階段是側重于微觀的個案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主。但是,從總的來說,我國關于傳播與人的現代化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在研究方法上還有待于拓展。
關鍵詞:傳播;現代化觀念;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010-03
一、引 言
傳播對于人以及社會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美國社會學家阿列克斯#8226;英克爾斯最先關注到大眾媒介對人的現代化過程的影響,他認為影響人的現代化進程的因素有學校教育、大眾媒介、工廠、農村合作組織、城市非工業雇傭、城市經驗的質量和家庭背景等,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能夠傳播信息和造成一種環境,在影響人的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中是排在學校教育之后處于第二位的。施拉姆在《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一書中指出,大眾傳播的作用在于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教育民眾、傳播新的知識和技能、將社會關注點集中到與發展相關的信息上、提高國民參與國家和社區事務的程度、提高人們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值。因此,“任何社會變革的最重要的條件是人本身必須改變,這正是現代傳播對于經濟發展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因此在人的現代化過程中,分析研究傳播以及傳播機制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二、傳播與人的現代化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這一階段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來關注人的現代化,以調查方法對大眾傳播和人的現代化相關性研究比較多。最早開展這方面研究的是江蘇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張學洪等人。1985年,他們在江蘇不同地區選取了三個點調查農村新聞傳播狀況,調查設計了27個核心問題,關于農村居民的進取性、參與意識、迷信與否等,研究手段以社會學方法為主,測試被調查者觀念現代化程度與媒介接觸的關系。研究發現大多數農民的現代化觀念是不高的,農民對新聞媒介的接觸與他們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無顯著性相關關系,而且農民的廣播、電視接觸程度與他們的思想觀念狀況無顯著性相關,相反接觸報紙的程度與他們的思想觀念程度有顯著相關[1]。同年他又組織了對南京市電視觀眾的收視情況調查,運用了12項指標對城市市民現代化觀念程度做了測定,并用雙項式卡方分析法檢驗了居民接觸新聞情況,認為人們的觀念形態日趨現代化,特別是在當前的改革洪流中,人們的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競爭觀念以及價值觀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和轉化,電視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觀念的形成。這一研究結論得到1987年6月~1988年5月中宣傳部、廣播電影電視聯合調查組與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對不發達地區的廣播電視事業調查的印證:“廣播電視事業上的發展、宣傳報道上的差距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現代化觀念更新的進程,制約了科學普及的速度,延緩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對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改變窮困的面貌是不利的 [1]”。
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是重鎮,很多學者都介入了這一帶有宏觀色彩的命題研究。按照時間順序來看,王怡紅是比較早的研究者,她在研究中首先關注到傳播內容的不同會對大眾傳播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她認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傳播有助于個人對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能的認識和選擇,它能逐步消除人們對新觀念等的不確定性,并通過大量的有利于變革的新事物的傳播,形成與傳統觀念中的落后意識的鮮明對照,從而刺激人們在認識、情感和行為上的發展需求,指導人的觀念變革的方向。但另一方面,社會中的政治制度、文化形態一直是大眾媒介傳播內容發生或形成的背景基礎。社會準則、規范、法律、習慣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都會影響傳播內容的性質。有利于觀念現代化的傳播內容是個人變革的動力,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礙于觀念現代化的傳播內容反而會起到保守或消極的影響,抑制變革的發生[2]。后來卜衛研究的結論與此很相似,她認為媒介積極觀念是現代性的一部分,媒介消極觀念是和現代性相悖的因素[3]。20世紀90年中期,陳崇山、孫五三等研究結論對前期學者的研究給予了顛覆,他們承擔當時的中華基金課題“新聞傳播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通過調查分析受傳者媒介接觸的行為、偏好、觀念及人際交往等中介因素對其現代化觀念變化的作用。認為我國居民擁有媒介的數量和居民使用媒介的頻率對他們的觀念現代化幾乎沒有什么影響。他們選擇媒介內容的范圍廣泛與否,對不同內容的偏好是媒介行為中決定觀念現代化的主要因素。當然,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之外,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潘忠黨教授、美國南卡大學的魏然教授1997年在《大眾傳媒的內容豐富之后——傳媒與價值觀念之關系的實證研究》一文中通過1987年和1995年在上海和北京兩地開展的兩個調查結果顯示,接觸不同的媒介內容與不同的價值觀相關。如果將這些結果上升到社會整體的高度,它們的涵義是媒介內容的豐富與價值觀的多元同步而行。此階段的學者都使用了抽樣調查法,就大眾傳播與居民的現代化觀念之間的相關性做了諸多的論證,研究認為大眾傳播對受眾的現代化觀念存在比較顯著性的影響。當然,至于不同種類的媒體以及不同內容在對受眾現代化顯著性的影響上的著力點有很大的不同。
(二)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現在為第二階段,著重于微觀的個案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主。此階段研究者數量增多,他們發現如果拘泥于前一階段的視野和研究方法,就難以再有新的突破。“暫時‘懸置’最迫切的‘發展’、‘現代化’的‘關系研究’的主題,對‘傳播’、‘發展’等主題本身的意義進行思考和探討”[4]。因此,視角也開始從前階段宏觀的重實證的研究轉向于關注于具體的個案的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轉型體現在:李蕾和盧錚對典型報道塑造現代化進程的影響的研究;方曉紅、段京肅、仇學英等學者關注了大眾傳播在鄉村這一特殊的社區中居民現代化觀念進程中所起到作用的研究。李蕾認為在社會現代化的各種因素中,人的現代化是核心,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終極目標,也是杜會現代化進程的內在動力。他認為大眾傳播能夠對受眾產生間接影響,促進人們的進一步現代化[5]。90年代末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政治生活中的中心話題,在學術界的話語圈里“三農”問題也成為一個當下的命題,因此,此階段很多學者把農村的現代化、農民觀念的現代化當作最急切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學者投身到農村的現代化研究中來。典型的有南京師范大學方曉紅教授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蘇南農村大眾媒介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互動關系”,采用了抽樣調查方法對蘇南農村進行實地調查;貴州大學仇學英教授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貴州省大眾傳播媒介傳播與農村現代化進程:貴州省農村建設小康社會與大眾傳播和民眾政治參與”,也采用了抽樣調查研究方法,就大眾傳播對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戴俊潭完成的博士論文《電視傳播與轉型期中國農民的意識現代化》,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對當代電視傳播中的大眾文化與農民意識現代化的矛盾進行了分析。尤游完成的博士論文《社會轉型期大眾傳媒在農村社區的角色分析—關于湘中三甲村的個案闡釋》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認為從更深的意義而言,媒介角色的變遷實際上是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產物,是社會資源與專門的媒介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利益不平等現象。如果農民繼續以原子形式存在而缺乏組織的庇護,客觀上又缺乏制度的第二位的、補償性的機制,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導致社會不平等的進一步拉大。當然,這方面的論文還是比較多的,相關的文章如方曉紅的《大眾媒介與蘇南農村文化生活關系研究》;段京肅的《“信息斷裂”與弱勢群體的邊緣化》;王玲寧、張國良的《我國農村受眾媒介接觸行為調查分析》;童兵的《城鎮化:涉農傳媒必須面對的潮流》等[6-9]。還有很多是以地方為個案研究的論文,如關于現代媒介對甘肅農村、陜南農村、江西農村、西部地區農村、撒拉族鄉村社區、河南省息縣街西村等現代化進程中的影響,很多運用了實證研究方法,對個案具體分析,得出的結論有說服力。
從研究的范疇來看,就受眾對大眾傳播接觸范圍和頻度等現狀情況的描述性研究中,大多采用了定量調查研究方法,而關于大眾傳播影響居民受眾觀念變遷的研究中大多采用了定性研究。相對前一階段來說,研究者不再盲目依賴于調查數據對研究問題假設的印證,而轉向從個人價值觀出發來對問題的解釋。因為“人類的社會行為或社會現象是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發生的,人為地控制或分割這些情境也不能揭示其‘真相’。因此,定性研究的模式不是自然主義的量化,而是人文主義的‘理解’和‘解釋’。定性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人們在何種情境下建構了何種事實。在這種意義上‘描述與理解’,既是定性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它的目標”[10]。
三、思考和探索
所有研究都對大眾傳播與人的現代化都是處于發展傳播學的研究范疇,都是進行了現實層面和理論層面的思考,但是總體來說大多數研究沒有把傳媒對人發展觀念放在社會大變遷的背景下來思考。如我國20世紀90年代末在農村地區大力推進了城鎮化建設,同時在這場的市場化大潮中,農民身份和觀念在尋求自我轉變,他們主動融入現代化的大潮,但是大眾傳播在這種過程中能夠起到什么樣的助推作用呢?效果如何?農民在這樣的身份轉換中,媒介又能夠給他們提供了什么樣的支持系統?等等現實中深層次的問題缺少關注。我國的媒介文化在市場化的背景下,其越來越呈現出鮮明的商業文化色彩,這種特色與我國大眾媒介一直注重意識形態宣傳導向所體現出的政治文化進行雙重作用。這樣的傳媒文化進入鄉村后,對鄉村傳統社會分散的、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結構以及居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進行全面的解構,表現出攏歸為一種統一化的趨勢。大多研究對大眾媒介所傳播的大眾消費文化是如何嵌入鄉村文化過程的,而對消費文化為特征的大眾傳媒文化對鄉村傳統文化是如何沖淡和消解的?特別是居民傳統價值觀在受到消費文化影響后,所產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迷失以及如何重新調整?媒介對鄉村居民文化認同和文化心理重新建構等等問題缺少深入研究。從研究方法來看,無論是早期階段以定量調查方法對宏觀的大眾傳播與人的現代化的研究,還是后階段以調查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大眾傳播與具體區域的居民現代化的個案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社會調查、批判性研究、文化研究、參與性觀察以及文本分析等作為研究的方法。在這些研究中,因為研究方法的局限,導致了現階段關于大眾傳播與人的現代化變遷研究中理論和方法上難以有新的進展。“社會調查、自然觀察和文化人類學方法在研究過程中,都不改變社會現狀,所以難以確定因果關系”[11]。其實,采用更多的量化和質化研究,從多角度、多因素考慮問題,能夠使得研究結論更加客觀與完善,多種方法還能互相提供相關驗證的證據。特別在對人的現代化人格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是完全可以借鑒心理學中的實驗研究方法。“所要研究的問題是否與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有關。傳播現象中的心理問題比較適合于采用心理實驗方法”[12]。“在社會科學中,能否真正從經驗上顯示或證明兩個或多個變量間存在因果聯系,這是有爭議的。但是,在傳播學常用的社會調查、自然觀察等方法中,實驗的確是建立因果聯系的最好方法”[13]。
當然,在觀察人的現代化觀念意識的變遷中,對話語體系的研究也是一種很好的視角。在大眾媒介普及的背景下,鄉村居民處理媒介信息的能力不斷增強,他們的話語交往技術能力不斷提高,這也能反映出人的觀念的變化,因此“話語群—行為”的研究模式是大眾傳播與人的現代化之間互動研究可以使用的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崇山.中國傳播效果透視[M].沈陽出版社,1983.
[2]王怡紅.大眾媒介對觀念現代化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0(2).
[3]卜衛.受眾的媒介觀念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2).
[4]郭建斌.傳媒與鄉村社會:中國大陸20年研究的回顧、評價與思考[J].現代傳播,2003(3).
[5]李蕾.受眾大眾媒介推動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橋梁—以媒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格特征漸變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2).
[6]方曉紅.大眾媒介與蘇南農村文化生活關系研究[J].當代傳播,2004(5).
[7]段京肅.“信息斷裂”與弱勢群體的邊緣化[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8]王玲寧,張國良.我國農村受眾媒介接觸行為調查分析[J].新聞記者,2003(11).
[9]童兵.城鎮化:涉農傳媒必須面對的潮流[J].新聞愛好者,2003(3).
[10]卜衛.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J].國際新聞界,1997(5).
[11]姚君喜.社會轉型傳播學[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12]卜衛.論心理實驗在傳播研究中的應用[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1).
[13]卜衛.一種常用的傳播學研究方法[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