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高職院校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的教育現狀介紹,從執行教育部門的產學結合的教育方針;高校的競爭壓力;社會新增專業的走俏;高職院校的靈活機動以及主持與播音專業的特點等六個方面,闡述開創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多元化培養的條件。從這六個層面進行論證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的多元化培養,同時具體的闡述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多元化培養。
關鍵詞:主持與播音藝術;多元化培養;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2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135-02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個年輕專業,同時也是一個熱門專業。近年來,全國開辦此專業的學校激增,遍及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據保守估計,大約有150所院校開設了此專業,每年大約有1萬名學生。針對這樣的新興專業,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如何適應社會需求,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背景下,脫穎而出,這是高職高專院校急需解決的課題。而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廣泛的知識基礎,以應對不同欄目的教育模式,為主持人的多元化培養創造了條件。
一、高職院校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教育現狀
隨著教育進一步改革,教育相關部門對藝術、體育專業考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美術、音樂和體育這三類考生進行全國統考。雖然攝影、主持、編導這三類藝考,江蘇等省份仍然施行招生院校單獨命題、考試和錄取。但從2009年開始,教育相關部門對高職高專類相關藝術院校的自主命題和錄取權的收回。以某本科類院校代理招錄,相應高職院校直接承認此院校的藝術單招考試成績。比如說江蘇省高職院校直接承認南京師范大學的藝術單招考試成績。主持與播音專業雖然是一熱門專業,但在就業方面確不容樂觀,尤其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真正到廣電系統或媒體單位工作的學生只占少數,以某高職院校近三屆就業情況為例,如表1所示。
表1近三屆某高職院校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就業分析表
年級人數對口
就業靈活
就業升學其他就業率對口
就業率
2008183141無0.94 0.17
2009316241無0.97 0.19
201033526無20.94 0.15
從表1可以看出畢業生從事主持、記者和編導等職業的同學,所占比例較小,五分之一不到。然而從這個表上我們也看出這所高職院校整體就業率較高。因為在靈活就業層面里,大部分畢業生是到傳媒廣告公司,導游公司,高爾夫產業園、政府部門和企業。還有部分同學自主創業,如創辦婚慶公司等。從這些數據及學生的就業方向可看出,這所院校的靈活就業率很高。這也說明了這所高職院校發揮自身靈活多變的優勢,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對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進行分析,進而調整教學方向,從而走上了多元化教育之路,走出了高職教育的特色。
二、開創多元化培養的條件
(一)高校競爭的壓力
由于開辦主持專業的院校激增,而社會就業機會雖在增加,但是每年一萬多人的新增畢業生,很難順利找到對口工作。當學校畢業生不能夠順利就業時就會影響明年本專業的招生。如江蘇生源以2~3萬逐年遞減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到了內憂外困的境地。同時再加本科同等專業的強勢競爭,高職類的主持與播音專業該走向何方?怎樣走出當下的困境,奔上一個良性的發展道路,這一切都迫使高職院校根據社會需求及自身條件,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之路。于是高職院校開創了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的多元化培養。
(二)社會新增職業人才需求的走俏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上形成了很多新興職業,而這些職業卻沒有對口專業人才,故相近專業人才正是這些崗位的潛在人才,比如說:會展策劃、會議主持、司儀等相關職業。當這些職業急需人才時,市場上卻是一片空白,而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卻是這些職位較對口專業,如何搶先得到這塊就業蛋糕?此時高職院校發揮他們靈活機動的特點,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培養出來一批能夠適應這些新興職業的復合型人才。并取得了成功,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困境,且開辟了另一片天地。
(三)出現就業瓶頸,就業壓力大
主持與播音專業的同學都有同一個夢想,畢業時能夠到電視臺或電臺工作。但理想終歸是理想,現實是殘酷的。大部分同學都無法達成所愿。因為主播的機會很少,且主持人也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職業生涯很短。以中央電視臺四大國臉為例,他們已主持新聞聯播30多年了,只有一人退休,一人病逝,留給新人的機會不多。在這樣大的壓力下,部分人選擇做記者或者編導,而大部分人不得不去走靈活就業這條路。這不僅是高職類院校的生命線,本科院校也有部分人要靈活就業。所以主持與播音藝術這個專業,雖是新興專業,但是社會的需求不多,仍然屬于精英教育模式。所以主持與播音藝術的多元化教育是這個專業興旺發展的必然之路。
(四)高職院校靈活多變的優勢使然
高職院校本就是一個較靈活的教育單位,它的人力、物力、教學計劃和方向,都是靈活機動的,根據社會發展,它們隨時調整計劃,以最快速度適應對社會發展需要。而本科院校卻沒有這么靈活機動,他們要對這新的學科進行調研,組織一個新的團隊等,需要較長時間。高職院校在這方面有很大優勢,他們好多都是民辦院校,因為這些院校有企業特性,他能夠根據社會發展需求隨時調整教學計劃。生源是他們的生命線,如果有一門學科不及時進行改革調整,沒有了生源也就談不上專業發展。所以在社會就業壓力和社會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高職院校對主持與播音專業及時調整,面向主持、播音、編導、導游、公關、司儀、會議主持等方向。使其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社會急需人才,且保持自身的發展活力。
(五)執行省教育廳對“產學結合”的方針
現在高職院校“產學結合”的指導方針,是讓學生把所學與產出結合起來,那么必須要學生所學的東西和他們最終的就業和工作掛鉤。高校擴招后,產生了一系列教育問題。學生就業難提上日程,就有“畢業即失業”的戲言。雖說的有些嚴重,但在某些層面上反映了現實狀況。即學生在校所學和社會所需不對接。因此高職院校的主持與播音專業,本著產學結合的教學大政方針,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培養什么人才,然后簽訂一系列的單位、企業實習實訓基地,讓他們進行觀摩實踐。并設立校園電視臺和電臺,以及豐富的文藝節目和活動,讓他們在模擬工作環境下去學習,去發現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只有做到這樣的教學安排,學生才可以在畢業時,供不應求。從根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六)特點決定多元化培養的可行性
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它不僅包含了語言技巧、語言表達、主持實務等專業方面的學習,且還加入了包括美學、音樂、文學、表演、化妝、形體、演講與口才等等,多方面的學習。所以一位優秀的主持人不僅在節目主持上有一定造詣,甚至他可能是音樂、文學、甚至是歷史、地理、科普知識方面的專家。這一切的特點決定了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可多方向培養。根據個人不同的文化素養,從事不同的專業方向。這就為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的多元化培養奠定了基礎。因為主持人文化基礎不同,主持人也分為很多的類型,例如新聞主播、談話節目主持人等。決定他們是哪個方向的主持人,不僅是主持技巧,關鍵是主持人具備哪些方面的文化素養。所以我們選擇不同的培養方向就可造就不同的主持人。因此我們定位主持人、播音員、司儀、會展策劃等方向,都是科學的且可實施的。
三、主持與播音的多元化培養方向
(一)主持人、播音員培養方向
1.培養方案。本專業方向主要是為各級電視臺、電臺培養主持人或播音員的崗位人才。對此方向培養的學生要求較高,學生要有良好專業素養;較強的思維應變能力;扎實的文化功底;良好的形象;以及音樂、舞蹈等綜合素質。重點培養學生的鏡頭感、互動能力和有無稿件的語言創作能力等。
2.教學安排。在實際教學安排上,主修課程有:普通話語音、模擬主持訓練、形體訓練等課程。在課內實踐教學上,每個學期都要上交一份作品來完成本學期的課程,且要通過主持與播音教研組老師的綜合點評。在課外實踐教學過程中,每年寒暑假期間,學生到本校實習實訓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教學,觀摩主持人的工作流程,并安排學生參與節目的錄影和直播,每年兩次,一次兩周,共計四周的社會實踐安排。結束時要上交自己的作品、實習報告和實訓老師的綜合點評。
(二)影視編導、記者、節目策劃與制作方向
1.培養方案。本專業方向培養能在各級電視臺、電臺和一些企事業單位進行工作的編輯和策劃等節目的管理型人才。這個專業需要有良好的非線性編輯技術、扎實的文化功底,優秀的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策劃、導演、交際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后期制作、節目策劃等管理操作能力。2.教學安排。在實際教學安排上,主要課程有:非線性編輯技術、電視文體寫作、編導基礎等。在課內實踐教學上,每個學期必須根據學期課程完成兩份自編、自己主持的節目,并要通過教研組老師的綜合點評。在課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每年寒暑假期間,到我校電臺、電視臺等實訓基地,進行觀摩,參與新節目的制作。最終上交實習報告和老師的點評。
(三)公關禮儀、會議主持、司儀方向
1.培養方案。本專業方向培養婚禮、慶典、大型會議和展銷會的策劃與主持人才,這個方向主要是培養學生較強的控制現場、組織和策劃的能力、市場調研和綜合分析的能力。2.教學安排。在實際教學安排上,主要課程:公關禮儀、表演基礎、口語表達、展會策劃、化裝藝術等。在課內實踐教學上,完成模擬慶典或會議主持等節目作品,并要通過教研組老師的綜合點評。在課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每年的寒暑假期間,到我校的婚慶公司、會展中心等實訓基地進行觀摩,參與接單的運行,最終上交實習報告和實訓老師的點評。
綜上所述,這種因材施教的科學化教學,形成了一種對主持與播音藝術專業的新穎且實際的教學模式。從高職院校自身出發,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形成了“一專多能”的教學理念。培養出一批批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郁,曾志華.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于琳.播音主持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08(12).
馬菂.論節目主持人類型化培養[J].現代傳播,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