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文謹慎是對每一位文字工作者特別是紙媒工作者最起碼的職業要求,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很多媒體乃至一些主流媒體都會忽視這一點。本文列舉些典型事例并進行詳細分析旨在以此提醒紙媒的記者編輯在漢語言的純潔和博大中應多加推敲,慎之又慎,切切不要以訛傳訛,貽誤讀者。
關鍵詞:消息;文字;指謬 ;疊床架屋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039-01
新華社2011年7月18日電《地鐵口的托馬斯全旋——體操冠軍張尚武賣藝的故事》是一則時效性強內容平實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很好的新聞,但文字上失于粗疏,缺乏推敲。
最大的錯是“踢籃球”。
文章倒數第二段原文是“一位曾當過運動員的網友稱:跟腱斷裂了,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籃球和足球照樣能踢,只是運動能力肯定不如過去?!?/p>
足球照樣能踢,干嘛前面還要“和”個籃球呢!
記者的忽略在于顧后不顧前,或者想省幾個字,結果把籃球足球一鍋煮了。其實,同樣的意思,“籃球照打足球照踢”幾個字完全可以表達意思。顯然是記者缺少推敲罷了。
還有文章中間的“關鍵字”,應是“關鍵詞”。
原文是“‘冠軍乞討’的關鍵字連續幾天在網絡熱搜詞上名列前茅”。
句子后面都明顯說是“熱搜詞”了,前面咋還“關鍵字”而不改成關鍵詞呢!
漢語中對字和詞是很講究的,字就是單個的字,詞就是組成詞匯的詞,現在的學術論文和一些報刊理論文章常在文前強調“主題詞”“關鍵詞”,沒有強調“關鍵字”的,而過去的古詩詞,則特別強調練“字”的“關鍵字”,如典型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等,所以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之說。古人閑散,有功夫練字;今人皆忙,沒功夫練字就講一點關鍵詞了。
又仔細讀了全文,發現尚有幾處可以推敲。
首句“幾天之前,如果你曾路過北京王府井地鐵站A口……”
“幾天之前”,已經是時間概念,“曾”也是相同的時間概念,沒有“曾”,文道字順,加上“曾”字,則疊床架屋。“曾”似可剔除。
文中句子,“他目前受到的關注度,甚至遠超過十年前他登上冠軍領獎臺的時候。”這里的“甚至”和“遠”又是疊床架屋。不管是“甚至超過”,還是“遠超過”,都已把意思表達清楚。反而由于讀者對“甚至”和“遠”在理解上的差異而產生一些疑惑。
文中緊跟上一句的是“在多方聯系、進行了‘蹲點’似的追蹤下”,這里的頓號沒有道理,頓號往往用于等量詞匯的并列而不是句子串連,而連綴這兩個詞的則應是并且的“并”,應該是“在多方聯系并進行了‘蹲點’似的追蹤下”,這樣應該較為準確。
文中還有一些作者應該推敲之處,如:
“能夠看到一個矮小但還算結實的小伙子”,這里的“還算結實”在語氣和語義上尚欠準確。
“照片被折得很舊、模糊”,舊是因為折嗎?一張紙折幾回就舊了嗎?“很舊”和“模糊”中間能用頓號嗎?
“每天在不同地點接受近十幾家媒體的采訪”,“近十幾家”是什么意思?十幾家就“十幾家”,不到十家才用“近十家”,這種“近十幾家”也應屬語法之誤。
這里指出了許多值得推敲之處,頗有點吹毛求疵的味道,不是筆者有意跟記者過不去,只是想以此提醒我們紙媒的記者編輯在漢語言的純潔和博大中應多加推敲,慎之又慎,切切不要以訛傳訛,貽誤讀者。而上面所舉之例,往往在報上常常遇到,比如“近十幾家”,常有“近十幾萬”“近十幾億”等等。
順便強調一句,雖然對一篇新聞作品挑了很多刺,但這些基本沒有影響讀者對文章意思的理解,這篇作品還是很不錯的,而讀者能把一篇新聞作品從頭到尾認真讀完的概率是很小的,此亦屬瑕不掩瑜也。
因此,筆者在此以此文章為例,希望能夠引起廣大傳媒朋友的關注,為我國傳媒事業的規范化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