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社會,圖像化的表達方式體現著人們生存環境的發展與變化,人們試圖運用圖像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圖像時代的到來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論文通過對世界圖像化的五大表現的描述,具體以西安世園會宣傳片為例,從模仿形態、復制形態、虛構形態、擬像形態等方面來解讀宣傳片影像的結構方式,試圖對西安世園會宣傳片做出圖像化闡釋,進而分析圖像背后的深層含義,以此來闡述世界圖像化的傳播效應。
關鍵詞:圖像化;世園會;模仿和復制;虛構和擬像
中圖分類號:G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061-02
一、世界圖像化概述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1938年在其《世界圖像時代》一文中指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世界圖像時代”。“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1]。的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開始從主動接受圖像轉為對圖像的主動追求。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人們的生活環境已經越來越圖像化,人們更傾向于用影像來記錄身邊發生的事情。另外,由于這樣的圖像化生存環境,我們受到了更多的監視。在大型超市、自動取款機、高速公路上,“電子眼”等一些監控設備正在無時不刻的監視著我們的行動,甚至竊取了我們的個人隱私。因此,在視覺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當代社會,世界圖像化已經成為現實。
首先,圖像化體現在造圖上,不管是繪畫中的平面構圖還是立體構圖,還是居室裝修,都體現出圖像化在造圖上的地位。現今,各種圖案和圖像的構圖設計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視覺第一”已經深入到了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之中。繪畫越來越突出通過圖像來表達一種情感、一種觀念、一種思想。由于照相機的普及,在新聞報道、匯報統計、消遣娛樂等工作生活中,“讀圖時代”已然到來。其次,在造物方面,各種物體的構造結構已經成為一種審美要求。圖像化在造物上主要表現為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和陶瓷藝術等方面。各種各樣工業造型層出不窮,吸引著人的眼球,令人眼花繚亂。還有當下非常流行的服裝設計,視覺圖案的設計已經成為當下服裝潮流的寵兒,通過在封面上的圖像、文字、色彩的搭配將設計者的觀念傳達給大眾。而陶瓷藝術是指設計者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出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把握。設計者通常擁有豐富、飽滿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通過各種形態、造型的因素,運用了陶瓷藝術獨特的設計語言,蘊含了抽象、象征、隱喻等藝術形式,創造出了其它藝術無法取代的獨特作品。再次,在造景方面,例如我們身邊最熟悉的園林建筑,現在也已經深深的貼上了圖像化的烙印,園林設計的目的就是給人們營造優美的環境,使人們能夠處在一個接近大自然的健康和諧的環境中,不管是自然風景園林、宮廷建筑園林還是自然山水和寫意山水園林,當它們開始作為旅游業的一種噱頭,園林景觀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最后,在藝術形象塑造方面,電視、網絡更以視覺化的方式,給人以更直觀的圖像性的視覺沖擊,人們更多的利用圖像來傳達藝術觀念。尤其是影視的出現徹底改寫了書寫文化崇尚理性、邏輯,壓抑欲望、遺忘身體快樂的歷史。影視通過圖像化的表現生活,其發展開始超越以文字表現為主的文學,充分說明圖像時代的到來。總之,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圖像化的時代,文化符號趨于圖像霸權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圖像生產已經深刻的涉及到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商業等各個方面,影像的功能在這個消費社會中已經成為主宰公眾和約定審美的重要指標[2]。圖像化為人們看見和希望看見的事物提供了許多方便,視覺圖像化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其說這一變化的根源是電影電視這兩類大眾傳播媒介,還不如說科學技術的發展造就了這種圖像文化的傳播形式,正如海德格爾說的一樣,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
二、西安世園會宣傳片中的模仿和復制形態
在視覺文化日益興起的今天,世界的圖像化使得人們越來越相信影像符號的傳播力量。而從這些圖像或是影像背后的結構形式來看,模仿和復制、虛構和擬像是現代世界圖像化的主要形態。西安世園會宣傳片是一次成功展示西安形象的案例。其中,大量的視覺形象和視覺符號充分顯示了圖像化的獨特性。首先來看其中的模仿和復制形態所構成的圖像。宣傳片中展示了西安各處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的自然景點,這些實景拍攝意在勾勒出西安高大的背影。華燈初上的鐘樓、深沉雄偉的城墻、氣象萬千的大唐芙蓉園,浐灞生態區、森林、秦嶺,夜色下的城市,在公園里享受天倫之樂的一家人等等,而且在宣傳片中,展現了人文西安、科教西安、發展西安的形象,意在說明西安已經成為了制造業、國防業等眾多行業的聚集點。這些影像以模仿或者復制現實景與物的形式向人們展示西安的古老建筑、美麗自然和快樂生活等形象。這像是向人們訴說,飽經滄桑的西安城風采依然,高樓林立的現代建筑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線路,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古今交融,天人和諧,神韻幽然的都市情節,充分展現出“山水之城,華夏古都,絲綢之路,秦俑故鄉”的主題。
接下來,隨著歡快輕松的背景音樂,一幅幅世園會的鳥瞰圖交替出現,我們看到了造型奇異的廣運門,長安花谷,創意自然館。其中,天人長安塔更加彰顯了古城西安的獨有特色,它是依照和保持了隋唐時期方形古塔的神韻,同時增加了現代因素。也就是說,長安塔的形象既是古代建筑風格的模仿,也是對現代因素的復制。而且,宣傳片還介紹了中國園區和國際園區的景觀特色。在東方園林中,影像中展現了對于東方各個地方園林景象的復制來表達中國園區詩情畫意的境界,而國際園區中展現的對于國外園景的復制影像也給人異國風情的感受。總之,西安世園會宣傳片中對于西安標志性建筑和自然景點的影像表達大多運用了模擬和復制的形態。通過這樣的圖像化傳播,這些影像成為宣傳世園會形象和發布信息的重要方式。通過對美好古風今韻的西安形象的積淀,在接下來對世園會的影像描述中又通過對景區各種影像的圖像化展示,把一個完美的西安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
三、西安世園會宣傳片中的虛構和擬像形態
西安世園會宣傳片作為宣傳西安形象的影像作品,首要任務是依靠視覺元素構建一個主題形象。在宣傳片一開始,影片主要展示了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天人之城。用虛擬圖像技術為人們展示了秦咸陽宮,漢長安城,唐長安城的舊時風貌。在影片中,能夠看到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這是對古代風貌的一種擬像表達。這樣的展示既表現出了西安對于歷史的尊重和文化的敬仰,同時也展示了西安美麗的歷史風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影像的傳播,必須是要有意義的影像符號,所謂有意義的影像符號,應該是在文化認同的背景下具有典型意義的符號,我們不僅僅要去創造出新奇的視覺符號,更要通過最常見的、最熟悉的東西開發出具有傳播意義的價值影像,在創造的過程中,虛構和擬像是不可缺少的創作形態。西安世園會宣傳片為了達到“綠色引領時尚”的理念,在對景區的影像表達中處處都體現著綠色,尤其是對盆景園的介紹時,強調到盆景的創意、取材、造景,都來自自然界的山水草木,這讓人感覺到整個園區都是一個大自然的自然盆景,這便是擬像的作用。人們通過對影像的接受,體會到了西安世園會的“天人合一,創意自然”這一主題。在介紹世園會的主要建筑時,影像中長安塔表現為綠色理念和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成為生態建筑的實踐示范,影像利用三維技術,展示了四大標志性建筑之一的自然館,利用圖片向觀眾介紹了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帶的珍稀植物和生態景觀,在畫面中,可以觀看到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體驗“一室不同天”的奇特感受。這種三維技術的展現便是一種虛構或者說是虛擬形態展現。
需要指出的是,筆者認為,圖像化之所以會在世界范圍內盛行甚至有取代文字之勢就是因為影像中的虛構和擬像的形態表達。例如,花卉圍繞的大雁塔變成長安塔的3D虛擬技術便表現出圖像的獨特魅力,它通過聯想,把大雁塔和長安塔用花卉、蝴蝶聯系起來,意在表現古今用自然來聯系,用自然來聯通,表現“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的美好理想。又如在世園會尚未完工之際,無法用真實的攝影表現園區景色,便利用三維技術制作了整個園區修建完成之后的影像,從虛構中可以看出創作者對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理想。利用擬像對夜幕下世園會“湖面上,舟影搖曳”的景色創造,人與自然奏出了華美樂章,展現出了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的無窮魅力。這是圖像化的獨特優勢,也是視覺文化的獨特魅力。
總之,在西安世園會的宣傳片中,通過模仿和復制、虛構和擬像形態的構建,不僅能看到兵馬俑、鐘樓、大雁塔、古城墻這些歷史印記,還能看到世園會建筑在影像中完美體現;不僅展示了一個千年古都、雄關古今的歷史名城,而且展現了一個科技先進、自然美麗的人文環境。世園會宣傳片通過對古代建筑的模仿,現代都市形象和自然景觀的復制再現、世園會景區影像的虛構和擬像的呈現,宣傳片將視覺審美和視覺傳播的雙重優勢有效整合,同時,充滿了動感的畫面,強烈的視覺圖像的魅力和沖擊力,讓觀眾置身于西安、置身于世園會去感受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當今世界,除了口傳和文本之外,意義還借助于視覺來傳播,圖像傳達信息,提供快樂和悲傷,影響風格,決定消費,并且調節權力關系。[3]”視覺文化的廣泛傳播已經證明,圖像較之文字更能激發和表現人的欲望,滿足人的快樂要求。圖像在今天已變成一種統治人的意識形態,不斷地塑造著人的精神和靈魂。在后現代時期,書寫文字再也不具有統治地位,圖像將大舉闖入我們的生活,主宰我們的思想,主導我們的生活,并生產意義、欲望和權利關系,規馴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建構“從身體出發”的文化政治和審美意識形態[4]。西安世園會宣傳片是通過影像來宣傳西安世園會和西安形象的作品,在影像中,模仿和復制、虛構和擬像形態的構建了完美演繹了的“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的理念,這個影像很容易激發起人們對于綠色自然的追求,也就激發出人們游玩西安,觀看世園會的愿望。宣傳片的影像深深印入人的頭腦中,并不斷塑造著人們對于世園會的看法,促成人們對于綠色和自然生活方式的審美傾向,最終影響人們的追求和消費。總之,我們正處在一個圖像化的世界里,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被圖像所充斥,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被圖像所包裝和使用。圖像的出現讓我們改變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的思考方式,它重新塑造和改變著我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在這樣的景觀社會下,圖像已經作為一種符號,開始生產意義和產生權利。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當圖像成為了真實的替代品,成了商品物化的形式時,它就已經開始成為了控制人的工具,我們需要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序化、多元化的視覺環境,為視覺文化傳播帶來更多的價值需求。
參考文獻:
[1]高字民.從影像到擬象:圖像時代視覺審美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美)尼爾#8226;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德)Stefan Friedrich著,孟建譯.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的理論詮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美)道格拉斯#8226;凱爾納,斯蒂文#8226;貝斯特著.后現代理論:評判性的質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