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介環境與技術促使微時代來臨,不僅讓微小說、微博得以流行,也讓微視聽的文化消費形式“微電影”,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從解讀微電影入手,分析了微電影的受眾定位及熱播原因,對微電影的傳播效果及走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微電影;受眾;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095-02
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著人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2011年上半年,《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達到4.85億,微博用戶數量也從2010年底的6311萬暴增到1.95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1]。
一、何為“微電影”
互聯網十多年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現在它更是開始逐漸改變人們傳統的娛樂方式──電影。近日發布的《中外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指出:超過4000萬人只使用網絡視頻而不看傳統電視。網絡視頻受熱捧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新媒介環境下微時代已經來臨。現代人生活的快節奏與多元性,催生了空閑時間的零散性。這不僅使得微小說、微博盛行,微視聽的文化消費形式——微電影,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微電影與網絡視頻、傳統電影均存在區別。微電影有著它特有的構思和表現形式,屬于一種新的虛構電影作品的樣態,一個個虛構的小片段、虛構的小情境或者小故事都可以成為微電影,其內容更加生活、更加輕喜劇,更適合現代社會中繁忙的人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觀看。它是傳統電影和網絡視頻短片結合的衍生物,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微”字。大家對這種新的電影形式定義目前還很模糊,卻大致概括為應符合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微時段放映,微電影與傳統電影那種至少一個多小時的長度相比,它短則幾分鐘,長則二三十分鐘;二是微型制作,微電影的“微容量”決定了絕不會如傳統電影那般耗時耗力,它準入門檻低,參與者很多都是草根;三是微平臺播出,與傳統電影的影院模式有著區別,微電影大多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視頻平臺播放,更加貼近普通大眾,普及度更廣泛。
優酷網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劇”短片《老男孩》于2010年年底引發了網絡微電影的熱潮,僅一年之內就又有多部微電影作品問世。周迅、余文樂聯袂主演的《四夜奇譚》,酷6網制作的《青春期》,演員徐崢制作并主演的《一部佳作的誕生》,著名導演姜文執導的《看球記》等也成為微電影作品中的一部分。微電影承載了普通大眾對新興事物的無限向往與期待,加上多媒體網絡、3G無線上網手機等新技術的應用,更是給了微電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二、受眾分析
我國目前使用網絡媒介尤其是新媒介的網民,主要年齡段為18至30歲,其中又以80后、90后為主力軍。可以說,《11度青春系列》和《四夜奇譚》可以看作是針對80后、90后群體為主要受眾,追求時尚緊跟潮流的年輕人。
以《老男孩》為代表的“11度青春系列”的微電影運動形成了一股流行文化熱潮,無數年輕人在觀看影片之后,灑下熱淚。《老男孩》講述了兩個普通男人的夢想之旅,以不失幽默的鏡頭勾起觀眾對兒時夢想的回憶。《四夜奇譚》講述了四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吃指甲刀的女朋友,替身演員的意外之喜,謊言與謊言被揭穿,以及在微博中漸行漸遠的愛情。各篇中都有許多展示80后與90后們生活方式的細節,平板電腦,百度搜索,觸屏手機,快餐食品,新浪微博,網絡語言(“我勒個去”,“無圖無真相”等),玩音樂,打麻將,相親……無處不在的熟悉感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目光。故事將我們帶入一個又一個迷霧,以懸疑、夢幻甚至帶有點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短片描寫形形色色的愛情,組合成“愛的奇妙物語”,卻只是為了傳達一個簡單的道理——生活無處沒有驚喜,愛情是如此奇妙難解。
愛好微電影的年輕人,他們對一切難以在傳統媒體上出現的新鮮玩意感興趣,這讓他們得到一種顛覆的快感。網絡則無限擴張了他們的觸角和欲望。《四夜奇譚》中“去中心化”的碎片敘述模式,體現了消解崇高、游戲化的態度和多感覺的體驗。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年輕受眾的好奇心和意淫的欲望。年輕受眾在接觸媒介的過程中伴隨著心理機制的作用,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信息去滿足不同的心理需要。媒介的使用過程從某種角度說也是滿足受眾心理需要的過程,這部分年輕受眾在觀看此類影片的過程中尋求認同的心理得以凸顯,同時心中的壓抑情感得以釋放,實現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三、微電影熱播原因分析
1.與受眾產生共鳴。80后、90后受眾主導網絡已成為一個必然趨勢,能否與他們形成情感共振是能否受到關注的重要因素。而要達成深度共振必須有共鳴,每兩到三年受眾的生活方式都會產生極大差異,這也導致了內心的共鳴點存在著差異性。共鳴點包括表層和深層兩種,表層元素又以文化符號為主要構成,如某個特定時代的音樂、熱點時事、大事件、社會物品符號等,這類元素產生的共鳴速度快;深層元素則以受眾群體共同的人生經歷、情感感受、內在經驗為基礎,這類共鳴的影響時間更為長久。《老男孩》表現的表層共鳴元素有杰克遜,李春波,校園氛圍……深度共鳴元素是小人物在現實面前的尷尬但仍然不愿放棄夢想,當青春逝去之后在浮華的物質世界中的生活狀況。《四夜奇譚》表現的表層共鳴元素有平板電腦,微博,快餐;深度元素則有情感與物質的關系,親情和理想的矛盾,想象的出軌,愛情的變幻莫測等。網絡微電影很注意抓住能與特定受眾群體形成共鳴的元素,能深入到受眾內心深處,實現了與受眾情感上的共鳴。
2.受眾參與性強。微電影有著極強的互動、參與性和自主性,引發了受眾個性的張揚和觀賞的熱潮。在傳播過程中評論由觀眾自由參與,可以在任何時候發表自己的評論,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將自己對電影的評價發布在論壇、博客,可以發布投票,還有各種網站、電影公司甚至個人舉辦專門的網絡電影比賽或影評活動。同時,影片的播放在時間空間上也是自主的,甚至包括電影的播放內容,完全由受眾自己選擇。匿名性的評論給予了自我的無限釋放,在發表影片評論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意愿與觀點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而不必存有太多顧忌,這樣可以得到情緒的徹底宣泄和自我釋放。無形中也促使網絡微電影的熱度越來越高,使網絡微電影不斷被評論,也不斷地受人關注與傳播。
不管是喜歡與支持還是討厭與謾罵,各種評論都將引得更多受眾不斷關注。《老男孩》相對而言好評度略高于《四夜奇譚》,一方面是深層元素的切合度高,更多的年輕人愿意承認自己的平庸不愿意接收意外。另一方面是《四夜奇譚》的內部廣告植入過于頻繁。但是這仍不影響兩者的高點擊率和引發的觀賞熱潮,評論聲四起,關注度也居高不下。網絡世界的關注度一定程度上也帶到了現實世界之中。
3.“微電影”內在特質決定。《老男孩》選題直面現實,充滿話題性。無論是什么年代,青春和夢想都是必不可少的話題。追求夢想的方式各式各樣,成功與否不是最重要的,其過程往往能引起更多思考。《老男孩》的制作緊跟潮流,充滿時尚元素,即使只是簡單的選秀也是時下潮流的映射。營銷上貼近市場,充滿商業性。在《老男孩》中,雪佛蘭公司的廣告以貼片的形式出現,其植入并不多見。
《四夜奇譚》中的商業因素更為明顯,但是觀眾接受度較高。與傳統電影中的植入廣告受到猛烈抨擊不同,大多網友對其中的廣告持寬容態度——認為將網絡微電影與品牌結合是藝術創作的一個有機環節。《四夜奇譚》分8集,以周播劇的方式,連續2個月內在以新浪網領銜的各大網站播出1集。參考日美劇周播的方式,緊跟市場反映,每集播出后能快速選定宣傳重點,擴大市場效應。影片在技術上表現有力,充滿節奏感和時尚感,許多細節在不經意間就充分體現了現代年輕人生活習慣:依賴朋友不親近父母,獨立卻寂寞等。
四、微電影傳播效果分析
從《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到《故事無雙》,網絡微電影經歷了從自娛自樂向自負盈虧的商業化蛻變。現在這種由品牌出資,聯合網站和專業電影制作團隊模式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和《四夜奇譚》更加突出了商業化的特性,對傳播效果自然有所要求。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網友在第一時間免費觀看制作精良的影片的需求,同時也達到了完美的廣告傳達效果。吳彥祖加盟的微電影《一觸即發》,將商業廣告與微電影加以巧妙的融合,被大家稱為“不是廣告的廣告”。此外還有微電影《閨蜜》則讓李冰冰來講述自己“閨蜜”的故事,不難發現是在為其主演的電影新作《雪花密扇》造勢,《閨蜜》本身也在網絡上引起了收視熱潮。
網絡微電影周期短、投入小,并且有很快的市場信息反饋機制。如果一部作品上市后,受眾反應強烈,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反應馬上做出調整。網絡電影的觀眾參與性很強,而且題材基本都是大家短期關注的話題,很利于宣傳推廣。網絡微電影用傳統電影手法進行攝制,在此基礎上加以商業化運作已成為一種趨勢。網絡微電影讓草根們參與傳播的經驗,被公認為是有價值的培養大眾參與能力的途徑。這種新興的網絡娛樂活動,使得草根階層意識到自己并不只是社會傳播活動的簡單陪襯,有了一種參與的快感;此外也把網絡原生態文化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可以說,網絡微電影為網絡娛樂時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文以載道”歷來是我國文藝的優良傳統。但是商業化市場下許多電影大片塑造了與現實嚴重脫節的環境,如果沒有依附于現實世界的思考層面,網絡電影同樣也只是一個故事,僅僅是給部分精神空虛的觀眾用以消磨時光、自我滿足的精神鴉片。傳統電影的理想化色彩濃厚、權威式說教過多,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網絡時代電影觀眾的審美需求。而微電影帶有綜合性、包容性和時代氣息,它能迎合網絡觀眾“各說各話”的內在心理,是電影藝術向觀眾的審美需求靠攏所產生的一個必然性結果。網絡微電影所傳達的情感傾向和價值觀作用于人們原有的觀念或價值體系引起情緒或感情的變化,這一點是網絡微電影最顯著的效果體現。
伴隨著微博時代到來的微電影是否能得到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能否在有限空間里真正給人以觀影的愉悅,反映當下種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現實,留給人們無限回味的空間,與受眾的心靈產生共鳴。不可否認的是,有需求就會有存在,聯系當下人類對自由、隨性的追求,大家有理由相信微電影有著光明的前景。它具備技術條件支撐,有著特定的市場需求,便絕不會曇花一現。
參考文獻:
[1]邱秀聰.微博之后流行微電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8-08.
[2]張成良.網絡電影:草根文化的視覺狂歡[J].電影評介,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