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消息是迅速、簡要、廣泛、新穎地報道新近、正在或即將發生的事件和事態的新聞類電視節目形態。電視消息具有時效的快速性、內容的簡要性、題材的廣泛性等特征。電視消息的演進經歷了發軔(1958~1975)、發展(1976~2002)和成熟(2003~)三個時期。
關鍵詞:電視消息;定義;特征;源流
中圖分類號:G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125-02
一、何為電視消息
電視消息是迅速、簡要、廣泛、新穎地報道新近、正在或即將發生的事件和事態的新聞類電視節目形態。電視消息可進一步細分為電視短消息和電視長消息兩種子形態。電視短消息是指長度1分30秒(含1分30秒)以內的電視消息節目形態。有學者將其特點歸納為“五個一”,即一個事件、一個時效、一個現場、一個動態、一個主題。以小見大,視角獨特,主題鮮明,視覺沖擊力強,是電視短消息的魅力所在。電視長消息是指長度1分30秒(不含)至4分鐘的電視消息節目形態。電視長消息具有四個特點,即題材重要、內容濃縮、立意深遠、手段豐富。弘揚主旋律、具有歷史感和時代感,是電視長消息的魅力。
二、電視消息的特征
(一)時效的及時性
電視消息以時效取勝。力爭及時地把事實性新聞信息和意見性新聞信息傳播出去。觀眾對水均益在1998年12月19日報道的《巴格達遭空襲》可能記憶猶新,該條電視消息報道就是當時中央電視臺記者在一線戰場實拍到的現場報道,以最快的速度傳到國內,當天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一條新聞信息,如果報刊、廣播和網絡都已報道過,電視再作動態式的消息就沒有多少價值了。在新聞傳播的競爭中,時效性競爭處于首要地位,因為人們對新聞信息的要求,總是習慣于先知為快。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接受新聞信息的時間有限,有限時間里的選擇,首要因素也是滿足先知為快的心理。電視消息對時效性的要求是時新性和時宜性,即新聞既是時間上的最新報道,亦是適宜當前形勢需求的報道,是兩者的有機結合。較之電視新聞專題和電視新聞評論等電視深度報道,電視消息更強調突出時新性。
(二)內容的簡要性
電視消息的文字稿也應是字字珠璣,言簡意賅,高度濃縮,在簡練的文字、語言和形象中,包含盡可能豐富的事實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但“新聞消息短,但不是短而空、短而輕、短而淺、而應是短而實、短而重、短而厚、短而豐滿[1]。”在實際工作中,電視消息的長短與信息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優秀的電視消息報道要力爭做到短而信息量大,而不是無病呻吟地拖長時間。優秀的電視消息應該做到字字有用,句句精練。電視消息中,一般性的送往迎來,慶功展覽等會議新聞,由于事態本身是禮節性或程序化的,除廣大群眾關注的重要時政活動,一般都可用簡訊集納作動態報道。總之,從電視消息特點出發,要做到能短則短。
(三)題材的廣泛性
電視消息的題材十分廣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諸方面。
作為電視消息最常見的播出載體的集納式電視消息欄目,不僅要力爭在節目時間內容納更多的消息,提供更多的新聞信息,而且要拓寬視野,擴大報道范疇,廣泛反映各個領域的發展變化。央視《新聞聯播》曾多次調整節目,貫穿于其中的總的原則是擴大報道領域,增加觀眾關心的,與觀眾生產和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新聞信息,減少與觀眾距離遠的、可視性差的新聞信息,盡量剔除枯燥無味的新聞信息,使《新聞聯播》真正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國內外要聞總匯類的集納式電視消息欄目。
三、電視消息的發展源流
(一)發軔時期(1958~1975)
中國早期的電視新聞節目脫胎于新聞紀錄片。根據長度和時效,當時的電視新聞節目分為新聞片和紀錄片兩種,分別為后來的電視消息和電視專題報道的源頭。
早期的電視消息采用的是新聞紀錄片的形態,即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以電影制片方式制作,用電視手段傳播。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試播當天播出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新聞紀錄片《到農村去》,是中國第一次播出電視新聞節目。1958年5月7日,北京電視臺播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電視臺寄來的電視新聞片,是中國首次播出的國際電視新聞節目。1958年5月15日,北京電視臺第一次自辦電視新聞節目,播放了4分鐘的《圖片報道:東風牌小轎車》,反映了中國自己生產的東風牌小汽車的情況。圖片消息是中國電視消息的最初形態,它將新聞圖片分切組合再加上解說,而圖片則大多選自新華社的新聞圖片。1958年6月1日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由“本臺記者”孔令鐸、李華等拍攝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志創刊》是電視記者自己拍攝的第一條電視新聞節目,也是第一條電視消息。1958年9月2日19時30分,北京電視臺《電視新聞》欄目開播,播出的主要是本臺記者拍攝的新聞片。
自1958年9月30日起,《電視新聞》改為19時播出,是北京電視臺當日播出的第一個節目。它也是北京電視臺第一個完全自辦的新聞欄目。在最初原定每周播出四次,實際卻并不固定的電視播出中,《電視新聞》的時長和次數也同樣是不固定的。1958年11月2日,北京電視臺《簡明新聞》欄目開播,這是一檔口播消息欄目,起初安排在晚間節目結束前播出,每次時間長度約5分鐘,稿件基本上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部提供,由中國首位電視新聞播音員沈力播報。但是由于強調電視新聞的形象性,在北京電視臺,口播消息還不被重視,經常被取消,甚至長期付之闕如。由于簡便易行,在地方電視臺,口播消息和圖片消息往往成為主流。1959年4月30日,中央廣播事業局與捷克斯洛伐克廣播電視委員會簽署了廣播電視合作協定,確定雙方每月交換一至兩次新聞報道材料,特別是反映兩國人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材料。1960年1月1日,北京電視臺實行欄目固定播出,《電視新聞》的時長和播出次數都相對固定一下,即每期10分鐘,每周播出三次,每條電視新聞片長約兩至三分鐘。1960年7月1日,北京電視臺同日本共產黨人主持的電波新聞社簽訂了電視新聞交換合同。1966年8月1日,廣播事業局宣布取消播音員報名、電視新聞片記者署名的制度。1971年8月8日,北京電視臺開始不定期播出《國際新聞》欄目。1971年8月21日,北京電視臺開始增播北京地區天氣預報。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彩色電視節目,同年10月1日轉為正式播出。
(二)發展時期(1976~2002)
隨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的開播,電視消息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1976年3月29日,全國電視工作會議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召開。會議的一個議題就是創辦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技術條件的進步、電視隊伍的擴大,成為《新聞聯播》欄目創辦的有利條件。1976年7月1日,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在全國各地電視臺的協作下,向全國十多個省、直轄市傳送信號,由這些電視臺同時轉播,該節目即《新聞聯播》的雛形,但當時仍叫《電視新聞》。節目全部為國內圖像消息,每天19時播出。試播當天,在約30分鐘的時間里,共播出了7條新聞。1978年1月1日,《電視新聞》正式更名為《新聞聯播》,恢復播音員出圖像向觀眾播報節目,仍是每天19時播出,時長約為20分鐘。《新聞聯播》是一檔由中央電視臺牽頭,各地方電視臺共同協作舉辦的面向全國的一檔全國重要消息總匯欄目。根據全國省級電視臺共同協商的意見,北京電視臺向全國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傳送該節目的信號,欄目中地方消息占到60%以上。由于錄像設備當時尚未引進,所以《新聞聯播》創辦之初,是以電影膠片直播形式播出的。1978年12月起,中央電視臺開始使用僅有的兩臺電子新聞采訪設備,使錄制的新聞節目兩三小時后即可播出,告別了手洗電影膠片的技術落后狀態。1979年9月1日開始,中央電視臺每天增加了一組最新國際簡訊的口播消息,并且適當配發有部分新聞照片或背景資料。消息及相關材料由新華社提供,一般每天編發8條左右,約千字,共計5分鐘,以《國際新聞》為小標題出現在《新聞聯播》中。以前的《國際新聞》更名為《國際見聞》,主要承載一些時效性不強的非消息類的內容,每周播出兩三次,于1982年停播。1980年7月7日起,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首次在《新聞聯播》中播送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1980年10月20日起,為了解決國內新聞來源,及時報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重大新聞,中央電視臺通過微波干線收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新聞節目,在重新編輯后在《新聞聯播》中播出。1981年4月13日至21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在青島召開了全國電視新聞工作座談會。會議做出兩項重大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都是中央電視臺的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向中央電視臺供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必須轉播《新聞聯播》。1981年7月1日,《新聞聯播》改版,把國內新聞、口播國際新聞、通過衛星收錄的國際新聞截然分開的做法改為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兩大部分。之后這一節目編排形態被長期沿用。同時對欄目的標志和音樂、演播室背景、新聞提要、氣象預報圖表等進行了改進。總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聞聯播》依照電視新聞傳播規律,革新了傳播內容和形式,更新了編排思想和技巧,組織了一系列影響重大的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贏得了觀眾的持久關注,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1996年1月1日以來,隨著演播室直播的實現,《新聞聯播》的時效性和新聞性進一步提高。
(三)成熟時期(2003至今)
隨著2003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開播,中國電視消息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每逢整點都有電視消息播出,分類消息主要有財經、體育、文化、國際四大類,長達200分鐘,是整點消息的有效補充和深化。新聞頻道的開播使電視消息更突出時效性和大信息量,實現了滾動式、遞進式、更新式報道。在此后的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拉薩3.14打砸搶燒暴力事件、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消息的優勢日益凸顯。
參考文獻:
[1]葉子.電視新聞—與事件同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