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務院2006 年1 月8 日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它是我國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它劃分了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級別和區別以及預案體系,并設定了國務院應對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機制等內容,是我國目前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規范性文件。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大眾傳播的工具,媒體在真實性要求下,應及時向受眾告知信息、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水平。本文以真實性為原則,淺析媒體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真實性;突發事件;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123-02
一、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1.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基本原則和最根本的要求。真實性包括三個方面:客觀真實、法律真實和新聞真實。客觀真實是指客觀事實本身;法律真實是通過司法機關、運用司法手段可以被證明的真實;新聞真實卻是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因為新聞真實要按照法律真實來判定,然而記者卻不是司法人員,不具備使用司法手段,這也就是出現新聞糾紛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在實際操作上新聞無法實現其真實性。
新聞無法實現其真實性原則,大致有三點。首先,社會化的人不是處于真空當中,因此必然帶有一定的階級屬性,新聞工作者就是這樣社會化的人。其次,新聞本身就要求要有鮮明的立場,因此要實現新聞的真實性這一基本要求是無法達到的。再次許多國家都把新聞作為本國的輿論工具,要求新聞報道要有一定的導向性。綜上,無論是新聞報道的人,還是對新聞報道的要求都無法達到絕對的真實這一要求,當然新聞工作人員也不能就這個原因丟棄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因此我們可以將新聞這樣定義:新聞是一種對于事實的無限接近的報道。這一定義一方面強調了要無限接近新聞的真實,另一方面也要求新聞報道要有一定導向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我國對新聞報道的要求。
2.新聞真誠是新聞所應該具有的精神品質?!靶侣劜皇潜涞氖聦崳怯扇嗽谑聦嵒A上創造出的另外一種文本。新聞信息必將留下人的印跡,因為新聞是人的創造物,在記者的描述當中,其情感、心態、語氣都會滲入其中,如果能夠帶著真誠的態度去做新聞,那么這新聞里也必將留下關于真誠的印跡。[1]”新聞的真實是用客觀事實來驗證的,只要符合客觀事實就做到了本質真實,就符合了新聞真實性的最基本標準,但要做到真誠,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真誠表明的是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態度,是有關人文關懷的新聞態度。如果僅僅把新聞當作一種我們謀生的工具,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作為基本準則,那么只要做到真實就符合要求了,但如果要求我們新聞工作者要具有真誠的新聞態度,那么就需要一種不同尋常的敬畏心理,對自己所面對的職業的一種社會責任感,這種敬畏之情不僅不會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而是使硬邦邦的客觀真實更具有人性的力量。信息的傳達本來就不是機械的灌輸,原因有三:首先,新聞是由人傳播的,因此應該具有人性的光輝;其次,新聞也是傳播給人看的,因此也本應該具有人類最樸實的人性情感;再次,新聞本身就應該具有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作用,因此它自身也要求要具有一種真誠人性價值在里面。受眾接收新聞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吸引力在于新聞可以滿足自己獵奇和娛樂的心理。主流新聞界否定的是一味獵奇,但其并不否認新聞的獵奇娛樂作用,這與新聞價值的五要素之一的趣味性相關,也與新聞事業的社會功能之一——提供文化娛樂、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關系甚密,否則在新聞欄目里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珍聞趣事。新聞本就不該是板著面孔像開大會似的給受眾灌輸信息,還有輕松娛樂的內容包含在內,對于這樣的新聞,真誠就體現在有限度的滿足受眾這種獵奇娛樂心理,為他們的精神生活增光添彩。不可否認有些新聞需要最大程度客觀將傳播者的態度和情緒掩藏起來,就像很多突發事件的報道,需要極其嚴格的客觀報道,但這不等于就沒有感情,更不等于摒棄真誠,也正是因為新聞工作者的這種真誠的品質,才使得新聞工作者在面對汶川地震時,所做的報道充滿了人性關懷。真誠是一種感性的態度,我們一直也在強調新聞要具有理性的態度。
二、什么是突發事件
我國在200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5#8226;12汶川大地震是所有中國人都極為悲痛的事件,在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新聞報道,這與我國在之前建立的抗震救災報道機制有關,在我國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歷史中也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突發事件被眾多受眾所關注,其中兩個原因是不可不提的,也是突發事件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個是它的突如其來,另一個就是它所具有的極大的影響力。就地震這一突發事件來說,雖然我們的測震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程度上,但我們依然無法抗拒它的發生,也不能消除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其他的突發事件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經在科學技術上有很大進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應付災難能力得到普遍增強。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和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平臺,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要迅速、及時、真實、準確地反映災難事件的整個過程,還要使人們樹立戰勝災難的信心、以及報道各方所做的努力,成為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橋梁,這是新聞工作者神圣使命,也是其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突發事件報道策略分析
針對突發事件,以下是以真實性為原則的策略分析:
1.如何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廣播和電視都可以運用插播的手段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報道,同時滾動播出對突發事件進行廣泛報道。突發事件由于媒體的關注、受眾的關注,以至于它報道的迅速而且傳播的廣泛。新聞工作者對突發事件的報道都是爭分奪秒,確保自己所屬媒介成為突發事件報道的領頭羊,成為觀眾最早關于此次突發事件有關報道的首選媒介,而且一般突發事件會成為國際話題,因而易成為一個敏感而復雜的事件,本國媒體把握住該事件的話語權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如何及時、準確的報道突發事件,并且積極主動的引導輿論,將是在這場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保衛戰中制勝的一個重要標準。在突發事件出現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運用電視畫面和同期聲真實記錄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在還沒有任何定性信息時,又要達到快和準的要求,那么可以只出現場畫面和同期聲,不進行記者現場報道和評價。這在近幾年央視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已經得到了運用。我們知道在當突發事件始發的時候,由于突發事件本身的的重要性,我們不得不在它的報道過程中慎之又慎,這個時候評說就顯得有點為之過早。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對新聞版面進行巧妙的安排,這樣不僅僅起到了最基本的版面美化作用,而且還可以傳達很多“欲言可止”、“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含義在里面,這點也就符合了有關新聞真實性的要求。
2.待事件有了明確定性后,確保新聞事件報道的本質真實。許多國外的新聞工作者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更注重從小的細節的報道去體現整個事件的本質問題,這一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例如美聯社的新聞記者在報道巴基斯坦2000年的南部干旱這一新聞事件的時候,他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細節性的新聞事實,或者說新聞故事,他說“在巴基斯坦南部一個名叫巴西馬的小鎮,農民布希羅因再也無錢買水買糧,一家人深陷絕境,夫婦二人萬般無奈,不得不把15歲的女兒從老遠的家鄉帶到集市上,等著有人把她買去當傭人或者做新娘,趕集的人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這位農民悲哀地說:“有什么辦法呢,沒有糧食沒有水,我們都快要死了,如果賣掉她就可以救活家里其他20幾口人”。通過這一細節來揭示干旱這一災難給當地人民帶來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以及人們面對這一災難的無可奈何,雖然沒有進行任何評論、任何點評,但揭示了該事件的本質影響,記者的感情也從字里行間透露了出來,這種外表看起來沒有評論的客觀報道更容易打動人,更容易具有說服力,是一個很好的正確輿論引導的方式方法。要很好的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一方面要客觀、全面、精確地報道事件,更重要的是揭示突發事件的本質真實,體現新聞的報道深度。這點也是符合我國的突發事件報道原則,同時也符合新聞真實性的另一個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
3.整合多方資源,進行集納式報道,延伸新聞觸角,引入權威話語,拓寬報道廣度,增加報道深度。真實性還要求要對事件的發展趨勢要有正確的判斷。就是說新聞工作者不僅僅做一個記錄者,而且要對整個事件進行深入分析,使報道具有預見性,指導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他們正確而又科學地認識突發事件,處理突發事件,把如實報道與科學引導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鳳凰衛視的評論員制度同樣也是值得借鑒的;在整合各方資源上,鳳凰衛視做得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它會直接用新浪、拍客上的視頻,但他們會注明出處,這樣可以使我們的主流媒體在報道一些受限題材的時候更加從容,更具主動性;同時可以及時的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掌控媒體的話語權,不至于讓流言、謠言肆虐[2]。
4.把握大局,統籌安排。新聞真實的要求下,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要把握大局,在對“度”的把握中,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數量上要有度,這就要求在一個時期,一個地區對突發事件報道的數量有一個限定,媒體所營造的這一“擬態環境”要是作用在受眾身上,會讓他們產生恐懼、不安全感,由于“擬態環境的環境化”這一理論,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現實社會的穩定性,這將是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大患,因此,新聞媒體應該對突發事件在本地區一定時期內的報道數量有所控制,這種控制一方面要由政府的相關法律依據,另一方面也要求媒體自身的自律來保證。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熬S特效應,即自殺模仿現象:200多年前,《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后,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斯通過對1947年到 1968 年之間美國自殺事件的統計發現,每次轟動性自殺新聞報道后的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比平時多58個。深圳富士康的連續跳樓事件,也可以印證這一點”[3]。
5.突發公共事件報道要堅持新聞真誠。在對新聞真實的分析中,提出“新聞真誠是新聞所應該具有的精神品質”,因此,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還要堅持人文關懷。在“5#8226;12”汶川地震直播中,當我們的救援隊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廢墟中救出來的時候,不僅是現場的群眾和工作人員,還有關注這一突發事件的電視機前的觀眾們都歡呼雀躍,為努力救援的人和堅持不懈的生命所感動。同樣在伊春空難的報道中,中央電視臺的《朝聞天下》節目對所有在伊春空難遇難的人員名單逐個地、緩慢地念出,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和對逝者的惋惜,體現了我們的媒體對真誠的價值追求,極具人文主義關懷。
參考文獻:
[1]高飛.新聞的真實與人性的真誠[J].記者搖籃,2010(10).
[2]李昶,李青.在突發事件中彰顯媒體輿論導向力量[J].政工研究動態,2009(18).
[3]黎寧.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中的信息發布與輿論引導—“系列校園血案”報道的啟示[J].青年記者,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