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像傳播時代,DV以其個性傳播的特征,日漸成為個人進行影像表達的重要工具。DV影像傳播不僅是一種技術的進步,更是傳播媒介與社會文化的進步,實現了影像表達與文化傳播的個性化、自由化、平等化,成為一種理想的話語表達空間,具有深遠的傳播意義與文化價值。
關鍵詞:DV;影像傳播;傳播意義;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079-02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影像傳播的時代。自從1990年以來,DV就以其個性傳播的特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DV影像的制作中,DV成為個人進行影像表達的重要工具,由此揭開了個人影像傳播的序幕。DV是英文Digital Video的縮寫,原指數碼視頻攝像機,現在,一般指的是用數碼攝像機拍攝或用家用攝像機拍攝,并通過數碼技術進行轉換,主要供網絡播放的影像作品,也可以稱為DV電影。那么,與之相關的一個概念就是網絡電影,不過網絡電影一般有兩個涵義:一是把普通電影拿到網絡上播映;二是指利用數碼技術拍攝電影,直接在網絡上播放。本文用DV影像而不用DV電影,是因為部分DV作品還夠不上嚴格意義的電影,不具備一定的技術性和藝術性,只是一種個人影像。
一、DV影像概述
DV最開始只是一種技術現象,它采用了數碼信號的方式,在現有的電視系統中,其播放質量達到了專業攝像機拍攝的圖像質量,音質達到CD級質量,并且還統一了視頻格式。此外,DV輕巧的機身在拍攝時有著不易察覺的優點,操作的簡便又模糊了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而且還能配合先進的剪輯器材進行非線性編輯。這樣成熟的技術為DV攝像機帶來功能提高和成本降低的雙重效果,這一變化使得影像制作不再受制于高額的成本預算和難以接近的專業門檻。從此,民間DV拍攝由夢想變成了現實。現在,DV日益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包括DV愛好者、行業應用、紀錄片拍攝、DV電影創作、電視節目制作等龐大的DV適用人群已經形成。而且DV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時尚意味的詞語,成為人們進行自我表現的最佳手段。“DV著生活”成為一種時尚,甚至在電視、網絡、雜志上,在大學校園里,年輕人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今天你DV了沒有?”但是DV絕不僅僅只是一種時尚現象。因為“在歷史上,每一次技術的革新,最終的結果總是形而上的,總要引起人們的觀念更新,進而對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產生深遠影響”[1]。正如加拿大著名的傳播學者馬歇爾#8226;麥克盧漢所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次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 [2]。
二、DV影像的傳播意義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DV傳播無疑可以說是一場影像傳播革命。追溯影像傳播的歷史,從最初的繪畫發展到攝影,然后又有了電影、電視,直到今天以電子計算機為主體、多媒體為輔助的互動數字網絡視頻,人們始終在追求傳播信息、表達自我更為完美的形式與更為自由的空間。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傳播方式空前繁榮,人們從被動地接受信息變為主動地去追尋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人們有條件去參與信息的表達。DV的出現體現了從傳者為中心到受眾為中心的傳播主體的轉換。在某種意義上說,DV帶來的是一種時代話語的自由表達。這主要表現在對昂貴器材資源的占有不再是那些專業機構的優勢。尤其“對那些不掌握專業影像技術的普通觀眾來說,終于從昂貴器材資源的屈從中解放出來,才獲得了用畫面交流和表達的話語空間”[3]。同時也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影像記錄方式,個性化的DV創作以它特有的姿態——平和的意識、平靜的心態、平等的視角來記錄和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種創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市場的取向和制約,通過時間和時代的流逝展現一個普通個體的遭遇與生存狀態,進而呈現一種攝制者對于歷史與時代的理解。在DV愛好者的心里,將DV視作一支筆,一支反映現實的筆,甚至DV代表了一種真正的個人表達方式。這種影像技術的進步可以使更多的人擁有一種表達自己的手段,一種寫作的語言,一種張揚個性的自由。DV成為生活在當代社會中人們能夠表達自己思想的理想工具。
另外,僅僅在電影領域,DV的出現也使得電影的傳播媒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無膠片電影,這是影像傳播的巨大變革。世界電影史上首部無膠片電影《Titan A.E.》(片長90分鐘)通過IP網絡進行數字化傳送,并于2001年6月16日在Supercomm貿易展覽會上首映。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向電影院里的觀眾播放直接從因特網上下載的電影。從理論上講,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的電影膠片一枝獨放的時代可以結束了,膠片電影、電視電影和DV電影/網絡電影等多種電影形態并存的時代即將到來,盡管絕大數人能夠看到全數字電影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等待。
三、DV影像的文化價值
(一)DV是文化傳播與發展的一種重要載體
文化是DV發展所離不開的土壤,二者緊密結合,相互作用。隨著DV的發展與繁榮,形成了內容豐富與形式多樣的DV現象,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有著一股看不到的強大力量的推動,這種強大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DV的傳播引起了一種新興的文化潮流。作為影像傳播形式的一種,DV傳播因其特有的技術手段以及所表現的獨特內容,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DV把過去屬于一種藝術行業的專業行為,變成了一種大眾文化的消費行為。它讓普通大眾都擁有了影像表達的權力和自由,可以用DV去觀察人生、透視人生。DV文化傳播的核心價值就在于,通過DV創作者個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養等綜合因素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同時,其價值取向也是創作者內在修養的展示,所以,DV影像傳播的內容,通常是創作者利用DV作品來反映自己眼中的大千世界、表達個人的思想意識,體現一種獨特的價值取向,張揚自己的人生。正是這種源于DV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所以DV傳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不是收視率和商業利潤,而是希望能夠重拾大眾的理性思考和價值批判。因此,DV的普及必然會產生出大量的活動影像,社會將擁有豐富的影像資源,然后這些影像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變成影響我們的一種共同記憶。相信在許多年以后,這些共同的記憶就會變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和精神財富。
(二)DV影像是一種文化交流的話語空間
DV影像傳播還有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因為DV影像賴以生存的網絡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地方,任何人除了欣賞各種影像外,都可以通過網絡發表意見,于是,文化之間不再有上游與下游之分。換言之,DV影像是一種真正自由、平等的文化載體,是一種無障礙交流的話語空間。
隨著DV的普及和DV創作群體的不斷擴大,中國DV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DV作品,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同。比如被譽為“中國DV電影第一人”的著名導演賈樟柯所拍攝的作品《小武》、《站臺》、《任逍遙》等多次參加了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展映與獎項角逐,《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奪得最佳影片金獅獎。在大學生創作群體中也出現了許多像《花開如云》、《我的愛情真偉大》、《六號七號》、《假象》、《請投我一票》、《鑄劍》等富有新意、極具個性的作品。至于在視頻網絡上,更是有不計其數的個人DV在傳播和流行。那么,中國DV要進一步發展,擴展其影響力,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呢?是繼續其民間作風、我行我素呢,還是走大眾傳播的道路,融合到主流媒介當中呢?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當DV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DV作品能否找到一條暢通有效的傳播途徑以實現創作者與受眾的交流與互動,必將成為影響DV繼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DV愛好者最初用DV拍了片子以后,都是在電腦上進行轉錄和剪輯,然后上傳到網絡,于是民間的DV影像首先在網上開始流行,各種關于DV的網站層出不窮,網絡成為DV傳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渠道。網絡為DV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并且網絡傳播的互動性也使DV的創作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但不可否認的是,DV需要大眾媒介進行傳播,DV文化也需要大眾媒介來推波助瀾。從目前DV傳播的發展趨勢來看,DV與主流媒體正逐漸走向交融,從前些年鳳凰衛視公開征集DV作品,到現在許多電視臺都開辟專門的播放DV作品的欄目,像中央電視臺《我看見》、北京電視臺《晨間看點》、上海電視臺《新生代》、安徽電視臺《觀眾與屏幕》等,都為DV作品的傳播開辟了交流渠道。另外,有些電視臺還采用DV影像的形式制作新聞節目,有的電視臺還定期組織DV作品大賽等。
四、反 思
DV作為自由的化身,是當下傳播世界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然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21世紀的今天,一個商業化時代,一切東西都在商業化、市場化的環境里,DV如果過分地“大眾化”,則必然會在市場的導向中去追尋經濟效益和商業利潤,使DV人原有的創作激情和理想消退,使DV作品的整體精神發生蛻變。
因此,DV影像的創作應該尋找一種平衡,必須防范由于過分大眾化而失卻其保有活力的原始性與沖動性,防止失去它本質的獨立制作的原創精神而在市場化運作中被復制和模式化。真正的DV人,應該堅守DV影像制作的原創精神、獨立個性以及文化品位,抵制商業社會大眾文化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侵蝕,執著于“獨異個性”的創作激情。可以預見,DV影像由于其幾乎不受制片人、觀眾的限制,不受商業資金、流通和發行渠道的限制,可以進行自由的、完全個人化的表達,因而可以使影像表達和影像傳播更趨風格化和個人化,DV電影成為大眾的個人日記,法國小說家兼電影制片人亞歷山大#8226;阿斯楚克所呼喚的“攝影機筆”[4]的時代終將實現。
參考文獻:
[1]劉燕南.信息高速公路與未來傳播展望[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3).
[2](加)馬歇爾#8226;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冷淞.從題材到社會功能—中西方DV創作比較及差異[J].中國記者,2004(10).
[4]游飛,蔡衛.電影藝術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