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17年的發展和調整,中國高等教育構建了完整的高校體系,陜西省高等院校數量也迅速增長。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高校校報雖然逐漸擺脫了“雜志模式”,但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烙印。
關鍵詞:發展調整;時代烙印;陜西高校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110-02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陜西只有西北大學、西北農學院、西北工學院和西安醫學院等4所高等院校。隨著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陜西省的高等院校數量也迅速增長,到1966年“文革”前,經過17年的發展和調整,陜西已經有21所公辦高等院校。這17年我國的高校事業基本上學習蘇聯模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構建了完整的高校體系,為一五、二五期間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這期間,陜西大部分高校都辦有自己的報刊。勿庸諱言,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不論人、事,還是一張報紙,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的烙印。
從出版時間上看,由于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校報的出版總是時斷時續。1956年,國務院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的主體內遷西安。學校主體遷至西安后,創辦于1953年的《交大》繼續出版。1959年,我國國民經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交大》報于1960年7月16日停刊,1962年3月1日復刊出版,1966年5月31日再度停刊。
1957年10月,西北工學院與西安航空學院合成立西北工業大學,同年,其校報《西北工大報》創刊 。《西北工大報》設有《評論》、《雜談》、《表揚》、《讀者來信》、《體育運動》、《朝花副刊》等主要欄目。1960年4月,根據中共陜西省委要求,報紙停刊接受審查,審查結束后,原編輯部人員已調往各系,加之自然災害和全國性的經濟困難,《西北工大報》停辦。從創刊到1960年4月停刊,近三年間,《西北工大報》共出版207期。“文革”爆發前,西北工業大學再也沒出版校報。
新中國成立后,“國立西北農學院”改名為“西北農學院”。在《西北農學院院刊》創辦前,學校先后出版《快報》、《西農快報》和《西農簡報》等校刊。
1955年3月19日,在出版的第1期《西北農學院院刊》突出位置,刊登了1955年第一次院務委員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院刊工作的決定》。《決定》明確提出了《西北農學院院刊》辦刊宗旨、編輯方針和主要任務。在首期《西北農學院院刊》1版頭條位置,還刊發了社論——《大家動手 辦好院刊》,并刊登了由7人組成的首屆院刊編委會委員名單,同時刊登了《院刊通訊員條例》。可以說,《西北農學院院刊》已是完全意義上的學校機關報了。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解放軍接管西北大學,西北大學校報復刊。從新中國建立后至1966年“文革”前,西北大學校報幾度易名:《國立西北大學校刊》(共出版6期)、《新西大學習報》(共出版35期)《西北大學學習報》《西北大學校刊》(共出版12期)、《西北大學簡報》(共出版133期)、《西北大學校刊》(共出版595期)、《校內通訊》等。
1956年,全國第三次院系調整,原東北工學院、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和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土木、建筑類系(科)整建制合并組建西安建筑工程學院。 當年12月12日,學校校報《建院通訊》創刊,時為周報。1959年3月10日,學校更名為西安冶金學院,《建院通訊》更名為《星火報》, 1961年停刊。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由張家口遷至西安,1960年1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學校先后出版了《通訊院刊》、《院訊》、《教學簡報》等校刊。
1958年,為適應陜北和全省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中共陜西省委和陜西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延安恢復重建延安大學。1959年1月20日,《延安大學》創刊,初期為油印,后改為鉛印,4開4版。1960年10月6日,《延安大學》出版到第46期后,也因國家經濟困難而停刊。
從出版形式上看,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陜西高校校報,“新聞”的特點得到強化,逐漸擺脫了雜志模式的束縛。
校報改變了過去多頁裝訂成冊的“刊”的樣式,大都變為4開2版或4開4版;從編排形式上看,每版上端有版頭,并標出版序,文章也不是從頭到尾拉行排,而是每版劃成若干小區分塊排。從內容、體裁方面看,校報有消息、言論,有讀者來信,也有領導講話、有關文件、經驗介紹和轉載的文章等,但新聞內容已占據了主體。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校報內容務實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文風樸實清新,少有套話、空話和假話,等實事求是地反映學校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狀況,確實起到了配合學校中心工作的作用。
輿論監督功能在這時期的校報上得到較好的體現。大多數報紙通過《讀者來信》等欄目,刊登了大量的批評稿件和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文章,內容涉及思想、工作、學習、生活與道德等各個方面。這些稿件既有學生撰寫的,也有教職工撰寫的,其內容都是從具體事例入筆,大到學校有關制度的施行,小到節約水電等。涉及工作的批評稿件,一般在下一期校報上都有相關部門的答復;有些稿件反映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在下一期校報上都會刊登與之相呼應的討論性稿件,對大學校園弘揚正氣發揮了積極作用。
由于當時我國與蘇聯關系密切,校報經常刊登學習蘇聯有關理論和經驗等方面的稿件,這也成為這時期校報的一大特點。諸如學校籌備慶祝“十月革命”節的消息、介紹蘇聯國家公債制度的文章、蘇聯著名科學家的學術理論等文章時常見諸報端。
隨著國內政治運動的不斷開展,這一時期,陜西高校校報也不可避免地“涂上”了配合政治運動的色彩。從“三反”運動到“肅反”、“反右”、“大躍進”運動,所有校報都全力配合,尤其在“反右”和“大躍進”運動中,校報甚至只登載配合政治運動的稿件。程式化的政治噪音與謊言,彌漫人間,不可避免地,浮躁浮夸的文字文風也充斥于高校校報中。
參考文獻:
[1]姚遠等.西北大學學報的孕育、誕生及其社會地位[J].西北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2]劉安琴.秦中官報的創辦、務實與社會影響[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5(4).
[3]陜西省教育委員會.陜西教育志資料續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4]陜西近現代高等學校沿革[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延安大學史編委會.延安大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莫文驊、周文龍、孫毅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
柳斌杰:新聞出版已成文化產業主力軍 約占60%
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副組長,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央宣講團成員柳斌杰11月17日表示,中國新聞出版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主力軍,大約占60%,整體發展呈現一種良好態勢。
柳斌杰稱,產業發展對于整個文化繁榮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幾年中國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今天我們新聞出版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大約占60%,整個發展呈現一種良好的態勢。柳斌杰指出,但是我們離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個要求,還差得很遠,按照中央規劃的要求,在2015年,文化產業要達到支柱產業,我們的任務相當艱巨。所以,我們現在采取幾項比較重要的措施來全面推進。
——繼續深化改革。要加緊經營性的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使更多的文化單位走向市場,成為合格的、獨立的文化市場主體,目前抓緊轉企改制主要是解決市場主體的問題,沒有市場主體,產業就不能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培育我們的“航空母艦”。我們現在在這方面已經采取了更大的措施。一方面是組建中央單位的三大出版傳媒集團,另一方面,地方上分散的也把它整合為出版集團。此外,要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出版專業集團,市場穩定,產品品牌好,有銷路。
——推動文化和科技的結合。今天的文化產業發展,更多的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我們實施了30多個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的高新技術的項目,對我們整個產業發展提供技術發展支撐,推動內容、技術、渠道、平臺的融合。
——建設一批產業集成度高,技術、人才、資源相對集中的出版基地、園區、產業帶等。
——加大對外開放,凡是政策允許的環節,我們對外資開放,對社會開放,吸收社會資本,壯大實力,推動產業發展。
——開拓文化產品消費市場。我們要開拓消費市場,這個消費市場主要是靠我們文化品牌、文化產品、文化資源,把它有效組合,形成人民大眾需要的、有市場的文化產品。
柳斌杰最后指出,產業發展要開拓兩個市場。一個是國際市場,一個是國內市場,現在世界各個國家都需要中國的新聞出版產品,我們國家在國際的影響力、經濟上的發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相應的需要通過文化了解我們中國,認識當代真實的中國。“為什么像很多領導同志寫的書,現在在國際上非常暢銷呢?他們需要了解中國、認識中國,這就說明國際市場上有巨大的潛力,我們要開拓國際市場,把國際市場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主攻方向。既有利于走出去,也有利于發展。”柳斌杰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