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態文明的崛起,“綠色經濟”、“低碳生活”等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綠色低碳逐漸成為時代內涵,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巨大變革正在勃然興起。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和環保意識,有效引導全社會自覺參與生態家園建設,新聞媒體責無旁貸。磐安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立足本土特色,創辦了生態類專題欄目《生態家園》,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低碳生活;生態文明;綠色經濟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119-02
一、以國家生態縣創建為契機,創辦《生態家園》欄目
磐安是國家生態縣、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浙江省首批省級生態縣,是全省重要的源頭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80.1%,縣域內大氣、水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在國家一級和Ⅱ類標準以上。生態環境是磐安縣的最大優勢,是一張綠色名片。磐安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立縣”戰略,走“綠色崛起”之路,深入推進生態縣建設,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建設一個以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社會和諧為特征的“生態磐安”。
生態環境需要全面呵護,生態建設需要全民參與。為此,按照“政府牽頭、部門聯辦”的思路,磐安臺聯合縣生態辦、環保局,開辦了生態類專題欄目《生態家園》,為創建國家生態縣開辟了新的宣傳陣地。圍繞“宣傳生態知識、解讀政策法規、展示工作成果、營造創建氛圍”的欄目宗旨,設立了《生態進行時》、《生態巡禮》、《綠色課堂》、《生態人物》、《曝光臺》、《空氣環境質量周報》等子欄目,關注全縣生態環保工作動態,宣傳生態知識和環保政策法規,報道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典型事例,呈現各鄉鎮和部門生態創建過程與成果,透析群眾關心的環境熱點難點問題,并對有關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廣播、電視《生態家園》節目同步播出以后,引起農民朋友的強烈反響,紛紛來信來電反映身邊的問題,主動提供新聞信息,積極參與欄目的攝制。欄目從2009年10月份開辦至今,取得了預想中的效果,收視率逐年攀升。
二、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創新節目內容與形式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包含了生態產業、生態文化、生態消費、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生態科技和生態制度等七個基本要素。因此,生態節目的內容上就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自然環境的展示上,而是要廣泛涉及多領域多層面,深入挖掘豐富內涵,放大生態效應,引起觀眾的思想共鳴、觀念更新,并自覺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來。磐安臺努力增強節目的新聞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寓教育于娛樂,寓教化于服務,寓宣傳于信息、文化知識的傳播之中,使《生態家園》成為生態經濟的“新聞窗”、生態文化的“百花園”、生態教育的“知識庫”、生態創建的“服務臺”。
(一)立足本土化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基礎。磐安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純山區縣,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有著“山水樂園、天然氧吧、綠色天堂”的自然優勢?!渡鷳B家園》欄目緊扣山水生態休閑“宜居山城”和“綠色家園、秀美鄉村”兩個主線,開展記者走鄉村活動,深入探訪新景新貌,拍攝制作生態專題片,推出環境優美鄉鎮村的系列報道,針對生態保護區、生態恢復區、生態經濟區等不同功能特色,展現山水生態之美、人與自然和諧之樂。這樣既增強了節目的觀賞性,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也提高了節目的引導力,使觀眾在身邊的景象里受到教育和激勵,提高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二)突出典型性
生態產業是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磐安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發展生態產業,成為“中國香菇之鄉”、“中國藥材之鄉”、“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形成了豐厚的產業特點和文化特色?!渡鷳B家園》欄目深入挖掘“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典型事例,關注“一鄉一品一園工程”建設,放大生態財富效應,濃墨重彩地推介源文化、菇文化、藥文化、茶文化,樹立起一個個生態發展的典型,堅定干部群眾“走生態路、發生態財”的信心,激發起創業創新的熱情。如欄目播出了《綠色蔬菜成紅股》、《生態龍井出磐安》、《磐安藥香飄四方》、《萬國菇鄉春意鬧》、《生態旅游興鄉村》、《生態讓磐安年貨升值》等系列專題,通過電視敘事方式,用全新的視角詮釋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內涵,揭示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依存關系,鏈接起生態、經濟、社會等綜合效益,展示依托資源環境、發展生態產業、走致富道路的美好圖景,引導產業轉型、品牌提升、文化創意等公眾意識。
(三)重視參與性
生態消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基礎,生態消費模式需要依賴消費教育來變革全社會的消費行為,引導公眾從浪費型向適度型轉變,從環境損害型向環境保護型轉變,倡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低碳、健康生活方式?!渡鷳B家園》開設“綠色課堂”,通過專家講解、動畫演示的方式,普及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政策法規,介紹低碳生活、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溫室氣體等知識,提高公眾對環保知識的知曉度。邀請社區群眾、機關干部、離退休人員、教師學生參與節目,通過情景拍攝的方式,普通民眾現場展示低碳生活新主張,演示節能降排小竅門,宣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小常識和小竅門,將原本刻板的說教變成生動具體的事例,使節目可看、可信、可學。舉行“低碳生活好點子”征集活動,觀眾通過書信、短信或參與節目的方式在欄目中展示,通過專家評定、觀眾投票,評選出辦公無紙化、日常生活循環用水、廢舊手機電板再次利用等金點子,倡導了低碳生活理念,培育了觀眾群,擴大了節目吸引力和影響力。
(四)堅持服務性
生態科技是生態文明的驅動力量。生態科技的發明和運用來源于生產生活的實踐,也來自前沿科學研究領域?!渡鷳B家園》關注當地生態工藝和技術的運用與推廣情況,2010年《生態家園》欄目推薦的《生物質氣化爐》項目,獲得2010年浙江省第二屆農民創新創富大賽,獲得金點子獎。磐安臺也獲得了優秀組織獎。欄目及時宣傳推介“茭白+魚”的種養技術、“豬——沼——果立體生態養殖模式”、農作物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秸桿培育香菇技藝及大棚培植技術,引導無公害生產、發展高效農業,為農業增收、農民增效服務。欄目還設立時尚信息快報,搜集大量科技信息資料,圖文并茂地介紹國際科技動態,展示生態環保的最新成果,如最環保的三輪自行車房車、最生態的井蓋路標、最自然的綠色草坪茶幾、最會變身的鍵盤、最時尚的插座、可以喝可樂的電池等,讓觀眾耳目一新,開闊思路和視野,并從中受到教育啟迪。
三、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助推磐安綠色崛起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綜合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制度監管,更需要喚起公眾的保護意識和自覺行動。廣播電視欄目是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的平臺,在生態建設中要擔當起媒體責任,發揮多重功能,監視生態環境,關注生態建設新問題,以輿論、宣傳、教育的手法,去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預防和制止社會越軌行為,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輿情動力。
(一)針對突出問題,進行建設性監督
環境衛生是生態創建的基礎內容,直接體現了政府管理水平、群眾文明素質。為配合秀美鄉鎮和省市級生態村的創建工作,《生態家園》記者對鄉鎮環境衛生情況進行暗訪,播出了《我縣鄉鎮環境衛生狀況令人憂》的報道,對部門鄉鎮的環境衛生死角進行曝光,并客觀分析了環境管理缺失、衛生設施缺乏、衛生陋習不改等原因。報道播出后,引導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開展了全縣范圍的環境衛生大整治。欄目對問題突出鄉鎮的整治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連續播出4期專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較好地推動了“清潔鄉村行動”的持久深入開展。磐安縣委縣政府也把每月的15日確定為“全面清潔日”。
(二)配合專項行動,進行科學監督
針對一些地方在河道上私自開設沙場,沒有采取環保措施,致使下游水質渾濁不堪,水污染嚴重,群眾意見很大。因此,水務、環保等部門聯合開展沙場專項整治行動。欄目配合整治行動,采訪部門領導、干部群眾和經營者,對整治行動進行全程報道,并邀請專家對違規經營的案例進行分析,普及了環保政策法規,起到了警示教育和輿論引導的效果。整治行動結束后,又進行了新聞回訪,通過前后發生的變化,把生態優勢和污染之害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受到視覺對比沖擊,進一步增強了環保意識和責任。督促搬遷了12家挖沙企業,有效保護了源頭水質。
(三)關注群眾投訴,進行依法監督
《生態家園》欄目通過縣長信箱、民生熱線等渠道,關注群眾有關資源環境問題的投訴,并選取突出問題進行監督報道。如有群眾反映養殖場污染問題,欄目組在核實情況后,協同相關執法部門進行現場協調處理。2009年底,欄目記者在對一家養殖場回訪時發現,這家養殖場將排污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欄目記者進行了記錄,并請相關部門進行處理。2011年7月欄目記者發現,一家規模養殖廠偷排廢水,記者通過實地暗訪,對養殖場、以及相關單位進行深入細致地參訪,多方呼吁,最終這家污染企業被迫搬遷。幾年來在欄目的持續關注下,目前,磐安縣18家養殖場污染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磐安臺《生態家園》欄目開辦以來,密切記錄生態縣創建足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生態環保信息,宣傳了環保典型,展示了創建成果,弘揚了生態文化,有效提高了觀眾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環保意識,為促進生態保護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營造了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