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廣西,位于祖國的西南邊疆,奇山秀水眾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數桂林山水,有人曾這樣說道:如果你開始了廣西之旅,你就踏上了一條不思歸的詩境之旅。廣西電視臺于1970年10月1日正式開播,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強勢媒體之一,其綜合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在眾多省級電視臺中位居前十位。雄厚的實力和先進的電視理念,使廣西電視臺能源源不斷的向電視觀眾奉送各種精彩的節目,一批批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也從這里走出。本期我們的封面人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位來自廣西電視臺的優秀主持人——張英杰。
張英杰,男,1986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現為廣西電視臺《新聞在線》、《早間證券》節目主持人,新聞中心綜合管理部主管,主任播音員,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從1992年至今先后有一大批播音主持作品獲國家級獎、自治區級獎,主要有:主持采訪的《今天的中國人#8226;再生之路》獲1993年全國對外宣傳優秀節目長專題一等獎;在主持《中華之最》期間獲廣西廣播電視優秀節目電視主持人類一等獎;主持《廣西新聞》期間獲廣西廣播電視優秀作品獎播音類一等獎及全國優秀播音作品銅獎;主持《新聞專遞》期間獲廣西廣播電視優秀作品獎播音主持類作品一等獎;播音作品《龍灘工程大江截流》獲廣西廣播電視優秀作品播音主持類一等獎等等。2011年7月他的作品《江西黃金水道》獲得中國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級大獎“金話筒”獎。
2011年7月17日,在北京電視臺大劇院,2011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頒獎典禮隆重舉行。來自廣西電視臺的主持人張英杰攬獲電視播音作品“金話筒”獎。在2011“金話筒”的評選中,他是廣西衛視唯一獲此殊榮的主持人。他的作品以及主持風格以莊重嚴謹、情感真摯、音色渾厚的特色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
“獲得金話筒獎是對我的一種激勵,也是對我播音主持工作的最高肯定。如果在十年前,我得到這個獎項,我肯定是非常的激動。但現在,我的心情非常平靜,更多的是在思考怎么珍惜這份榮譽,怎么對待這份榮譽,因為這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關口。獲獎是一種過程,獲獎后還要將心態歸零,重新出發”。在獲得中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獎項“金話筒”后,張英杰,這個來自鴨綠江畔的東北漢子這樣淡然的說道。熒屏上的張英杰給人的印象是嚴肅正統,不茍言笑,而在私下,他是一個學逗唱,游戲生活,性格中有著幾分俏皮的“大孩子”,曾經在辦公室里模仿“神曲”《忐忑》,同事們的臉都笑得抽筋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典型的“兩面人”,既有深沉穩重的一面,又有幽默詼諧的一面。在他的思想中始終有個理念:人要學會角色的轉換,快樂的生活工作。
樂觀豁達 追求快樂人生
東北人的骨子里都有股熱情、幽默的勁兒,張英杰也不除外。1986年他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央視主持人王寧、劉純燕、納森、張莉都是他的同班同學,在學校里張英杰就是個活躍分子。畢業之后,他被分配到廣西人民廣播電臺擔任播音員,先后擔任了《廣西新聞聯播》、《廣西新聞》等重要新聞節目的播音及各種專題、專欄、文藝、體育、廣播劇的播音主持和演播工作;1988年3月,廣西人民廣播電臺開辦了廣西廣電系統第一個體育資訊節目《空中體壇》,張英杰擔任該節目的主持人,在完成其它播音工作的同時,他與節目組的編輯一起搜集信息、撰寫體育評論,形成了《空中體壇》快時效、深評論的節目特色;1991年調入廣西電視臺后,從《廣西新聞》主播到重大新聞事件直播,從各種大型晚會主持到體育節目現場直播,觀眾通過熒屏總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2005年,張英杰從已經播報多年的《廣西新聞》轉到《新聞在線》擔任主持人直到現在。25年來的播音主持工作,一路走來,有歡樂,有成就,也有過風雨挫折,迷茫痛苦,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沒有改變對播音主持工作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仍然保持著在學校時的那份質樸、永恒不變的樂觀豁達的理念。
繁忙的工作中,他喜歡用自己樂觀的性格感染身邊的人,讓年輕的同事懂得認真做事,踏實做人的道理。當龐雜的工作讓大家產生疲憊情緒時,他的小故事、小笑話總是能讓辦公室的氣氛活躍起來,大家重新振奮精神,認真工作。在談起他所演的小品時,張英杰說:“演小品其實是性致使然,生活中的我本來就喜歡耍樂、說學逗唱、各地方言、搞怪忽悠。工作之余,同事、朋友、家人都常被我逗得前仰后合,逗得老婆沒有了脾氣。演小品那是上升到藝術了,我樂大家也樂,多圓滿的效果,小品里我一點都不怕壞了自己的形象。笑一笑,十年少。”“我特別愿意把快樂帶給大家,大家一笑,都開心了,工作的疲倦也帶走了!”他所追求的快樂是一種心境,一種頓悟后的豁然開朗,一種釋放重擔后的輕松,一種簡簡單單的幸福。
千磨萬擊任爾東南西北風
面對半杯水,樂觀的人想:我還有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卻想:我只有半杯水。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兩種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完全相反,樂觀的人在面對困難時也會用微笑去面對,張英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出身于軍人家庭,部隊大院特殊的生活氛圍使他從小養成了簡樸、刻苦、正直的秉性,骨子里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一路走來,有現在成績來之不易,他也像很多人一樣,曾經吃過苦,遇到過很多挫折。我們現在看到的張英杰是廣西電視臺的當家主持,在熒屏上瀟灑自如,光鮮奪目。但誰會想到他曾經當過船員、學過木工,還在工廠做過工人。
1979年9月張英杰高中畢業后,考上了柳州航運學校,學的是駕駛專業。由于船舶駕駛非常注重于實踐,入學不到兩個月,就開始登船實習,跟著經驗豐富的船長“闖蕩江湖”,成了一名見習“船老大”。做船員的日子生活艱辛而寂寞,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對他后來的人生道路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張英杰回憶說,把舵行船,雖然寂寞,但從中感悟到很多。寂寞是難捱的,但卻能讓人靜下心來思考很多東西;水漲水落,暗礁縱橫,要清楚辨別什么水位能走什么航道,用心記憶,肩負責任,頭腦清醒,才能把準航向,戰斗激流險灘,對人心是很好的磨練。練就了自己認真思考,腳踏實地,盡心盡責的工作態度。很想著成為“船老大”的張英杰,后來因為多種原因,沒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離開了熟悉的船員生活。但他不愿意就這樣停下自己奮斗的腳步,自愿找了一份臨時工,學做木工,雖然最后沒有出師,但對他來說這已經是一種很好的紀念,對自己的自立是一種很好的歷練。至今,張英杰的家里都保存著學木工時的工具,刨、鋸、鑿、錘、刀,還有磨刀石,一應俱全,時不時還自己修理些家里的家具。1981年3月,當地的一家工廠招工,而且還是有編制的。有一份穩定并且有編制的工作,在當時是非常吸引人的。他應聘入廠,并且一干就是三年,白天黑夜連班倒,非常辛苦。然而,繁忙的工作并沒有湮沒夢想的種子,從小就喜歡語言,并有著出色語言天賦的張英杰,憑著自己的堅強意志,邊工邊讀,于198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成為當年廣西考入北廣播音系的兩個幸運兒之一,開啟了自己做一個主持人的夢想之路。
大學畢業后,張英杰分配到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后調入廣西電視臺工作。在25年的主持工作中,他是一步步摸爬滾打過來的,期間的艱辛不言而喻。2005年,因工作需要,張英杰從已經播報多年的《廣西新聞》轉到《新聞在線》擔任主持人。突然間從時政新聞到民生新聞的變化,讓他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轉型,被觀眾罵的事也開始發生,當時的壓力也特別的大,但他還是堅持下來,虛心學習,認真思考變化的方向,不斷調整自己的主持坐標,從字正腔圓的播報式新聞中成功轉身,捕捉住《新聞在線》輕松自然、夾敘夾議、侃侃而談的特色,讓自己專業扎實,經驗充足,閱歷豐富,反應迅速的特點得到盡情發揮,形成了穩重嚴謹、生動自然,點評犀利而又風趣的主持風格,打開了另一個馳騁的天地,深受觀眾喜愛。人生道路,從來都是到處布滿了荊棘,有著各種各樣的挫折,這是人生的常態。走在這條崎嶇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那么往往只能渡過平庸的一生。如果一個人擁有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則即使遇到挫折和失敗也不會停下來,而是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前進。就這樣,他會最終獲得真正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正是有了這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金話筒”得主張英杰。
默默耕耘 收獲金色榮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張英杰扮演著何種角色,他都是用心、用情去投入,正因為點點滴滴的付出,正因為踏踏實實的干勁,正因為那份澆不滅的工作熱情,他收獲了平實而不平淡的人生,獲得了中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獎項——金話筒。2011年7月17日,在2011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頒獎典禮上,張英杰摘取了電視播音作品獎“金話筒獎”。在頒獎典禮上,張英杰手捧金色獎杯說:“這是我播音主持生涯中最難忘的時刻,我會把這份難忘融入到我今后的播音主持工作當中,讓這金色榮譽成為我繼續前行的金色的力量。”
這份沉甸甸的碩果來之不易。提起他的獲獎作品《西江黃金水道》,還要追溯到1998年。1998年10月,廣西自治區政府做出了“打造西江黃金水道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廣西電視臺自此開始了對西江黃金水道的一系列重點宣傳報道。作為廣西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張英杰曾多次參加過關于西江的采訪報道,與記者一起奔波廣西各地,潛移默化中對“西江黃金水道”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參與的大型系列直播報道《西江千里行》是最重要的“西江黃金水道”報道之一。該報道通過“直播現場+演播室”的方式,連續10天對“西江黃金水道”的歷史、現狀、建設成就、發展前景進行了全方位的直播報道。由于直播時間是夏季中午的12點,太陽當頭,為了保證節目能達到理想效果,張英杰得提前一小時到達直播現場,熟悉環境,與編導在此溝通,不斷地演練。長時間身處高溫烈日中,為了避免汗流浹背浸濕衣衫影響觀眾視覺效果,他在每次直播前都要在衣服里面用卷筒紙纏住上身,吸浸汗水。每次直播結束,汗水濕透的卷筒紙紙屑粘在身上,需要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才能清理干凈。更困難的是,在面對高強度的直播時,如何去掌控現場和更好的組織語言,怎樣在20分鐘的直播時間內傳達最多信息。所以他必須不斷地去熟悉直播內容和流程,這樣的思維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整個報道結束。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在潛移默化中有了對“西江黃金水道”的大量積累,為日后的配音工作打下了基礎。在他的獲獎作品《西江黃金水道》的配音過程中,張英杰對稿件仔細研讀,查看資料,悉心感受,反復斟酌,確定情感基調和技巧手段。經過多次配音,形成了該片莊重大氣,嚴謹規范,感情真摯,節奏舒緩,技巧準確的配音風格。“金話筒”獎評委,清華大學教授對張英杰的獲獎作品《西江黃金水道》這樣點評道:“張英杰同志基本功很扎實,聲音極富魅力,其準確、規范而又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播音統領了整個作品。”這是對他多年來在播音主持工作中默默努力的肯定。獲得“金話筒”后,張英杰的工作還是一如往常的進行,沒有過多的興奮與驕傲。他說,如果我是禾苗,那么廣西電視臺就是一片沃土,觀眾就是陽光雨露,禾苗只有根植在沃土里,吸收充足的養分,才能茁壯成長,“金話筒”獎里也有廣西電視臺和觀眾們的一半功勞。在張英杰的身上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道理:老實做事,謙遜做人,勤于鉆研,樂于奉獻,就會贏來收獲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