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西廣播聯盟成立一年來,依托全面實施新聞輪盤改革的陜西廣播電視臺陜廣新聞頻率平臺,通過深度整合廣播資源、媒體資源挖潛增效,推進新聞提速、輿論引導,在陜南特大洪災和建黨9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宣傳報道戰役中表現搶眼,彰顯出區域強勢廣播聯合體的獨特優勢。本文力圖總結陜西廣播聯盟成立一年來在新聞理念、內容生產力、輿論引導力、公共服務力和媒體傳播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突破。
關鍵詞:陜西廣播聯盟;輿論引導力;新聞輪盤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052-02
繼2009年全國廣播聯盟形成之后,2010年7月26日,由陜西人民廣播電臺發起的陜西廣播聯盟宣告成立,37家省、市、縣級廣播電臺以及全國部分兄弟省電臺、陜西省內部分報紙媒體都加盟了陜西廣播聯盟。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此舉預示著廣播對行業內部資源的整合已經從全國深入到了地方,也由此揭開了各地電臺建立地方聯盟的序幕[1]。
如今一年多過去了,陜西廣播聯盟成員臺已拓展到六十多家,通過這個平臺的歷練,聯盟成員臺的新聞理念有了質的飛躍,廣播媒體大型活動合作機制和突發事件聯動機制順利運行,廣播新聞的傳播速度、輿論引導力在過去的基礎上有了明顯提升。通過整合全省乃至全國的廣播資源、媒體資源,打造省內區域性廣播聯合體,陜西廣播的影響力得到社會進一步認可,陜西廣播的整體品牌實力顯著提升,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一、創新作為引領陜西廣播理念飛躍
在陜西廣播聯盟成立前,有人戲稱陜西廣播的發展現狀是“一個大西瓜,一堆小蘋果”。陜西人民廣播電臺經過近年的銳意創新、開拓進取,迅速發展壯大,在節目創優、廣告創收方面不但堪稱西部強臺,而且在全國省級電臺中位居前茅。而省內各地市電臺雖然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步伐相對緩慢。部分電臺難以自收自支,長期依賴財政撥款,在新聞宣傳、廣告經營等方面都存在著被邊緣化的趨勢。
為了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探索陜西廣播的發展路徑,同時在媒體競爭融合的大趨勢下,發掘廣播合作的潛力。陜西人民廣播電臺決定聯合全省廣播的分散力量成立陜西廣播聯盟,制定《陜西廣播聯盟章程》(草案),設立五大共享平臺,即全省廣播媒體新聞報道合作平臺、大型活動聯動平臺和和突發事件互動平臺、公共文化娛樂資源共享平臺、經營業務共贏平臺以及聯絡與文化互動平臺,共同提高陜西廣播的輿論引導能力、內容生產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和媒體傳播能力[2]。
省臺的發展模式也讓聯盟臺看到了希望。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有為才能有位。陜廣聯盟迅速達成了創新發展的共識:做強內容,做大聲勢,讓政府滿意、百姓叫好。隨之而來的是理念的飛躍:主動出擊,新聞提速,提升質量,優化角度,堅持“三貼近”,爭奪話語權。新聞選題和視角擯棄了過去會議報道、成就報道的窠臼,更多地向民生角度傾斜,民生新聞、突發事件報道漸成主流。
二、陜廣新聞科學優化的新聞節目架構,為聯盟合作開辟廣闊空間
作為陜廣聯盟新聞報道合作的主要平臺,“1018陜廣新聞” 從頻率包裝、板塊架構到內容設置,力求體現全國一流電臺、西部首家專業新聞廣播的品格與氣度。以半小時為一個輪盤的滾動新聞播出模式、以現場連線為主的全方位立體式推進的動態新聞傳播、快速反應的新聞時評、新聞背景的多角度追蹤、以及特色鮮明的主題輪盤節目,既滿足了聽眾對海量信息、權威解讀與服務引導的多層次需求,帶來了全新的聽覺享受,又為聯盟合作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目前,陜廣新聞全天有4到5名編輯負責對口聯系聯盟成員臺,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的快速反應機制。除了24小時不斷滾動的新聞輪盤外,專門面向聯盟臺的深度新聞出口還有17點段的“陜廣匯天下”之“聯盟時空”板塊,新聞吞吐量、更新率比過去呈幾何數級增長。
經過一年的運作,聯盟臺發稿的數量、質量、密度、速度都明顯提升。僅以省內各地市臺為例,2010年7月陜西廣播聯盟沒有成立之前,我省十個市級廣播電臺全年的發稿量也就是1600篇左右。而2011年前五個月的統計顯示,陜廣聯盟的發稿量就已經接近1600篇,平均每個月發稿300多篇,每天采用十幾篇。“聯盟時空”版塊中表現活躍的山東臺記者胡蒙、咸陽臺記者張夢婕、安康臺記者胡海濤已經成為全省聽眾耳熟能詳的“明星記者”。
三、發揮廣播在重大災難和突發事件中的獨特優勢,推進新聞提速、輿論引導
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大災難和突發事件,是對新聞媒體快速反應能力、新聞策劃能力乃至綜合實力的重大考驗。廣播“快捷互動、覆蓋面廣、伴隨性強、擅長情感傳播”的特質,決定了它作為“抗災媒體”的獨特優勢。成立一年的陜西廣播聯盟,在成熟穩健地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形成快速從容的應對機制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010年陜南7.18特大洪災發生時,陜西廣播聯盟立即啟動快速反應機制,安康、商洛、漢中臺的記者第一時間奔赴災區一線,發出防汛救災的“第一聲”。隨后,省臺陜廣新聞派出骨干記者與各聯盟臺記者分工協作、集團作戰,電波見證了響徹安康城區緊急撤離的警報聲,紫陽送別抗洪英雄冉本義的萬人空巷,還有重災區大竹園鎮七堰村村民災后清塌方、搶便道的不等不靠。很多災區百姓在交通、電力、通訊中斷身陷信息孤島的艱難時刻,正是通過廣播這個唯一有效的媒介,通過我們聯盟臺記者的報道,才得知黨和政府的救災舉措,樹立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的信心。
在陜廣聯盟抗洪救災的報道中,我們始終貫徹新聞提速和輿論引導的概念,強調新聞報道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分階段推進政府救災、典型報道、社會關懷、生產自救的主題。除了全天新聞節目的密集報道外,還在《秦嶺夜話》等專題節目里,開通心理熱線,邀請專家進行心理撫慰,講述勵志故事,播放關愛歌曲……被災區群眾稱贊為“定心丸”、“救生島”。
2011年7月5日略陽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中,陜廣聯盟更是借助聯盟成員臺略陽臺記者王丹的現場報道,實時跟蹤搶險救援、道路搶通的最新進展,搶到了突發事件的第一落點。此外,在2011南方旱災、上海靜安區大火、杭州錢江三橋引橋垮塌、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的報道中,我們都借助聯盟的力量予以及時、權威的報道。
四、策劃實施《紅色信念》、世園直播等大型活動,彰顯廣播聲勢
2011年是建黨九十周年,由陜西電視臺發起,湖南、廣東、浙江、江西、貴州、湖北、河北、北京、上海、江蘇、山西等黨史重大節點事件所在地的12家省級廣播電臺,共同參與的《紅色信念》大型廣播獻禮宣傳活動,開創了陜廣聯盟成立以來中國省級廣播電臺跨區域合作的一次創舉。
《紅色信念》宣傳活動包括“《光輝足跡》12電臺優秀廣播記者聯合采訪行動”、“《創世紀》12電臺‘七一’特別直播”和“《永恒的旋律》12電臺廣播人紅色經典頌唱會”等三大品牌活動。從5月到7月底,通過新聞報道、文藝專場演出、大時段聯合直播等多種傳播樣式,12電臺共享新聞、人才、技術、播出時段等多種資源,凸顯廣播聯合的規模效應,形成宣傳強勢和輿論聲勢,打造出廣播人慶祝建黨90周年的旗幟之舉、扛鼎之作[3]。
2011年4月28日西安世園會盛大開園,陜西新聞廣播攜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陜西廣播聯盟聯袂直播開園盛況;同時提前一個月啟動世園會大型特別直播《繽紛花季 相約世園》,每天一小時大容量、高密度地紀實呈現綠色世園會“天人長安 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成功的直播得到了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胡悅的肯定。
這些大型活動的廣播聯動、規模運作,都推動了陜西廣播品牌實力的顯著提升。
陜西廣播聯盟成立一年來,隨著合作的日益密切,除了促進理念飛躍、新聞提速、節目提升、記者編輯素質提高以外,各成員臺自身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今后聯盟還將在改進新聞報道、推動節目創優、經營業務共贏上做出新的探索,為做大做強陜西廣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黨雪瑩.廣播2010—蓄勢而動 亮點突出[J].媒介,2011(1).
[2]陜西廣播聯盟章程(草案)[OL].金號網,2010-09-28.
[3]強毅,劉曉兵,李敏.廣播大型主題報道在全媒體傳播中定位與突破—紀念建黨90周年宣傳活動<紅色信念>淺析[J].西部廣播影視,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