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久以來,諸侯割據的中國白酒二線品牌都很難突破地域局限,一躍成為與茅臺、五糧液分庭抗禮的全國性巨頭,不過,資本或將改變這一#8202;切。
11月中旬,瀏陽河酒業獲得新天域、湖南高新創投集團等10家投資機構總計10億元的戰略投資。無獨有偶,中糧與聯想控股均傳出欲與孔府家酒洽談入股事宜,此前聯想已分別斥資1.3億、10億元入主武陵、乾隆醉酒業。在過去的兩年間,類似消息在資本市場層出不窮。2010年3月,全球市值最大的烈酒公司帝亞吉歐(Diageo)將全興集團股權增加至53%,進而控股水井坊;5月,國泰君安等戰略投資者斥資4.6億元獲得今世緣酒業21%股權,中信產投等亦參與西鳳酒增資擴#8202;股。
這一局面頗令人訝異。長久以來白酒領域遠非資本的傳統投資熱地;沉浸于地方保護、現金豐裕之下的地方白酒企業對資本亦無興趣。白酒業地域資源屬性、釀造工藝口味差異均使得外來資本并購阻力重重。如以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白酒占據白酒消費的半壁江山;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釀造工序復雜,需要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生產周期長達近一年,備受高端人士青睞;以汾酒、二鍋頭為代表的清香型,以陶瓷器具釀造,產量高、出酒快,為北方人喜愛;以西鳳酒為代表的鳳香型、桂林三花酒為代表的米香型以及各種兼香型則受細分人群喜愛。“每個白酒背后都有無法消融的歷史和三代以上的消費習慣。”前五糧液集團五糧神營銷中心策劃總監舒國華對《環球企業家》說。
地域性不僅使二線白酒品牌天然抵御了全國性品牌的市場侵蝕,亦使其在當地擁有獨立的“市場王國”。白酒經濟對其所在地經濟拉動顯而易見,酒企均因納稅眾多而被地方政府攬入懷中,而無出售動機——即使是白酒業內整合力度最大的江蘇省曾明確提出要整合蘇酒集團,但其用意僅為省內整合,而非外部資本與異地企業的重組。
高利潤率亦令其底氣十足。業內素有“三斤糧食一斤酒”的說法,即使不同品種工藝有異,其每升的制作成本(不含人工)不及30元,但出廠價卻高不可攀——茅臺、五糧液出廠價均超600元,是其成本的數十倍。二線品牌毛利亦多在60%以上。
白酒業亦有效抵御葡萄酒等外來者的沖擊,在重要的宴請中白酒仍是消費主力,其中價位在100至300元或者300元以上的中高端白酒尤受青睞。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白酒產量為714.05萬千升,同比增長22.6%,工業總產值2614.62億元,同比增長40.21%。
不過這一局面終難持續。瀘州老窖集團總經理張良認為“未來白酒行業必定會趨向品牌企業、優質產品、原產地的‘三集中’”。長久以來,國內約有超過3萬家白酒生產企業,但擁有正規資質的企業僅8824家,其中50人以下的企業約占66.77%,此類企業終將被淘汰。而依據白酒《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國家將在“產業政策上對白酒行業進行結構性限制”——“結構性限制”的結果將使得多數中小白酒企業趨于消亡。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過去5年,白酒行業前十位企業市場份額整整提高了#8202;10%。
行業集中仍將持續。洋河股份董事長楊廷棟認為,規范、成熟發展的產業其前十大企業的產銷額應占到總額的70%至80%,而白酒業這一數字尚不及50%。在競爭升級、規模擴大、品牌提升等重壓之下,資本杠桿之于白酒企業將變得不可或缺。而在股市、樓市頹勢之下,資本另謀出口亦屬必然——與互聯網等行業相比,白酒業態穩定,利潤高企,產品不受保質期困擾,亦不易爆發食品安全丑聞。“白酒業當然是一支扶搖上升的潛力股。”天鷹資本投資經理范友鵬對《環球企業家》說。此外,受益于消費升級,白酒業“奢侈品時代”已悄然到來,這將大大帶動白酒板塊的投資價值。以作為白酒市場風向標的53度飛天茅臺為例,其售價已由1880元上調至1950元,一些地方其單瓶價格甚至已沖破2000元。
舒國華認為未來的白酒業將呈現如下趨勢:資本并購整合速度將大大加快,聯想、海航等資本平臺運營商將大量涌現;500億銷售規模的企業將大大增加,除了茅臺、五糧液、劍南春之外,瀘州老窖、郎酒、洋河、稻花香等品牌亦將實現上述規模;區域競爭將日趨白熱化,企業兼并勢必造成兩級分化,中小企業利潤將遭重創;市場口味將以濃香型為主,“百香齊放”的局面將繼續維持;東北、貴州產區的品牌尚有資本挖掘空間。
消費分層的大趨勢亦為資本進入提供充足的催化劑。能否推出售價千元的產品已成為衡量一線品牌和二線品牌的最顯著標準。長期以來,這一市場僅由茅臺等少數寡頭把持,數十個二線白酒品牌徘徊其間。其雖有回歸一線的沖動,但卻力不從心——品牌投入、渠道建設以及產能擴張均需重金,這一尷尬局面無疑大大抬高了資本方的談判籌碼。
對于二線白酒企業而言,規模化是其能否夢圓一線的先決條件。在資本入主之后,二線品牌均無一例外宣布擴大產能。懷酒在海航控股之后即宣布新基地在茅臺鎮動工;天士力亦對國臺酒業產能追加30億投資;深圳寶德投資在收購金沙古酒后亦宣布萬噸擴產計劃。
資本急速催生的產能擴張計劃可能令二線品牌暗藏殺機。一個無可規避的數字是以2010年的白酒產量計,國內人均消費達6.4公斤,已居于全球前列,留給二線品牌的騰挪空間有限。二線品牌的基酒產能亦是普遍性難題。多數急速擴張的二線酒企多依靠外購解決,質量安全難有保障。一些企業甚至以酒精、香精勾兌生產白酒——盡管部分香型白酒國家標準均禁止使用食用酒精勾兌和添加非發酵風味成分,但作為行業潛規則,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的產品仍大行其道。此外,區域性品牌均面臨產品低端化、同質化的難題,其對營銷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大,而不斷攀升的品牌重塑成本以及漫長的投資回報周期均大大削弱公司的短期盈利能力。
入股所附帶的高增長目標亦可能打亂此類企業的正常經營。瀘州老窖集團總經理張良即認為最好的模式莫過于業內骨干企業通過優勝劣汰的市場方式實現,簡單的資本重組并不可行。其原因在于“白酒是地域資源性產品,不同地區的白酒風格、消費者偏好等均大有區別。”急功近利的資本方很難了解與駕馭這些復雜要素,而且白酒企業在引入資本時多簽訂對賭協議,約定未來幾年利潤和銷售額高增速目標,一旦未能達標則可能引火燒身。最典型的負面案例莫過于酒鬼酒,其管理層在中糖集團控股之后簽訂對賭協議,終因業績未能達標而造成管理層內訌,酒鬼業績因此亦一落千丈,至今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