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很多消費者將購買行為從線下門店轉移到淘寶、京東上之后,山東華夏茶聯茶業有限公司馬玉峰認為,那些習慣飲茶的中國人足以催生一家賣茶葉的B2C網站了。2010年,華夏茶聯旗下的垂直類茶葉電子商務網站買買茶上線,成為第一個進軍B2C市場的茶業企業;2011年上半年,買買茶完成了包括深創投在內的4家國內著名投資機構的A輪融資,金額近億#8202;元。
做了十一年茶葉生意的馬玉峰,與傳統茶葉商人不太一樣。比如很多茶商都會強調茶葉與中國歷史文化的關聯—這的確是讓茶葉賣出更高價格的常用方法,但馬玉峰不顧忌地說,中國茶應該可以從神壇上走下來,卸下歷史枷鎖,回歸它的消費品本質。強調產品的消費屬性而非文化屬性,就這一點而言,馬玉峰的理念比中國大多茶商更接近西方茶葉品牌,比如立頓。
作為土生土長的山東人,馬玉峰經營茶葉并無天然優勢。相比福建、浙江、安徽等茶葉大省,山東的茶葉種植面積只占全國1%。而在茶葉行業中,產地在很多時候會決定產品的品級及價格。茶葉行業的慣例是,要么做茶農,要么做茶商,但馬玉峰認為打造產業鏈很重要,而產業上游是這個鏈條的根基,所以他決定既種茶,也自建銷售渠道。所以最初就創辦了自己的茶葉品牌御青。
馬玉峰也以農業的一個分支來看待茶葉產業。他說,如果中國前十五年是房地產的天下,那么未來十五年,農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會。而農業的機會則在于,如何把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實現農產品和消費品的研發和轉化。
助推
馬玉峰創辦的御青品牌在山東小獲成功,共開出了100多家連鎖店,但也面臨著成本上漲利潤下降的難題,比如十年來實體店房租和人員成本增加了十幾倍。他發現幾乎所有茶葉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困境。馬玉峰決定,轉型做這些遇到困境的茶葉企業的服務商。
他決定建立一個平臺,服務整個行業。其中包括與淘寶、京東、紅孩子等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還購買了新華網和天涯社區茶葉頻道等幾十家媒體的獨家經營權。
他認為行業難題的解決只能依靠電子商務。“茶葉是一個傳統行業,不少真正的好企業都在縣城,他們也想轉型,但是他們受制于人才、網絡、物流等因素。他們做不了的,我們幫他們去做。”馬玉峰表示,“我們是茶葉企業在傳統經濟向新經濟轉型上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馬玉峰在深圳、上海等地請來了專業人才,在上海建立中國茶設計研發中心,專為上游茶企進行產能優化、包裝設計、產品規格定位,經過重新包裝后把最合適的產品投放到網上。
經過分析,買買茶發現15歲到85歲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習慣有諸多不同。比如年輕人更青睞于外觀好看、飲用方便的茶。于是他們就專為這部分人開發了“三角泡”茶袋。如何滿足網購群體的特色需求,成為研究所的一項具體工作。
在買買茶網站中,不僅出售御青自有品牌茶葉、還涵蓋七彩云南、黃山毛峰、安溪鐵觀音等多個品牌的茶產品。馬玉峰笑著比喻“大戶”和買買茶合作的理由:七彩云南是豪華跑車,買買茶為它提供最快捷最專業的跑車跑道。“我們是助推器。”
標準化
在為茶葉企業與中國顧客建立起直接的連接渠道之后,馬玉峰的目標是通過互聯網將中國的茶葉銷往全球各地。
茶業的穩定性是中國茶葉外銷面臨的最大問題。比如最近“立頓”鐵觀音就因稀土元素含量超標遭到了公眾質疑。茶業作為一種農產品,目前在中國檢驗的標準是農藥殘留、重金屬和有害微生物等,其中中國現行茶葉衛生標準限定的農藥殘留僅有幾項,而歐盟則達到108項,限量標準要比中國嚴格得多。
但對茶商來說,等待本地標準提升再來攻克國際市場顯然是下策。馬玉峰認為了解游戲規則很重要,買買茶建立的上海研發中心要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標準,但是如果把歐美、日韓的所有標準放在一起研究,找出共性和差異,用他們的共同規則來制定一個統一標準—這樣就減少違規的可能。
今年6月,美國茶葉品牌Teavana在紐交所上市,也給馬玉峰增添了信心。Teavana整合了全球各地的茶葉產品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發售,目前市值已經超過6億美元。馬玉峰說買買茶并非沒有機會超越Teavana,“起步我們沒落后,市場機會均等”。
現在,馬玉峰打造的產業鏈越來越明晰起來:以山東上游產品種植為生產基地,打造以自有茶葉品牌、茶博園、茶藝學校、銷售實體連鎖店的線下零售實業;以上海提供產品研發、定制、設計、包裝的中間服務,以及以北京買買茶B2C平臺為零售的全案營銷服務解決商,最終形成以茶產品為核心的全產業鏈結構—這就是馬玉峰“云模式”下的華夏茶聯茶業王國。這些復雜的架構,馬玉峰干脆把它們歸于兩個方向:在國內,提供服務,打造品牌;為出口,制定標準,拓展海外市場。
中國不能永遠做原料出口國,只有做好品牌才能有更高的產品附加值,馬玉峰認為這個時機到了。“未來中國在國際舞臺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很多國家和民族會把中國文化當做先進文化,就像80年代我們喝可樂吃漢堡,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認為消費美國文化先進。未來十年中國茶代表中國文化會在世界上讓更多的人所消費。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
但是馬玉峰也提醒說,過度強調中國茶背后的文化可能會步入歧途:“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了解市場和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如何盡快高效地把茶葉變成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