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衛的商業帝國版圖會有多大?這位在不到20年間打造了中國第一快遞品牌“順豐”、卻始終只留給他人一個背影的神秘老板讓一切似乎無跡可尋。直到最近,他的商業帝國終于向人們走近了一步。今年10月開始,深圳街頭陸續出現了20多家名為“SF順豐”的便利店,人們對順豐的印象不再僅僅是身背大包、行色匆匆的年輕快遞#8202;員。
與此同時,經營深圳7-11便利店的廣東賽壹便利店有限公司證實,順豐與深圳的100多家7-11門店從10月16日起開始合作,順豐授權后者為快件業務代辦點。而后,關于順豐涉足便利店的消息紛至沓來—順豐與廣州8字連鎖店的48家門店展開合作,華潤萬家超市、百里臣便利店、百里匯便利店也在可能合作的名單上,甚至有接近順豐高層的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順豐自營便利店連鎖的計劃規模是1000家。
雖然跨界經營不是沒有先例,但驚訝和質疑仍然此起彼伏:這個有望成為中國版聯邦快遞的快遞大佬向零售終端滲透的背后邏輯是什么?
順豐便利店門臉簡潔,正上方是延續著順豐快遞黑色調的中、英文LOGO,玻璃推拉門內整面墻大小的貨架上擺放著品類齊全的飲料。觀察人士認為,順豐在采購和供應鏈管理方面將不得不需要惡補零售業經驗。加之如今門店租金上漲,極大地攤薄了便利店利潤,讓順豐此舉看起來隱患重重。
即便順豐目前沒有現金流的壓力,但如此投資大動作,目的何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進軍便利店領域,其實有先例可循。”曾經在沃爾瑪工作多年的零售業專家蔡景鐘對《環球企業家》說,比如,以供應鏈管理起家的香港利豐集團如今旗下就經營數百家OK便利店(Circle K)。
7-11便利連鎖則是零售與物流結合領域的另一個先行者和最大玩家。“日本在10年前就有類似的模式了。”便利店增值服務提供商“E特區”聯合創始人鄭為峰對《環球企業家》說,7-11在日本的5000家便利店提供增值業務已經非常成熟。廣東賽壹便利店有限公司在廣州和深圳經營的7-11門店則分別在2007年和今年與中國郵政、順豐合作。
在臺灣,由統一集團經營的7-11已經逐漸演變成一個全能物流公司。統一商超內部人士表示,其在臺灣的4800家7-11便利店與日本大和運輸公司合作,授權使用黑貓宅急便品牌做島內業務,國際快遞業務則與DHL合作。這些便利店在當地不僅是網購配送的主要渠道,還成為當地居民互送禮品、轉贈新鮮食物的平臺。
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便利店的“一站式服務”理念在追求高效率和優質服務的當下正在成為趨勢,復合型便利店本身則將成為一個商業區或居民社區網絡的神經元。既然已經搭建起比較完善的配送網絡,那么何不把它的價值最大化——能送快件,為什么不能送牛奶、報紙、新鮮蔬菜和水果,乃至任何消費者需要的商品?
當便利店布點足夠密集,比如從任何一地步行不超過一百米就有一家的時候,將送貨到點變為送貨到店、由顧客自取的市場空間就出來了。最后一百米配送和取件人等待時間等成本節約下來則可以價格優惠的方式回饋給顧客。
順豐正是這么做的。通過順豐便利店半自助寄件,同城件及省內件首重便宜2元,省外航空件首重便宜3至7元,續重還有進一步的優惠。便利店24小時經營也讓消費者寄件、取件更為方便和靈活。當消費者一個電話就讓送貨員滿街跑的習慣被改變,順豐的快遞業務將很快受益。首先是大大減輕人力成本和雇工難的壓力,緩解近年來中國快遞行業普遍面臨的微利甚至負利的現狀;同時也能突破人力短缺形成的業務量瓶頸,解決在擴大收件業務量的同時降低成本的難題。“收件點是為了方便來取件、寄件的客戶,所有業務還是以快遞為中心。”順豐速運品牌管理總監霍曉寧說。
待順豐便利店的固定客流量壯大,零售業務和繳費、寄賣等其它增值業務也就容易開展了,并能與快遞業務形成互相促進的效應。與7-11等成熟便利店合作,則可以省去培養客流這個環節,直接共享便利店的客戶資源。一位分析師則表示,順豐與便利店合作快件業務,便利店會分走8%左右的利潤。不甘心利潤被分食以及與便利店談判時利益取舍難以達成一致,可能是順豐決定自建便利店的原因之一。
優勢在于,作為國內最大的快遞企業,順豐手中掌握了海量的配送數據,這將為其分析消費者習慣和選址贏得他人難以企及的優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培育期、客流量達到可觀的情況下,從日常消耗量大、且易于運輸和儲存的飲料等商品品類入手,可最大化地降低虧損風險。
不過要建成日本、臺灣那樣高覆蓋率的便利物流網絡,讓順豐便利店真正發揮社區網絡神經元的作用,尚需時日。“業界有個概念是每3000人支撐一家便利店。”鄭為峰說。按照中國人口總數平均下來,需要數十萬個便利店平均分布在全國各地。而中國目前知名的便利店才有2萬多個門店,單靠順豐一家遠無法填補這些市場空隙。
“在新建順豐便利店上與成熟的零售企業戰略合作,引進其零售經驗和資本,同時分擔風險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刊表示,這種做法優于直接與便利店進行快件業務合作的地方是,順豐得以在競爭激烈的零售終端上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