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美晚報》是美商在上海創辦的一份中文外報,在“孤島”時期憑借著其外報的身份,拒絕日偽的新聞檢查,并發表聲明堅持新聞自由。在近代中國報業史上,新聞自由的概念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隨著西學東漸之潮流傳入中國的舶來品。外報所堅守的新聞自由傳統,也影響了中國的新聞界人士,尤其是在“孤島”時期,面對著民國政府、日本當局、日偽分子層層的新聞檢查,進行了艱辛的博弈。在這期間《大美晚報》利用其特殊的身份以及租界的特殊地位,更是堅守新聞自由的理想,即使報館被襲,報人被暗殺,仍然堅持出版發行報紙,在鋪滿鮮血的道路上,譜寫了一篇為新聞自由而奮斗的華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關鍵詞:新聞自由;孤島時期;《大美晚報》及其報人
中圖分類號:G2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33-02
一、引 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后,租界被日軍包圍成為一座“孤島”,日軍通過公共租界的工部局通知各華人報館必須向日偽新聞檢查所送檢,否則不準出版。《申報》等采取嚴正立場而宣告停刊,《大美晚報》發行人史帶則發表《責任聲明啟事》,拒絕接受檢查。
在“孤島”時期,《大美晚報》憑借美商報紙身份,不僅使日偽無法控制,刊載新聞,傳遞訊息,引導輿論,彼時頗受上海市民的歡迎,而且在中國近現代報業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孤島”時期與日偽的新聞審查進行著鍥而不舍的博弈,引領新聞界爭取新聞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新聞事業的繁榮發展。
二、“新聞自由”概念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在近代中國報業史上,新聞自由的概念不是自發產生,它跟中國近代報業一樣,是隨著西學東漸之潮流傳入中國的舶來品。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以及新聞自由的概念是從西方先后舶來的,而不是前者舶來以后隨著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自然而然地孕育成為了后者[1],新聞自由最早是源于西方的言論、出版自由。
世界上最早提出“出版自由”口號的是英國的政論家彌爾頓,1644年在他向國會發表的演說《論出版自由》中,抨擊英國對印刷業實行許可證制度的《出版管制法》。
1789年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而彼時的中國,仍然處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之下,人們的腦海中也絲毫沒有這種“言論出版自由”的觀念。
直到1833年,隨著《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刊登《新聞紙略論》一文,首次將近代言論出版自由的觀念傳入中國。1899年言論自由的概念由梁啟超明確提出。而新聞自由的概念,則遲至1944年美國發起信息自由運動,決定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國際條約來廢除新聞檢查制度,當時大公報對此進行了報道,并介紹了新聞自由的內涵“所謂新聞自由,不外以下三事約,采訪自由,傳遞自由,受授及發表自由”。此后,新聞自由概念和思想才真正傳入中國,并且引起了廣泛影響[1]。
三、新聞自由的斗士——《大美晚報》
《大美晚報》是1933年1月16日美商在上海租界所辦的一份中文報紙,在創刊號上,就明確指出該報辦報宗旨乃是以迅捷敏快的方法,謀中外消息之溝通,采訪務求準確,記述務求公正,不作任何個人之工具,不為一黨一系而宣傳。新聞報道比較客觀公正,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積極報道抗日救亡活動,不斷揭露和撻伐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正是由于它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持,對日本侵略戰爭的鞭撻,使得國內各種反動勢力對其施加壓力,《大美晚報》為能夠自由的出版報刊、發表言論,也與各方勢力進行斡旋、博弈。
(一)與國民政府的博弈
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修正出版法》,企圖剝奪先進文化的出版自由、扼殺進步輿論。為此國民黨在各省市設立新聞檢查所,對報刊等進行嚴格審查,凡有不利于它的文字一律不準發表,使數百種報刊等遭到查處,報紙上則常常出現“開天窗”的怪現象。
《大美晚報》沒有“開天窗”,相反,在《記者座談》副刊上,不斷大聲疾呼,要求新聞界團結起來爭取新聞自由。發刊之初專門組織座談“怎樣獲得言論自由”。1935年國民政府通過新出版法,連載兩期《修正出版法平議》,指出中國新聞事業所受的束縛,關鍵不在成文法律的緊與寬,適用和不適用, 而在法律能不能實行,是不是束縛新聞事業。
《記者座談》編輯惲逸群以及薩空滿等71位記者聯名發表《新聞記者為爭取言論自由宣言》[2]抗議國民黨當局的新聞檢查制度,表明我們是以新聞事業為職業的記者,深知我們的責任是要做民眾的耳目、民眾的喉舌,提出反對檢查制度的繼續存在,呼吁要復興民族,恢復國權,必須實行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
(二)與日本、租界當局的博弈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陷入日軍之手,日軍強行接收國民黨中宣部設在公共租界的新聞檢查機構,隨后又通過工部局通知各華人報館必須送檢,否則不準出版。在日本侵略者和租界當局雙重壓迫下,許多中文報紙毅然宣布停刊。
日軍占領上海,威脅了英美國家在華的利益,促使美日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日本侵略者企圖控制上海輿論界的野心,更激起了以新聞自由為辦報理念的美國報人的強烈不滿。1937年12月16日,史帶發表責任聲明,稱《大美晚報》由向美國政府注冊的POST MERCURY CO 公司印刷發行,該報“服鷹報紙言論自由之精義,敢作無謂及切實之評論,及登載不參成見純重事實之新聞”,宣稱“本報不接受任何方面之檢查”[,3]。
“史帶聲明”連續兩天見諸報端,而日本當局卻未采取任何措施制裁,史帶平安無事,報紙銷量激增。這給孤島上各報刊以重要的啟示,它們紛紛效仿,以英美商人等為掩護進行辦報,于是在近代中國新聞事業史上出現了“洋旗報”的繁榮發展時期。最先掛“洋旗”成功辦報的是《每日譯報》,曾被迫停刊的《申報》請美國人阿樂滿為該報負責人,重新發行。至1939年4月,上海租界內“洋旗報”達17種之多,其他還有20多種期刊[4]。
四、為“自由”而犧牲的《大美晚報》報人
但是,租界內的政治局勢日趨緊張,租界當局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威逼下,對中文報刊進行檢查,甚至勒令停刊。更為恐怖的是日偽政府收買了一批漢奸流氓,以暴力手段襲擊報館或暗殺報人。雖然《大美晚報》立場堅定地聲明本報為美國人所辦的中文報紙,堅持新聞自由,拒不受檢,經常發表激進的言論,被日本侵略者以及汪偽政府視為眼中釘。于是汪偽76號特工總部就對《大美晚報》報館進行了襲擊,排字房、編輯室被砸得一片狼藉。
經過這樣的侵襲,《大美晚報》并沒有屈服,而是在報紙上對汪偽份子大加撻伐。其副刊《夜光》就曾發表一首膾炙人口的“改汪精衛詩”:“當年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做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諷刺當年的愛國志士,現已淪落為無恥的賣國賊。詩下面還有《夜光》編輯朱惺公署名的雜文“絕妙好詩”。
于是朱惺公成為《大美晚報》編輯中因言獲罪的第一人,1939年6月他接到汪偽76號的恐嚇信:如若再有“反汪”文章,即派員執行“死刑”。朱惺公毫不畏懼,隨即發表了《將被“國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公開答復說“這年頭,到死能挺直脊梁,是難能可貴的。貴‘部’即能殺余一人,其如中國尚有四萬萬五千萬人何?余不屈服……”,日偽對朱惺公恐嚇不成,8月30日將其暗殺,年僅39歲。
朱惺公的犧牲激起了上海人民的憤慨,《大美晚報》也抓住這個事件,對汪偽集團發起更猛烈的攻勢。從號外、評論到遇難特輯、紀念專刊這一系列的言論討伐,卻沒有制止日偽份子對《大美晚報》的迫害。汪精衛公開通緝張似旭等83名租界內愛國人士,張似旭不愿逃走,最終被暗殺。張似旭的犧牲引發了各界的關注:上海報界大篇幅的報道;香港報界一致痛悼;工部局要求截止暗殺行為;對于這些紛擾事件,美國亦開始重視起來。
此外,汪偽份子不顧輿論,將《大美晚報》程振章、李駿英暗殺,后來又將本報發行人史帶、編輯高爾德等列入外國記者黑名單,驅逐出境。至此,《大美晚報》在恐怖分子的襲擊下,不僅報館多次被損壞,報人更是為自由發表言論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不可謂不壯烈。
1941年12月,《大美晚報》最終因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完全占領“孤島”而隕歿,但是它的八年抗戰,也向中國新聞界宣揚了美國追求新聞自由的傳統,為國人樹立了爭取言論自由的榜樣,在檢查制度面前艱辛博弈,憑借著外報的特殊身份優勢以及租界的特殊地域優勢,為新聞理想而冒死前進,最終在近代中國新聞事業史上書寫了最壯麗的一章。
參考文獻:
[1]Pengcheng Lu.Concept of Freedom of Speech, Press,and Information In Modem China[J].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Jul,2010(6).
[2]新聞記者為爭取言論自由宣言[N]大美晚報<記者座談>副刊第71期,1935-12-26.
[3]史帶.責任聲明[N].大美晚報,1937-12-16.
[4]賈樹枚等.上海新聞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