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中央政府對西藏自治區特殊政策,結合西藏信息傳播方式和西藏的地緣優勢,歸納了西藏獨特的發展模式,以期對西藏及其它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的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西藏;特殊傳播方式;獨特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134-02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通過有效管理信息傳播,創立一對一的援藏模式,異地辦學,架起了內地帶動西藏進步、發展的一座座橋梁。依靠西藏獨特地緣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促進了西藏經濟快速發展。
一、開展一對一援藏
1994年以來,中央先后安排60多個中央國家機關、全國18個省市和17個中央企業對口支援西藏經濟建設,中央政府為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對西藏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1951年至2年,國家就累計投入1000多億元。1959年至2008年,中央財政向西藏的財政轉移支付累計達到2019多億元。安排6056個對口援藏項目,選派3747名援藏干部進藏工作[1]。一批一批援藏干部進藏后,將內地先進的工作理念、全新的工作方法帶到西藏,特別是對口支援發展特色產業,實施農牧業產業化方面進行嘗試。一對一的援藏模式 ,構建了援建工作硬性指標,又針對當地具體情況,使各援建者有實施具體方案的彈性空間。援藏工作者為了促進當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確保援建效率,工作隊進藏后首先要進行認真調查研究,根據當地區情,不斷調整援藏工作思路,提出可持續發展方案。
近幾年,援藏已由輔助式援助向開放式援助轉變,由項目建設型援助向智力型援助轉變,由單項型援助向大企業、大集團雙向開發型援助轉變,積極推進西藏地區經濟向工業化和農牧業產業化邁進。
二、創建內地西藏班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中國政府針對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薄弱,采取了加大教育投入、內地支教等多種措施提升西藏的教育水平和辦學質量。從1985年開始,國家先后指定在內地20個省、直轄市從西藏自治區招收優秀初、高中學生完成學業。內地西藏班學生,是國家加快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才的培養工作,對促進民族地區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高等學校招收西藏班學生實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單獨劃線、單獨錄取”的辦法。截至2006年,全國有28所初高中和師范學校辦有西藏班,招收西藏插班生的內地重點高中有53所,招收西藏班高中畢業生的內地高校有90多所。
20多年來,全國先后有20個省、直轄市的28所學校開辦內地西藏班(校),有53所內地重點高中、90多所高等學校招收西藏班學生,累計招收初中生36727人,高中(中專)生30370人,高校本??粕?.2萬余人,為西藏培養輸送了1.8萬余名各級各類建設人才。目前,內地西藏班在校生總數18640人[2]。
三、依靠口岸大力推進市場經濟
198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樟木口岸為國家一類通商口岸后,貿易開始紅火起來,當地藏族居民也開始做生意,從尼泊爾進口卡墊、箱子、碟片等運到拉薩,再從拉薩買布料、羊毛、鞋子等銷售到尼泊爾。日益活躍的邊境貿易帶動了小鎮的發展開始,進而從西藏自治區輻射至全國。目前,中尼兩國只開通了樟木和普蘭兩個口岸,今后還會開通亞東、吉隆兩個口岸。
2006年,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旅游業迅速發展, 西藏的商業環境不斷改善。據相關部門統計,從2000年年底到2006年年底,西藏自治區個體工商戶由4.23萬戶迅速發展到6.87萬戶,近幾年,西藏自治區個體工商業資金數額是全國增長最快的省份,位居全國第一;“十五期間”,全區年均發展個體工商戶5280戶,增速位居全國第四。
四、發展登山特色體育產業
西藏是青藏高原核心區域,山峰資源豐富,平均海拔4000以上,擁有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上百座,更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對全世界的登山愛好者來說,西藏是登山的圣地。具有開展登山探險、戶外運動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登山運動的廣泛開展,西藏登山業逐步興起和發展起來。1980年,西藏的山峰資源正式對外開放,并開展了一系列中外聯合登山活動,西藏的登山業開始得到發展。近5年來,通過接待登山團體,山峰所在地群眾通過直接參與接待登山服務、出租牦牛、交通運輸等方式創收達4842萬元。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山峰所在地農牧民群眾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近年來西藏登山協會在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登山事業發展。2005年以來,西藏累計接待來自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支登山團隊,共計2.8萬余名登山愛好者。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登山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態勢。登山業已成為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西藏登山協會長期發揮西藏當地登山人才優勢,西藏登山協會還積極探索登山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模式,組建了專業高山探險服務公司,為國內外登山隊提供專業化的高山向導和高山協作服務,在解決當地農牧民就業的同時,推動了特色體育產業發展。
登山隊也成為西藏傳播對國內外交流的一張名片。成立于1981年的西藏登山協會,以舉辦登山活動為契機,通過審批、安排登山探險接待工作,積極與國外開展交流活動,近年來對外國人來華登山工作進行組織、管理和服務,為中國登山者贏得了尊重、收獲了友誼。
五、開掘西藏旅游業獨特資源
拉薩以來自高原溫泉的溫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海內外八方游客。布達拉宮,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建筑藝術的精髓。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久負盛名,羊卓雍錯、納木錯和瑪旁雍錯是西藏三大圣湖。巴松措,是國家4A級景區,有“東方日內瓦”之美稱。林芝地區平均海拔為3100米,年均氣溫為12攝氏度,空氣含氧量達到了80%,森林覆蓋率也達到了46.5%。森林原始景觀保存完好,有“小江南”、“天然的自然博物館”之稱。林芝地區也有世界頂級的旅游資源——雅魯藏布大峽谷。山南地區拉姆拉錯圣湖能呈現每一個去朝拜圣湖的迷人傳說,日喀則有世界頂級的自然旅游資源——珠穆朗瑪峰,日喀則地區兼顧了西藏絢麗的歷史和宗教文化以及自然風光,對于體驗型的旅游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阿里古格遺址,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不僅為研究西藏歷史,而且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一)青藏鐵路使西藏旅游業呈現“井噴式”發展
2004年,西藏接待國內外游客首次突破100萬人次;2005年西藏全年接待游客達180萬人次。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以后,很快旅游業“井噴式”發展。當年游客達到250萬人次。2007年西藏接待游客人次突破400萬[3]。2008年“3#8226;14”事件后經歷了一段下滑后,西藏旅游業繼續高速發展。據統計,2010年西藏接待游客約682萬人次。中國西藏自治區主席白瑪赤林表示,2011年西藏將力爭實現接待國內外游客750萬人次以上[4]。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支柱作用日益體現出來,旅游業成為自治區支柱產業。
青藏鐵路的通車,從根本上打破了中外游客進入西藏的交通制約瓶頸,進藏游客迅猛增加,帶動了旅游產業格局的變化。尼泊爾一直是中國西藏自治區入境游客集散地,前些年,大部分入境游客都是通過尼泊爾到達中國西藏。由于尼泊爾國內政局動蕩,社會不是很穩定,2001年開始,通過尼泊爾進入中國西藏的入境游客比例逐漸下降,而作為中國西藏入境游客另一中轉站的成都,卻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這一線路更成為外國游客的首選。
(二)徒步游成為時尚
2007年11月日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向中國游客開放,西藏旅游部門為大峽谷量身定做的旅游產品也將同步推出。這45公里的峽谷棧道將以徒步觀光專項旅游產品為主,西藏少數幾家旅行社成為首批特許開發與經營大拐彎專項旅游產品的旅游企業。西藏旅游部門推出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旅游產品全程徒步90公里,歷時4天,參與徒步旅游的游客能夠看見多處世界級的自然景觀,其中包括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垂直排布著類似赤道到北極的各種生態體系旅游者盡收眼底。
(三)川藏公路正成為中國最火爆的自駕游線路之一
川藏公路起自四川雅安,終于拉薩,全長2255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沿線可以觀賞到南迦巴瓦峰、然烏湖、“西藏小瑞士”魯朗鎮等眾多世界級旅游景區。中國最美的風景在這里,因此,川藏線是自駕愛好者稱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越來越多的國內自駕車愛好者將川藏線作為最重要的線路之一,國內眾多自駕車團隊、協會和媒體將自駕車線路鎖定川藏線。面對日益火爆的自駕車旅游,川藏公路沿線的西藏林芝、昌都等地抓住自駕車旅游資源,積極打造自駕車旅游營地,為自駕車旅游提供各種方便。林芝將在林芝縣排龍大峽谷入口處建設西藏首個自駕游營地,設置停車場、旅店等設施,向自駕游者提供途中休息、調整、汽車修理等服務;而投資近100萬元的西藏首個專門為自駕車旅游者建設的汽車營將在波密縣建成;昌都地區八宿縣旅游部門也正在計劃發展自駕游車旅游項目。
今年正值國家“十二#8226;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在邁向小康社會,創建和諧社會的同時,加快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建設步伐,使全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黨中央一貫的方針。而西藏的穩定及發展將是中國穩定與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西藏的發展必將促進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西藏這種特殊的信息傳播及發展模式有力地保障了西藏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OL].中國網,2009-03-03.
[2]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OL].中國網,2009-03-03.
[3]董昌俊.青藏鐵路助推西藏旅游業“井噴式”發展[OL].中國西藏新聞網,2009-07-01.
[4]張娜.2011年西藏接待國內外游客有望突破750萬人次[OL].國際在線專稿,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