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冷戰全面開始至今,西方新聞自由思想的擴張經歷了三個階段。如今,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襲擊,西方的新聞自由開始了其全球擴張之路。著名人類文化學者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來回應全球化時代社會的變遷。面對西方新聞自由思想的滲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自由體系。
關鍵詞:全球化;新聞自由思想;社會主義新聞自由
中國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16-02
從冷戰全面開始至今,西方新聞自由思想的擴張經歷了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擴張有時間上的先后性,但其內容都延續至今。
一、冷戰時期在東西方意識形態對抗中的擴張
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新聞自由的批評從十月革命后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起便開始了,在冷戰中達到頂峰。二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開始。美蘇冷戰主要表現為:在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局面。這一時期,東西方意識形態的沖突直接地反映在新聞領域中。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新聞思想、制度、體制均提出了異議。西方國家認為:蘇聯的媒介是黨宣傳、鼓動的工具,缺乏獨立性,新聞工作者失去了主動性;列寧認為真理具有黨性的論點,全部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蘇聯以為他們的自由擺脫了金錢的控制,完全是一種官方的假定[1]。西方也還將攻擊范圍擴展到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至今對我國新聞自由的攻擊仍難離意識形態的窠臼,冷戰思維仍未褪去。
二、在建立國際新聞傳播秩序中的擴張
20世紀70年代,冷戰仍然在繼續,但這時西方新聞自由的主要敵手變為第三世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新聞思想。
美、英等西方國家認為充分了解情況是一種普遍的人權,新聞和意見必須既自由地傳播。要求各個國家取消對外國記者入境進行新聞活動的限制,取消國際間的新聞控制,讓真相大白于各國人民中。并認為西方的新聞自由幫助了發展中國家人民了解被他們的政府所掩蓋的事實真相,揭露了獨裁者的罪惡企圖,支持人民了解情況的權利,功不可沒。
而第三世界國家則認為國際新聞傳播必須尊重國際法和他國法律,尊重它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習慣。新聞自由的國際流動必須建立在更加廣泛、更加平衡的基礎上,否則自由流動就只能由強到弱、由北向南、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的單向流動。并對少數大國無視它國的利益和主權,濫用自由加以譴責。西方到處宣揚和兜售其新聞自由思想,其目的無非是想利用新聞自由這一口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侵略,向世界宣揚美國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說到底其實是“西方中心論”、“西方文明至上”、“殖民主義心態”的表現。
三、新自由主義推動下的全球化擴張
80年代以來全球化話語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成為主導性話語。全球化背后一種稱為新自由主義的思潮也稱市場自由主義在伸張著自己的力量,與全球化互為動力,相互推動,儼然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相對古典自由主義來說具有更強烈的擴張欲望。
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認為經濟自由是新聞出版自由的必要前提。他反對由政府控制新聞出版所需要的經濟資源,更反對國家對新聞出版機構的壟斷。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最開始主要集中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內傳媒的私有化和商業化進程中。在此期間,法國、英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私人資本紛紛投資購買公共電臺、電視臺以及報刊出版機構成了一種趨勢。90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從國內商業媒體向全球范圍迅速推進,影響到了南美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地,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媒介并購、媒介商業化的浪潮,并引發了規模空前的國際并購活動,形成了全球傳媒系統。全球傳媒體系的集中化趨勢,不僅強化了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對全球文化、全球政治乃至傳媒自身的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當代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美國學者杰姆遜就敏銳地發現,“文化生產一旦與科技結合,形成工業化體系,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的巨大力量”[2]。為了在全球媒體市場上獲取更多利益,主張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信息自由流動、自由競爭、傳媒的私有化等,來為自己的擴張之路掃清障礙,其霸權性給其它國家帶來了挑戰與威脅,甚至使其他國家面臨喪失新聞信息傳播主權的危險。
全球化時代,如何使中西方之間的新聞自由流通趨向平衡、合理?如何實現中西“和而不同,和中共進”的新聞自由文化?
首先在于西方特別是美國在這場文明的共存和對話中要負起責任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新聞界是為了向民眾提供信息、反對政府濫用職權以及為維護自由而存在的。這些觀點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由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技術和物質水平發展滯后,大眾傳媒的覆蓋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國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較低,政治民主化必須的自由思想、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難以實現。西方國家如果不顧不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水平,缺乏對各國具體實際的考察,在國際傳播中千篇一律地推行西方新聞自由,勢必會引起劇烈的沖突,甚至會干涉別國的內政。
其次,面對全球化時代社會的變遷,著名人類文化學者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觀點,他認為文化自覺“是當今時代的要求”。因此,中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逐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盡快建立、健全中國社會主義新聞自由體系以應對西方新聞自由觀念的沖擊。
我國從開始邁向現代化之路開始,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就沒有止息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新聞自由在理論、制度、實踐層面都取得了較大成就。確立了新聞自由是一項人權的觀點,使我國對新聞自由的認識從工具理性過渡到價值理性,認識到輿論監督在民主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豐富了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內涵。新聞報道的信息量增大,報道質量提高,不斷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輿論監督的范圍擴展,力度加大,政府不斷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切實保護公民的知情權。但新聞失范現象屢禁不止,新聞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新聞媒體過分追求經濟利益損害了公眾利益,這些問題的存在迫使我們進一步推進和完善社會主義新聞自由,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盡快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自由思想體系
全球化時代,在面對西方強大而富有擴張性的全球傳媒系統的挑戰時,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自覺”。借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話說,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文化自覺在全球化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長期以來,受到左傾思想的錯誤影響,新聞自由成為一個非常敏感的概念,沒有得到深入、系統的探討。缺乏明確的社會主義新聞自由思想體系,在受到西方新聞自由思想的影響時,抵抗力將會減弱,在面對西方對我國新聞自由的譴責和質疑時,便束手無策,很難有力回應。因此,我國應加強社會新聞自由思想體系的建設,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新聞自由思想體系,明確我國新聞自由的發展之路,爭取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多元一體的新聞自由格局。
(二)建立健全新聞法制體系
新聞法制的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聞自由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從整體看,我國對新聞活動的規范,是屬于分散式的,一直沒有出臺過直接命名為“新聞法”和“出版法”的法律,對媒體與政黨及受眾的關系,對新聞傳播的性質與職能、權利與義務、侵權與救濟等問題,進行專門的法律界定和規范,尚有很多領域存在著立法空白。已有的法規中體現的更多的是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對于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的問題,相關的實施細則卻是不夠完備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律環境尚未建立。
新聞法制不夠健全影響到新聞自由的實現,損害人民的利益。我們要認識到新聞法制建設尤其是新聞立法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完善我國的新聞法律機制,制定專門的新聞法律,明確新聞立法的宗旨和框架,開拓立法思路,在內容上注重借鑒和創新。總之,新聞法制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一個自成體系的總體配套規劃,從各個方面推進,加強我國的新聞法制建設。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逐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聞自由
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決定了每個國家在推進新聞自由的方法、路徑上都有所不同。西方國家不斷強調西方新聞自由的普適性和優越性,極力在全球范圍內擴張其新聞自由觀,而中國堅持新聞自由實踐的特殊性,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國情和實情。我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結合本國的國情,批判借鑒西方新聞自由,逐步完成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建設。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新聞自由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發展與完善,離不開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在一個國家,實現自由的根本途徑就是社會的進步、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馬克思指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的發展。”
只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人民當家作主的物質基礎變得雄厚,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發展和完善才會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發展和完善,才會有寬松開明的政治環境。只有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和綜合素質,社會主義新聞由的發展和完善,才會有更多的參與者和真正的受益者。因此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聞自由只能根據客觀條件改善,一步步地充實和完善。盲目模仿西方新聞自由體制,無視現實經濟文化條件發展新聞自由,是絕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1](美)杰姆遜著.唐小兵譯.后現代主義與文化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