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簽名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使用,個人化和趣味性的簽名檔不僅能發泄情緒、表達意見,也能讓好友和網友更加清楚自己心里所想和知道自己的行動。簽名檔的使用充分體現了網民們的網絡個人角色心理,本文從網絡簽名檔的特點著手,從而分析簽名檔中的網民個人角色心理體現。
關鍵詞:簽名檔;網絡心理;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95-02
一、引 言
網絡是一個既公共又私人的虛擬空間,在網絡上不僅可以看到海量的信息,同時又可以進行小眾化的交流,還能做到個性化的展示。而網絡簽名檔就是個能充分彰顯網民個性的地方,現在無論是在論壇、游戲角色扮演、MSN還是QQ上均設有個性簽名欄目,讓網民隨時隨地能夠通過文字、圖片等手段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行蹤,從這些個性簽名檔中也可以窺探出網民們在上網時所體現的個人角色心理。
二、網絡簽名檔的特點分析
個性簽名是網絡聊天工具中附帶的一種個性化說明設置,一般附在ID之后,或者是直接作為ID;目前,網友使用的簽名從內容上可以分為搞笑、勵志、寄情等幾類,從形式上可以分為簡體文字簽名、繁體文字簽名以及圖文并茂簽名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網絡簽名檔,共同構成了網絡上一道另類風景線。總結而言,簽名檔一般有以下特點:
1.時尚流行。很多網絡簽名檔都是當下非常流行的一些話語或圖片,像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者流行電視電影里面的經典對白都被拿來作簽名,如電視《士兵突擊》的臺詞“不拋棄,不放棄”、網絡流行語“名花雖有主,我來松松土”、“忙活大半年,回到解放前……”等等都是該類網絡時尚語,由于網絡信息流通快的特點,在網絡中比較有意思或者有趣的話都容易流行起來,被眾多網友使用。
2.短小精悍。網絡個性簽名事實上是一個網絡昵稱的附帶功能,并不是網絡交流或者網絡的主流功能,所以它的空間和容量都很小,比如說QQ的簽名檔最多只能容納50個漢字符。很小的容量是方便網絡的使用而設計,假如在一個論壇里網友的簽名檔可以設置無限大,也許在流量論壇帖子的時候還沒把上一位網友的簽名檔看完,就已經沒有耐性看下面的回帖了。簽名檔就是用最少的話語精確體現自己的想法。
3.個性獨特。網絡簽名檔不僅時尚簡短更加個性,文字、圖片、符號任意使用,網民們都試圖通過簽名檔來表示自己與別人不同、獨特的一面。“生容易,活也容易,但生活就不容易啦”、“我不怕吃苦。只怕不能苦盡甘來。”這些都是網民們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像這樣的簽名檔還有很多,而用文字或者符號堆砌起來的圖形也顯得有特色。
4.意隨心動。網絡簽名檔可以算是網絡世界里非常私人的活兒,就像自家的一塊自留地,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可以更改。事實上,很多網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簽名檔中或粘貼詩歌、名言,或宣泄心情、表達感悟,甚至有人將其作為自己的“生活直播”――每日一換甚至一日幾換。簽名檔意隨心動的特點還指網民可以隨時隨地對其更改,這樣可以體驗一種心情變化的樂趣。
三、時尚簽名體現的網民個人角色心理
網絡簽名檔不屬于網絡群體行為,它的個人化和隨意性充分體現了人們上網的個人心理。心理學認為,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所以網民的網絡簽名活動同樣顯示了他們的心理,并且是網民網絡行為的個人角色心理,也就是利用網絡空間他們所想表現出來的個性及特點。而網民簽名檔體現了網民六種個性心理。
1.彰顯個性。對個性的極度張揚,甚至是對傳統思想的反叛,構成了一類彰顯個性的心理,如“身體健康,雜食動物,適應性強,性喜安靜,忠誠可靠,歡迎領養……”、“我本非隨便的人,如果你想隨便,那我就隨你的便好啦!”……
人們為什么會選擇網絡簽名來彰顯個性呢?這與網絡傳播互動性的特點和網民受眾的心理有很大關系。網絡時代,受眾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不僅能夠接受信息,也能夠向外發送信息。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互換,網絡給人們提供了多向的傳播機會。任何人都有表達自己和突出自己的意愿,誰都不愿意或者說不甘心自己被忽視,連小孩子都有通過哭泣來引起大人注意的舉動,更別說已經能夠利用網絡的網民們。當有了簽名檔這個能表達自己的工具,人們就會不自覺的使用。當然,有些人是有意識地宣傳和表現自己;而大多數人則是無意識地在自己的簽名檔中透露了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愛好等等。原本只是不起眼的網絡簽名,卻讓人們在網絡這個最便捷的平臺上,用最獨特的語言抒發著自己的個性。
2.描述現實,不甘寂寞的心理。表現這類心理的簽名檔多半是些“雞毛蒜皮”的事,主要是個人生活瑣事的記錄,平時在簽名檔中也是見的最多的一種,如“這個夏天真熱!”、“剛剛旅游歸來!”、“逛街累,老婆臭美,錢包憔悴”,記錄個人的生活軌跡。還有比如考試、找工作等有重大人生事件時,網民都喜歡在自己的簽名檔中體現出來。因為在言論環境相對寬松的網絡中,大家都不甘寂寞,哪怕沒有觀點的表達,也希望通過事實的紀錄,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如“家有小寶初長成,牙齒癢癢愛咬人”描述的就是自家孩子的成長情況,活潑可愛,讓網友共同分享自己孩子成長的快樂。
在傳播學中,有“沉默的大多數”理論,也就是說真正活躍發表言論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同樣在網絡中,經常發帖子表達觀點的人也只是廣大網民中有影響力的少數,大多數人在海量信息面前鮮少有能表達自己的機會和強烈欲望,而簽名檔就如同每個網民的“自留地”,在自家的“自留地”上不管種上點什么,別人也無權干涉,所以簽名檔既滿足了網民的表達,也成為了親朋好友了解自己的窗口。自然而然簽名檔就成為網友們掌握朋友思想動態和生活狀況的一種最為便捷的方式。
3.發泄心情的需要。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遇上麻煩或者傷心事在所難免,以前人們都會找朋友訴苦或者發泄,但是現在更愿意在網絡上解決。簽名檔就充當了這樣一個供人發泄情緒的角色。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年代,人們時時會感到困惑,想依靠給自己帶來壓力的現實世界解決心理困惑好像不那么容易,而網絡的隨意性和匿名性則可以讓人們發泄心情,卻不擔心會受干擾或影響別人。網絡簽名的隨意性和獨特性,可以滿足現代青年張揚個性的需求,而其屬于個人空間的性質,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釋放負面情緒的渠道和心理的減壓場。當遇到一些糟糕的經歷時,可以用充滿戲謔意味的“搞笑型”簽名自嘲,如“窮不要緊,就怕持續的窮下去”,在自嘲的同時給自己釋壓;當工作中遇到麻煩和挫折,感到焦慮、恐慌時可以寫一些勵志的話,用積極的言語來激勵自己,如“思考再思考,堅持再堅持,不向困難妥協!”。很多簽名檔都會宣泄情感,就好像能將心里事吐出來會有更痛快的感覺,雖然沒有人關注,但既然能讓自己舒坦又不影響他人,何樂而不為呢?
4.體現了人的補償心理。人們對簽名這么熱衷,那么他們是根據什么來選擇自己的簽名檔的呢?有資料表示,人們做出選擇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別是補償心理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很多時候,人們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總是會存在某些方面的缺憾與問題,從而造成心理上對自己一定程度上的不滿意,而且會尋找機會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和優勢,而讓心理得到補償。隨意的簽名檔正好可以讓人們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和缺憾,盡量展示自己優秀的一面,或者是隱藏的一面。在實際選擇過程中,有的人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個性,有的人則相對低調。國外調查顯示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網民都有過扮演相反性別角色的體驗,這折射出他們對改變自身的渴望,所以一個現實中很不起眼的人,他可能會把自己的網絡名字起的很夸張,試圖讓人們在網絡上注意到自己,這也是一種潛意識的表現欲。
5.群體歸屬的個性心理。在2008年的奧運會及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期間,即時通訊QQ軟件幾次配合社會潮流或者民意推廣了幾次大型QQ簽名檔活動,如祈福系列的個性簽名檔,有“/祈福/點亮希望”、“/祈福/風雨過后是彩虹,讓我們一起度過難關。”、“/祈福/Never stop smiling!”……數以萬計的網民參與其中,表達心意,表示態度。
這類簽名檔活動有點網絡簽名的影子,能引起眾多網友在自己的簽名檔中關注的事情也絕對是關乎整個民族安全利益的新聞,它的影響力和覆蓋力都很強,而且關系重大,大都是公眾意見非常強烈、表達欲望特別高漲、特定意見支持者甚眾、主流民意已經成形的事務。像在孫志剛案、京滬鐵路、保釣行動、乙肝維權、日軍殘留毒氣事件等熱點之中,網絡簽名活動發揮的明顯積極作用。這種簽名檔的使用不僅體現了人們對重大事件的關注和跟隨流行的心理,同樣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責任心和探尋群體歸屬的心理,當災難發生,當國家發生重大事件時,不管是對災區人們表示的同情,還是對奧運給予的希望,人們都希望通過表達自己的意見來得到主流意識的認同。
6.特定目標——贏利。簽名檔發展到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它的營銷模式和贏利方式,這主要體現在論壇簽名檔。很多網賺者會在論壇發布廣告帖,進行產品介紹,以獲得贏利,但是這種方式效果甚微,論壇斑竹的刪貼以及排斥廣告的網民心理都不利于該類廣告帖的效果,所以現在網賺們開始利用簽名檔發布廣告這種新的營銷方式。
相比較而言,在某論壇發一個廣告貼和在該論壇熱門帖子后發表回帖評論,(評論后附帶著簽名檔),從心理角度講廣告帖子容易產生排斥感,且沒有多大關注度,而熱門帖子關注的人多,回帖評論又比較容易被人接受并取得關注,斑竹與樓主也不會輕易刪除掉,所以能達到比較好的推廣效果。這些以贏利為目的的網絡簽名就真切表達了網賺們急切地賺錢心理。
參考文獻:
[1]齊愛花.青少年網絡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J].三江論壇,2007(4).
[2]焦愛武,白京.人際傳播視野下的網絡心理分析[J].新聞觀察(傳媒透視),2005(12).
[3]郝路軍.21世紀以來大學生網絡心理研究綜述[J].中國地質教育教育論壇,2005(4).
[4]王莉.QQ傳播的負外部性及其社會控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網絡探究),2007(5).
[5]黃河,陳先剛.試論QQ語境下的人際傳播和人際和諧[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