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輿曬網》是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重磅推出中國首檔“脫口秀網絡新聞”欄目,節目編排上采取電視評論與網絡新聞的雙重表現手法,用電視載體解讀網絡新聞事件和國內外新聞,以嶄新的視角和理念體現尖銳的評介和網絡原創的搞怪稀奇。
關鍵詞:網絡新聞;電視評論;娛樂性;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76-02
當前,電視節目形態的融合化趨勢顯著,差異越來越少,形態越來越豐富。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以社會新聞為主干,融影視、娛樂、資訊于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地面頻道。播出節目獨立采制,工作人員全員招聘的全新運作機制,在都市頻道中獨樹一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都市頻道積極進行節目創新,開發出了獨特的電視節目《打輿曬網》。
一、節目基本情況
《打輿曬網》雖然是非上星電視節目,但是,在局部區域內反響很強烈,收視率居高不下,成為都市頻道的品牌產品。該節目采用新的表現手法,精心挑選網絡熱點和網上趣事,引以主持人活潑而犀利的新聞評論,輔以精彩短小的網絡視頻,立體展現網絡新聞的魅力,成為網絡熱點新聞電視平臺著陸探索的經典代表。BBC建臺之初,其首任領導約翰#8226;利思就提出了著名的“利思主義”。其實這個主義很簡單,即娛樂、資訊、教育。這3條成為公共廣播服務體系中做節目的重要指標近百年[1]。《打輿曬網》即是遵循和體現了這個主義的精髓。
二、節目風格定位,節目興起的社會背景
節目整體上主題鮮明,風格活潑而富有深度,尤其是主持人融合網絡語言和網友觀點加之幽默化的解讀,讓節目充滿歡樂,尤其是還帶給觀眾一種全新的思想交流碰撞和愉悅的精神體驗。
《打輿曬網》節目的興起有特殊的社會背景,在網絡新聞日益紛繁復雜的時代,人們公民意識不斷凸顯及表達自我的渴望不斷增強,迫切需要深刻而有力的新聞評論來保障和維護社會利益。同時,新時期電視節目的娛樂化和同質化的傾向嚴重,但是兼具思想深度和娛樂元素的電視節目匱乏,人們要求在電視節目上有所創新發展,《打輿曬網》正是在迎合了觀眾獵奇,網絡圍觀和對語言文字的巧妙駕馭的心理,節目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這種通過電視平臺提供了網絡表達的缺陷,糅合了電視和網絡媒介的雙重特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輿曬網》節目強勢出現,進入公眾的視野。
三、節目特點評析
(一)主持人扮演著故事講解員,新聞評論員,代言人角色
1.故事講解員。電視新聞故事化的敘事體現的是觀念的革新和新聞理念的進步,在《打輿曬網》中,主持人韓佳的著裝以及和藹可親的熒屏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通過調侃幽默的網絡語言和電視觀眾進行交流溝通,拉近了和觀眾的心理距離,深受觀眾喜愛,在一檔優秀的節目中主持人選擇的成功,整個節目也就成功了一半。優秀的主持人通過自身的魅力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在觀眾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其感情和心理的變化,達到傳播效果。
2.新聞評論員。《打輿曬網》節目主持人以其幽默反諷的評論為節目添色不少,充滿感情色彩,且評論語言獨辟蹊徑。作為一種直截了當的發言方式,新聞評論員可以代表新聞媒介對當前的重要事件和問題表明態度。評論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是具體的,零散的,微觀的,這就需要評論員通過分析,綜合提煉,讓廣大觀眾透過新聞表象看到本質。“深度的語言就是生產力” [2]。主持人總是能夠透過網絡事件背后隱藏的玄機和道理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觀點新穎、深刻、簡練。在2011年9月5號的一期節目,主持人以美國康菲石油公司遮掩和推卸“漏油事件”而被網友熱捧的流星語“我是騙你的,就是騙你的!”為切入點,深刻批判了康菲公司漠視公共利益的行為和態度,使節目時效性和思想性兼備。
3.觀眾代言人。《打輿曬網》節目主持人真正充當網友和電視觀眾代言人的角色,在主持語言運用及貼近性上緊跟觀眾的需求,在對網絡新聞評論時更是站在受眾的角度解讀新聞事件,剖析揭露新聞事件背后的本質。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新聞主題選擇都是來源于影響力較強的“博客”、社交網站及專業的新聞門戶網站,力求和網民貼近,闡述人們身邊的人和事或者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角度進行新聞評論。在社會矛盾漸顯的今天,人們需要適合的平臺和渠道宣泄壓力和不滿,《打輿曬網》正是充當觀眾代言人的角色,適時為人們進行情緒的疏導。
(二)將新聞題材融入娛樂元素,采用故事化的敘事結構,體現人文關懷
1.娛樂性。從心里因素來看,電視娛樂節目是高度物質化社會的產物,在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們需求多元化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需要媒介提供一種宣泄情緒的平臺和端口以達到暫時性的情感補償,電視娛樂節目經過帶有一定審美性質元素的包裝迎合觀眾的心里需求。當前民生新聞備受追捧的原因也正是貼近受眾,一改嚴肅的新聞報道風格,雖然節目是電視新聞評論,但是《打輿曬網》用娛樂的方式打造新聞節目,融入知識和思想元素。每一期節目都會有幾個幽默的情景喜劇,主題多樣,有明星、政要和公眾人物等。如2011年9月5號的選取的就是《新水滸》的主演,還有福克斯電視臺的新聞主播等。
2.敘事性。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說:“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凸現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3]新聞節目在強調時效性的同時必須兼顧敘事性,將新聞用故事化的語言表現出來,在《打輿曬網》節目中,每個新聞的都是一個精悍短小的故事,自成體系。通過主持人富有感染力和口語化的語言講述,娓娓道來,把握敘事技巧和韻律節奏,故事有起始、發展、波折、矛盾沖突和結果等元素構成,不同的敘事內容采用風格迥異的敘述方式,設置懸念,強化細節,讓觀眾愛看,愛聽。
3.人文性。電視節目的主題是人,強調人的本質和生活狀態,而新聞可以承載和體現人對社會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打輿曬網》針對網絡新聞的評論尖銳而深刻,針砭時弊,切中社會和人心的柔軟之處,觀眾在體驗節目娛樂的同時,可以體驗到蘊含在節目之間的生存意識和生命感悟,善與惡,生與死,愛與恨,同情與反感等交織匯聚成一幅人間百態圖。同時深刻的新聞評論容易呼喚人們的重視,引發社會理性討論,挽救社會良知。
(三)電視節目的藝術特色明顯
1.表現技巧。《打輿曬網》采用述評結合的方式,不僅包括主持人的敘述,還包括廣大網友參與的“敘述”,通過網友的新聞描述從多個維度闡釋和解讀新聞事件,多層次的述評構建起一個豐滿形象的故事圖景,有利于觀眾的持久記憶和深刻理解。此外,《打輿曬網》將新聞“問題化”,不僅僅從表象去看新聞事件,而是深查問題的癥結所在,新聞的問題化可以有效的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矛盾和沖突始終是新聞關注和觀眾關注的焦點,通過暴露問題、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來體現節目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2.融合性的藝術特征。網絡與電視藝術的互動,現在對于網絡和電視的融合還存在很多誤解,單純的認為網絡與電視藝術的結合就是將電視節目加工包裝推向網絡,借助網絡傳播平臺擴大影響力,電視節目成了網絡的附庸品。事實上,電視和網絡都作為藝術表現的平臺和載體,各自具有很鮮明的特點,兩者的藝術融合體現形式應該是深度融合,而不是簡單的形態融合。《打輿曬網》精選網絡熱點新聞,焦點問題和新鮮趣聞,擁有很強的時效性,再借助電視媒體形象立體的表現力呈現給電視觀眾。這種藝術融合方式新穎,效果良好,值得思考和借鑒。
3.審美的大眾性。從70年代有集體特征的大眾審美觀到現在人倡導的“個性”,本質上都是集體特征的一種表現,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取向一直以群體的認同感為基準。現代人雖然強調個性、獨立,但是身在體制和社會的大環境內,大眾的審美取向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電視節目的制作也必須遵守這一規則,善于發現和迎合廣大觀眾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保證導向正確的前提下適當做出創新,最大程度的切合觀眾的審美觀,用人們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制作和播出新聞節目。《打輿曬網》廣泛的觀眾群就是其迎合和滿足了大眾需求的體現。
(四)運用豐富的電視語言,立體化呈現網絡新聞
1.聲畫立體性。電視節目是聲與畫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電視技術的不斷進步,電視語言也逐漸豐富起來,用鏡頭可以拍攝遠景近景,慢放定格,自由切換影音等,在信息的豐富性和立體感呈現方面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打輿曬網》中溫馨布置的演播室帶給觀眾舒緩柔和的體驗,主持人形象親民簡約,采訪拍攝真實可信,情景劇的插入形象生動,精彩紛呈的解說引觀眾深入其中,一系列電視語言的巧妙綜合運用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連續完整的電視新聞評論的情景。
2.情景劇的插入。《打輿曬網》的一大特征是在新聞呈現方面適當插入情景劇引領觀眾深入節目情節,“用敘事生成意義”。情節曲折糾結的“情景劇”滿足了人們的“白日夢”,在理想與法則的沖突中尋求心里的滿足和寄托。并且情景劇短小精煉,語言幽默,敘事簡明,立體化的表現主題。《打輿曬網》的情景劇使用多為情景喜劇,本身電視新聞評論類的節目有一定的嚴肅性,情景喜劇的適當插入帶給觀眾暫時的心里舒緩,發揮暫時緩解情緒的作用,正是主持人的調侃評論+情景喜劇為該節目基調的平衡鋪墊,恰到好處地營造了節目整體和諧的氛圍。
參考文獻:
[1]方世彤.評介電視欄目應重視播出前的電視研究中國新聞出版報[OL].新浪網,2011-09-06.
[2]孫建強.廣播電視節目策劃與創優[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文波.電視節目的表現藝術與結構設置[J].新聞愛好者,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