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策劃是對新聞報道活動的規劃和調控,在新聞報道日趨同質化的今天,新聞報道策劃的作用日趨重要。本文以《檢察日報》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推出的大型系列報道“60年60部法律——國家法制建設與公民法律意識共同成長的紀錄”為例,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一個成功策劃應具有的品質:一要適宜,立意與選材要切合形勢,與報道的背景、媒體自身定位相符;二貴在創新,做到策劃的角度創新、主題創新;三要可行,根據客觀情況靈活應變,對報道活動進行適時調整;四要經得住時間的檢驗,具有歷久彌新的歷史價值。
關鍵詞:新聞報道策劃;檢察日報;60年60部法律
中圖分類號:G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21-03
一、引 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策劃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就是“預”之舉。新聞的本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要把這種事實進行深層次挖掘,凸顯其新聞價值,獲得最佳的社會效果,離不開新聞報道策劃。一個新聞報道策劃要想取得成功,首要條件是必須立足新聞事實,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對報道活動進行規劃、調控,另外還要具有適宜性、創新性、可行性、歷史性等品質。
檢察日報社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推出了大型系列報道“60年60部法律——國家法制建設與公民法律意識共同成長的紀錄”,報社25名記者采訪百余名當事人、知情者,辛苦成稿60篇,在《檢察日報》上連續刊登后,集結成書。這次大型系列報道既是《檢察日報》作為一份法治類專業報紙,從法治的視角去透視重大事件的大制作,又是一家媒體以新聞報道的方式記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完善進程的大手筆。這組系列報道引起了讀者、業內同行的關注,獲得了2009年度全國人大好新聞一等獎、全國法制好新聞二等獎。
以“60年60部法律——國家法制建設與公民法律意識共同成長的紀錄”的報道策劃為樣本進行剖析,可以看出一個成功策劃應具有的品質。
二、策劃要適宜,立意與選材要切合形勢,與報道的背景、媒體自身定位相符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全國人民的一件盛事,也是新聞界的一件大事。每家媒體都圍繞建國60周年推出各式各樣的報道,比如作為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推出了“魅力中國”系列,從中國曙光、中國道路、中國跨越、中國精神、中國脊梁、中國夢想、中國希望、中國英魂、中國方位、中國情懷、中國信心等多重視角,對新中國60年風雨與輝煌進行了全面回顧與展望。另外刊發了“中國啟示”系列時評,與“魅力中國”系列特稿相呼應[1]。
作為一家有影響力的法治類報紙,《檢察日報》如何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重要歷史時刻,推出有影響力的報道呢?檢察日報社編委會幾經討論,確定從建國60年來的立法入手,尋訪當年立法、修法時的參與者、知情人和后來的研究專家,法律實施過程中標志性事件的親歷者,以及相關文獻資料,記述新中國60年法治進步的一些細節和片段,顯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從無到有、從有到完善的進程。同時提出了“共同成長”概念,即這組報道應是“60年國家法制建設和公民法律意識共同成長的記錄”。為了契合新中國成立60周年,編委會確定選取60部法律作為采寫對象。
一個策劃若想成功,必須切合形勢,與報道的社會環境和大背景相適應。就拿節慶報道來說,一個小節慶的策劃,與一個大慶節的策劃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一年一度的春節報道,可以反映人們過年的新方式,也可以反映春節期間喜慶祥和的氛圍,還可以反映在節日期間堅守崗位的人們如何辛苦,這些策劃的切入點一般是從個體入手,報道的時間段選取一般以一年為限。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重大的歷史盛典,新聞報道策劃要反映出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策劃的立意要高遠,選材的主題要宏大,報道的時間段應以60年為限。
從“60年60部法律”這個策劃來看,它的著眼點高,立意是為了展現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發展、完善,公民法律意識不斷成長、進步的過程,與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恢宏背景是相匹配的。從選材上看,“60年60部法律”選取的是與國家發展、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60部重要法律,每一部法律的制定過程,都反映了新中國某個時期、某一領域的重要歷史貌。從選取的受訪對象上來看,受訪者大多是當年參與立法、修法的親歷者,身份權威,更提升了這組報道的可信度和歷史厚重感。
《檢察日報》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主辦,從1991年創刊至今,發展成一份涵蓋各個法律門類,集檢察工作宣傳、法治新聞報道、法治理論報道為一體的綜合性法治類報紙,全國人大代表人手一份,在法律界頗具影響力。“60年60部法律”關注新中國的重要法律,展示新中國立法歷程,策劃的主題與《檢察日報》的定位相一致。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由《檢察日報》推出這樣一組報道,既有權威性,也有說服力。
三、策劃貴在創新,也贏在創新
“新聞就這么多,看你怎么說”,理論上講,新聞素材是一樣多的,之所以各家媒體報道不一樣,是報道的選擇和報道方式的不同。新聞報道策劃是報道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在新聞報道日趨同質化的今天,新聞報道策劃的作用日趨重要,一個富有創意、別出心裁的新聞報道策劃,往往是使媒體在新聞大戰中出奇制勝的法寶。
新聞報道策劃的創新,意味著涉足別人未曾涉及的領域、報道別人未曾報道的內容、選取別人未曾選取的角度、提煉別人未曾提煉的主題、采用別人未曾采用的形式[2]。在新中國60周年之際,各家媒體的報道是各顯身手,在內容上基本都是立足本報定位,報道別人未曾報道的領域和別人未曾報道的內容。“60年60部法律”的創新之處,除了體現了策劃的領域和內容創新外,更多地體現在了策劃的角度創新、主題創新。
在角度創新方面,“60年60部法律”鎖定關注60部法律制訂和修改的細節和片段,注重用事例說話。一部法律的產生,有著其深厚的社會背景和專業背景,如果事無巨細地、全景式地重現一部法律的產生和實施過程,恐怕每一部法律所涉及的相關內容都會形成一本書,這遠不是一張新聞紙所能承載下的。從細節入手,選取其中重要的、生動的片段,不僅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又不失去要點。比如,這個系列報道的開篇之作——《憲法:是幸福生活的保證》一文,開頭引用了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纂的《毛澤東傳》的一段記錄:“1953年12月24日,毛澤東帶著起草小組的幾個成員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乘專列離開北京,于27日夜來到風景如畫的杭州,開始做一項為新中國法制建設奠定千秋基業的大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段史料一下子把讀者拉到了當年起草憲法的氛圍中。又如,《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從基本國策到國家立法》一文,提到了法律起草專家小組曾為法律的名字進行激烈爭論的細節,法律的名字最終確定為《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表明法律的調整范圍除了計劃生育外,還兼及與計劃生育有關的人口問題,名稱之爭的細節,恰恰反映了立法理念的重要轉變。
在主題創新方面,“60年60部法律”的主題是“國家法制建設與公民法律意識共同成長的紀錄”。這條主題一方面體現了策劃高遠的立意,與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宏大背景契合;另一方面兼顧國家和公民兩個層面,既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設,又反映每部法律的實施對公民的影響,與“細節和片段”的角度相呼應。這條主線是貫穿全部篇章的一條紅線,有了這條主線,就實現了整個報道系列形散而神不散。比如,《婚姻法:為了婚姻自由》,與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婚姻法,兩次制訂,一次修改,在國家層面上完成了反對封建、撥亂反正、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婚姻家庭實踐需要的歷史任務,對公民個人來講,則體現了不同時代婚姻觀念的演變。又如,《傳染病防治法:兩次疫情突發促成立法和修法》,文章從上海爆發甲肝和抗擊“非典”兩個節點,講述了傳染病防治法的制訂與修改。在上海爆發甲肝后,國家把《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上升為立法層面,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體現了國家要依靠法律防控傳染病的思路,這也是依法治國方略的一個具體體現。“非典”事件之后,國家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了修訂,內容上增加了一倍,在理念上更體現了人文關懷,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旨在培養公民不要歧視傳染病人的法律意識。
四、策劃要可行,根據客觀情況靈活應變,適時調整
新聞報道策劃是對未來可能采取的報道行動的安排,未來會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在制定一個策劃的時候,要考慮諸多因素,保證策劃切實可行。唯有可行,策劃才可能成功。具體是:一要對未來事態有充分的預見和準備,要分析可能發生的變化,制作多套備用方案;二要對媒體本身的采編力量和所掌握的受訪資源有充分了解,制定策劃的時候要在保證完成的前提下,制定報道目標,做到量力而行;三是在策劃的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報道策略和方式,做到靈活應變。
具體到“60年60部法律”,報道的對象是靜態的60部法律,不確定的因素主要存在于尋找受訪人方面。基于《檢察日報》在法律界的影響,以及多年來報社編輯部與法律界建立起來的廣泛、深厚的合作關系,策劃把受訪對象定位為60部法律當年立法、修法時的參與者、知情人、研究者和標志性事件的親歷者,這個目標并不高難。在采寫過程中,報社分管副總編親自部署、協調,負責采寫的各位記者盡心盡力,實現了策劃確定的目標,當然其間也有曲折。比如《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用法律保證“一國兩制”構想實現》一文采寫過程中,記者首先找到了憲法專家許崇德,許教授表示已經就憲法的制定和修改接受了《檢察日報》的采訪,不宜再接受第二次采訪。他推薦了幾位曾經參與這兩部基本法制訂的幾位學者,記者逐一查證后,發現有的老先生已經去世,有的已經90多歲高齡,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當年在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廉希圣,以及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法制局原局長孫琬鐘。兩位老先生都已經七十多歲,當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們搬出了當年的原始資料和照片,他們都認為《檢察日報》的這一舉動非常有意義和價值。
五、策劃要經得住時間的檢驗,具有歷久彌新的歷史價值
新聞是對歷史的記錄,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新聞報道策劃不是“跟風炒作”,也不是“應景之作”。一個成功的策劃應當深入挖掘報道對象的新聞價值,彰顯其社會意義,具有歷史留存價值。
許多人對2007年發生的“楊麗娟追星事件”記憶猶新,多家媒體不僅對楊麗娟進行輪番轟炸般的采訪報道,有些媒體還變成了事件的策劃者。香港《文匯報》社評針對內地媒體的策劃行為指出,“內地部分媒體早就介入楊麗娟追星事件的全過程,推波助瀾之下,令事件愈演愈烈。在所謂的新聞策劃下,一幕悲劇被傳媒利用為炒作和擴大銷路的對象,這亦顯示內地部分傳媒素質下滑。”[3]這種以獵奇和聳人聽聞為能事的“跟風炒作”,雖然能夠制造一時的社會轟動效應,但是一旦被公眾識破,媒體的公信力就會大大受損,得不償失。
遇到重要節日,媒體會自然而然地推出一些相關策劃,有的策劃浮淺、瑣碎、流于形式,節日一過便被人忘在腦后,只能算作“應景之作”,不是成功的策劃。相比之下,“60年60部法律”立足重現當年立法的細節、挖掘制定該法的重要意義,并梳理出新中國60年法制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不僅在媒體界引來好評,在法學界也贏得贊譽。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專門撰文指出,《檢察日報》“60年60部法律”大型系列報道是對“共和國60年法制建設經驗的別樣總結”。
他根據這組報道,總結出共和國法制、法治建設應當注重的五項經驗:其一,法制、法治建設必須以人為本;其二,法制、法治建設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其三,法制、法治建設必須擴大公民參與;其四,法制、法治建設必須更多地吸收學者、專家參與;其五,法制、法治建設必須既立足本土,同時大膽借鑒外國經驗[4]。
201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這組成稿于2009年、記錄新中國60部法律立法片段的系列報道,其價值和意義再次彰顯,成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一個別具特色的注腳。不能忘記,這一系列報道成功的取得,是源于一個成功的策劃。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總編室.新華社國慶60周年報道精品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2]歐陽霞.報紙編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紀忠慧.策劃的常見誤區及其成因[J].法治新聞傳播,2011(2).
[4]姜明安.共和國60年法制建設經驗的別樣總結—簡評檢察日報“60年”大型系列報道[J].法治新聞傳播,2009年國慶60周年紀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