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用內容分析法,通過對比《新京報》和《南方都市報》在報道總量、版面數量、報道體裁數量、報道來源和輿論監督的不同,得出《新京報》報道內容通過對不同層面人物的報道以及準備采取的治理措施,能夠平息市民對大水淹的埋怨和不滿。但是,在相關單位解釋大水淹城的同時,自我辯解和工作難處得以報道,卻不見問責報道。
關鍵詞:北京暴雨;地域性;輿論監督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35-02
一、引 言
馬可(2007)[1]認為從新聞價值的角度去說,受眾的接近性首先體現在地理條件的接近性。從產生信任的角度而言,信任不僅僅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團體之間產生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事物、人與周圍社會環境的關系。就受眾而言,往往會顧及到附近的、了解的地域所報道的事件,并能根據對地理的認同感對某個新聞事件產生了解型的認同。地理的相似性和認同感越強,信任度就越高。受眾是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公眾,他尤其對自己身邊的事情關心,特別是對周遭人的生活瑣事、新鮮事、大事、奇聞逸事關心。
二、都市報地域性表現
(一)報道總量、版面、報道體裁數量的不同
北京暴雨的新聞報道集中在211年6月24、25日兩天,《新》在報道總量和版面數量分別比《南都》高17和6(見表1)。城市區域是都市報競爭的根本,都市報的受眾市場區域和廣告商目標消費市場區域有特定的地域范圍、特定的城市。從表1中可以看出,《新》第一天3個全版,第二天5個全版的分量,對發生在本區域內的較重大事件給予了很高關注。因為事發地距離《南都》的地理距離很遠,《南都》則以一天一個全版對北京暴雨進行了報道。《新》和《南都》在報道的類型分布上也體現了都市報地域性特點。消息特點是短小精悍、時效性強,《新》24日的新聞體裁全部是消息,僅有1篇服務類信息。25日同時刊發消息、通訊和其他類新聞,消息內容報道北京暴雨最近近況,通訊內容有事件通訊和人物通訊兩種,其他類新聞在25日數量最多,這類新聞內容主要為北京市民提供道路信息、處理積水的辦法和國外修建排水管道的經驗。
(二)報道來源的不同
1.《南方都市報》。《南都》和《新》的報道來源差別明顯(見表4、表5)。2011年6月24日,《南都》以轉發新華社稿件為主,除此之外只有1篇本報訊;《新》全部報道都來自本報記者。6月25日,《南都》的綜合信息來源排在第一位,本報記者來稿排在第二位。報道內容從關注北京暴雨轉移到廣州應對內澇的準備,例如A04版頭條新聞《應對內澇 廣州準備好了嗎》,在回顧了近年國內城市內澇頻發事件后,提出四個招數應對內澇。值得注意的是,25日的“聲音”欄目刊發了人民網評論、曹景行和龍應臺的簡短評論,三者都對城市建設只重地上面子工程,不管地下管道工程提出了批評。“拷問城市內澇”欄目指出,北京暴雨造成城市嚴重積水,有三點原因。
表16月24和6月25日北京暴雨新聞報道總量
表2《南方都市報》報道體裁數量(其他:服務類信息和國外經驗)
表3《新京報》報道體裁數量(其他:服務類信息和國外經驗)
2.《新京報》。除2011年6月25日刊登了1篇綜合信息,6月24日和25日,《新》的報道都是本報社記者自己采編完成。因為報社所在位置是北京,對比《南都》對北京暴雨的報道,《新》具有地理優勢。
表4《南方都市報》報道來源
表5《新京報》報道來源
表6 報道內容分類
(相關單位包含市防汛辦、排水集團、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三)貼近性和輿論監督程度的不同
1.報道內容貼近性的表現。從表6中可以看出,兩家報紙的報道內容都涉及到“拷問城市內澇”、“提高管道排洪能力意見”、“給生活帶來的影響”、“最新近況”。《南都》內容有“臺風防洪”的報道,《新》沒有。《新》內容有“相關單位答疑”和“民生理賠貼士”的報道,《南都》沒有。究其原因,《南都》地處廣州,臺風是沿海地區的自然現象,而內陸沒有臺風,因此報道也就不需要相關內容,都市報針對多數閱讀者的地域特點,更加注重貼近市民身邊的信息傳播。暴雨過后,給一些市民帶來財產損失,《新》的“民生理賠貼士”根據新聞貼近性原則,及時為讀者提供相關服務信息。例如,北京暴雨讓地下停車場成了地下水車場,“民生理賠貼士”的推出給有車的市民提供相關理賠服務信息。《新》的“相關單位答疑”內容里涉及兩個單位,一是2011年6月24日對市防汛辦的報道,二是2011年6月25日對北京排水集團的報道,三是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暴雨過后,城市路面積水嚴重,網上有帖子調侃說“如果你愛我,就帶我去北京看海”。針對路面積水嚴重這一事實,《新》及時對三家單位進行采訪,以問答形式或邏輯發展順序進行報道。
2.輿論監督。大水圍城,市民出行不便,地下管網不合理等問題是大雨過后北京交出的答卷,從表6看出,雙方的報道內容都涉及了“拷問城市內澇”,但是細看報道內發現,《南都》對此次大水淹城的質疑和批評多,《新》對此次大水淹城的解釋多。拷問城市內澇。
(1)《南都》的“聲音”和“拷問城市內澇”兩個欄目對大水淹城做了批評。“聲音”欄目內容是人民網評論、曹景行和龍應臺的一兩句話,內容如下:一場大雨就讓一座城市癱瘓,委實令人沉思。下場暴雨就讓城市窘態百出,幾成澤國,便不能不讓人對這座城市的發達指數和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力打個問號。
——人民網評論
“大雨圍城”反映的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政績觀的扭曲:地面上的東西看得出,投資下去就可以作為成績,地面下的東西大家往往不注意,檢查工作也很難鉆到地下去。
——資深媒體人曹景行
話語里對城市管理者的批評和質疑明顯,如“打個問號”、“政績觀的扭曲”、“沒有心力來發展下水道”。“拷問城市內澇”欄目從三個角度指出大水淹城的原因,分別是:排水管網欠賬多,提出城市內澇不僅是技術性問題,更是投資管理問題;城市“硬底化”情況越來越嚴重,以至于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網才能排走;很多市民并未及時接到雷雨預警信息。
(2)《新》有一篇質問城市管道的報道:《標準太低危及城市安全》。和《南都》相比,本篇文章的詞語態度更中立,指責不多,提出問題的同時給出解決對策。例如,第二段說造成北京設計標準偏低的三個原因,第三段進一步說市政基礎設施標準不能過度超前,以及過度超前會帶來的問題。文章最后結尾點出城市建設不能盲目開發,應該和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相適應。
3.相關單位答疑。在對北京暴雨的報道中,《新》還采訪了相關單位,這些報道遵循的邏輯思路是:為什么會大水淹城→北京目前的地下管道設備情況如何→相關單位的難處有哪些→相關單位對北京城市地下管網整改的行動計劃。例如2011年6月25日,《新》用了一個整版報道北京排水集團對北京排水管網的回應,在解答為什么會大水淹城時,報道給出了三個原因,分別是雨水太大;雷電造成泵站斷電,導致抽水能力下降;排水設施標準偏低。和《南都》的質疑相比,《新》在報道時陳述了兩個自然因素,即雨太大和雷電,第三個因素才談到了排水設施的問題。
三、結 語
《新京報》地處事發地,在暴雨發生時和發生后,一共用8個全版進行報道。報道內容通過對不同層面人物的報道以及準備采取的治理措施,能夠平息市民對大水淹的埋怨和不滿。給防汛辦、排水集團、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解釋大水淹城的發言平臺。但是,在相關單位解釋大水淹城的同時,自我辯解和工作難處得以報道,卻不見問責報道。《南方都市報》遠離事發地,一共用2個全版進行報道。針對城市地下管網在北京暴雨中曝露出的不足,批評質疑城市管理者,給予廣州地下管網建設的意見,報道內容符合都市報自身銷售范圍需要。
參考文獻:
[1]馬可.調查性報道及其公信力淺析—以<西安晚報>地域性問題報道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4).
[2]黎夢怡.對《人民日報》“臺灣8.8水災”報道的內容分析[J].新聞世界,2010(4).
[3]齊飛.臺灣報紙對北京奧運報道的內容分析[J].新聞世界,2009(4).
[4]李麗.從程春明案看新聞報道的傾向性[J].東南傳播,2009(7).
[5]楊揚,付子峰.新聞報道的地域性歧視芻議[J].今傳媒,2009(4).
[6]張潔意.都市報特點與城市文化的關系[J].青年記者,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