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我國電視事業的大力發展以及新時期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高校有了自己的電視臺,高校電視臺作為高校宣傳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與校園文化融合,擔負起了宣傳教育、科研推廣、輿論導向的作用。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林類高校比一般高校更是起著服務“三農”的社會功能,它立足校園,服務社會,通過媒介的知識傳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生產能力。因此辦好農林類高校的電視欄目是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大事情。
關鍵詞:農林類高校;報道形式;傳播途徑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118-02
一、引 言
當前,伴隨我國電視事業的大力發展,以及新時期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高校有了自己的電視臺,高校電視臺作為高校宣傳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與校園文化融合,擔負起了宣傳教育、科研推廣、輿論導向的作用。它立足校園,服務師生,通過營造育人氛圍,促進學生養成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因此辦好高校電視臺是每一位高校新聞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筆者認為高校電視臺欄目的豐富設置,報道形式的多樣是節目是否受師生員工歡迎眾多因素中的重要指標,好的電視節目可以與師生產生共鳴,給大家以啟示。那么,高校電視臺的節目質量究竟應該怎樣提高?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是辦好校園電視臺的重要因素。
二、欄目設置要結合學校特色
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電視臺為例,2005年起開辦學校電視臺,開辦之初,只有校園新聞和《百家講堂》兩個欄目,欄目內容較為簡單,受眾范圍較為狹窄,收視率不高。筆者認為高校電視臺的欄目一定要結合各高校的辦學特色,比如以農林水為專業背景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重要辦學特色是“產學研”結合。
在電視欄目設置的時候,可以考慮把一些教授為學生實踐教學的內容做成專題片,在方便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能夠為廣大農民進行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為基層地方農業工作人員和廣大農民通過校園電視媒體提供豐富營養,甚至制作精良的農業科普類節目可以與中央7套、農林衛視等農業電視臺進行聯辦,造福更多的農民朋友。
同時,欄目設置中也可邀請農民種養殖專家以科技實踐應用方面的內容作為欄目素材以及采訪學有成就的校友亦可作為校友訪談錄供廣大師生了解學習,這樣的校園電視節目,既能夠充分展現農林科大的特色優勢,提高高校造福“三農”,服務“三農”的服務功能,同時也能夠讓社會了解學校的現狀,增進高校和社會的互信。
三、校園新聞報道形式靈活多樣
除了欄目設置要種類豐富、特色鮮明,節目報道尤其是新聞欄目的報道形更要結合學校特色,多姿多彩。目前每周一期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園新聞節目,傳播方式為傳統口播,內容大多是以過去一周學校發生的一些活動為主。由于全校師生能夠在學校新聞網看到文字加照片的靜態新聞,周五晚間的電視新聞只是看到動態重復播報而已,新聞不“新”。
筆者曾與很多老師學生探討,大家非常期待在校園新聞中看到自己的身影、聽到自己的聲音。現在全民都在做“民生新聞”,學校也可以借鑒這種親民的傳播形式,將報道形式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口播新聞還可以加大現場采訪報道的力度,減少播報內容,加大新聞同期聲的應用可以增強新聞的觀賞性。筆者認為這一點在提升高校電視內容實用性,并增強受眾觀賞性,提高收視率方面尤其重要。
除了傳統的口播新聞,系列新聞、專題新聞也是備受師生喜歡的新聞表現形式。系列報道是圍繞同一新聞主體,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報道。
高校的活動從年初到年末豐富多彩,比如運動會、迎新、軍訓、招聘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以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特有的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等,由于活動持續時間長,活動形式多樣,可以采用系列報道的形式,從不同方面、角度對新聞進行系列報道,使校園新聞更加鮮活生動,更能吸引師生關注。專題新聞主要是對重大事件進行深度報道的一種形式,通過對新聞做立體的全方位剖析,較為詳盡地反映事件的全貌和關鍵性場面與典型細節。比如一些權威的學術報告會、品種推介會等科研、推廣性新聞就可以采用專題報道的形式進行追蹤報道,繼而可以深刻揭示新聞事件的內涵和價值,以供師生學習參考。
四、全方位支持學生參與高校電視臺建設和欄目制作
電視節目的制作是一項富有創新和挑戰的工作,即使幾秒鐘的鏡頭,也需要極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除了一些綜合類院校,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但是學生作為校園電視節目的主要受眾和第一時間捕捉到校園熱點話題人群,最具有發言權,此外學生思維活潑,想法獨特,因此學生的參與,可以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和創新性,同時也能夠為有志于從事新聞傳媒工作的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平臺。
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電視臺為例,雖然目前新聞欄目的主持人系在校學生主播,但在攝像、采編、后期等環節基本不參與制作,沒有充分挖掘學生在攝像、編輯,后期制作方面的特長和潛力。校園內由學生組織和參與的各項活動較多,如社團文化節、校園之星評比、主持人大賽等就可以由學生來參與策劃制作,這樣制作的節目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共鳴,提高節目的觀賞性。
同時,電視節目的制作是一項集體工作,節目的好壞需要每個環節全體人員的協同努力,因此,適當參與電視臺的工作也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為將來畢業盡快融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增加傳播途徑,擴大校園電視節目的覆蓋面
一般校園電視臺的覆蓋面僅僅是校園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由于其獨有的地理位置和社會角色,校園電視臺的覆蓋面包括整個楊凌示范區,因此校園電視節目的質量關乎學校的形象。
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作為校園節目的主要收視人群因為宿舍條件限制,無法正常觀看校園電視節目,所以筆者建議學生食堂的電視可以與校園電視進行聯網,使學生食堂這個學生高頻率使用的場所成為學生收看節目,了解校園新聞的重要場所。
同時,近年來除了廣播、校報、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以外,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產品的普及應用,網絡視頻傳播正在慢慢取代電視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視頻的網絡化使“線性”的電視接收方式向“非線性”的點播方式轉化,網絡電視將以往受眾收看廣播電視的同步性轉為異步性,這也適應了高校受眾的特殊需求。
所以,需要擴大播出途徑,利用校園局域網傳送電視節目,這樣無論用電視還是用計算機都可以收看檢索方便的校園節目,時刻感知校園文化的魅力,成為校園電視穩定、良好的播出途徑。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數字化校園工程早已能夠為網絡電視提供技術支持,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有互聯網都能收看到學校的任意一期電視節目。
六、善于聽取互動意見
電視節目的質量提高需要受眾的信息反饋,目前,就農林科大來說,電視節目與受眾可以說是“零互動”,在校園網中的“視頻新聞”里看不到受眾的當期節目的點評與反饋,沒有利用網絡所擅長的互動特性,還保持著單向傳播的形式,這樣,長此以往節目質量勢必得不到提高。
除了聽取本校受眾的意見,要想辦好校園節目,他山之石力量不可小覷,要加強與兄弟院校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的合作,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實現資源共享,拓寬節目制作思路,使辦出的節目更加被師生所喜愛。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面深入以及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校園電視臺的節目質量將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更好地為高校建設、學生培養和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玲玲.高校電視的現狀特點、優勢以及存在問題[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4(4).
[2]何煒.分眾時代四川高校電視新探[J].四川戲劇,2007(5).
[3]王正建.論高校電視臺建設[J].棗莊學院學報,2006(2).
[4]韓振國.高校電視臺建設我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