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教育部在長沙和西安設立臨時大學,國統區各高校則被迫內遷,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內遷的大學才紛紛回遷。在解放戰爭時期,高校校報以宣傳戰爭形勢、鼓舞師生斗志為主要內容,陜西高校校報在時局動蕩中生存、發展,各校校報信息量的增大,逐步凸現出新聞的特性。
關鍵詞:抗戰勝利;大學回遷;新聞特性;校刊定價
中圖分類號:G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120-02
一、引 言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內遷至西南、西北等地的大學紛紛回遷。在漢中辦學的陜西各高校師生也先后遷回原址復校辦學。1946年初,西北工學院一部分師生返回天津,與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和北洋大學北平部等合并復校,一部分師生隨西北工學院保持建制遷至陜西咸陽火車站北緣復校辦學。西北大學返回西安復校辦學。
長達八年的戰事,中國大地滿目瘡痍,人民涂炭,苦難不堪,抗戰勝利,舉國歡騰,百廢待興,人民亟待休養生息。然而,不到一年,1946年6月,國民黨以進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抗戰勝利后全國歡欣鼓舞的大好形勢蕩然無存,剛剛從日本侵略的苦難中解脫的人民又重新卷入長達三年內戰漩渦之中。在動蕩不安、錯綜復雜社會局勢中,陜西各高等學校報刊編輯發行情況也各不相同,本節僅以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和國立西北大學3所學校為主分別敘述。
二、西北工學院校刊
抗戰期間,國立西北工學院只印制過少量的學校概況、校內通訊等小冊子并沒有出版正式的報刊。抗戰勝利后的1947年,西北工學院以同學錄的形式出版了一本《西北工學院卅六年班畢業同學錄》,此刊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詳盡介紹了為院徽、院旗、歷史以及時任院長的潘承孝先生題寫的院訓、序言等;第二部分則為當年畢業生詳細情況和學院成立以來歷屆教職員工以及學生名單等,頗為詳盡。此刊可謂西北工學院校刊的一個雛形。1948年2月29日,西北工學院院刊正式創辦。《國立西北工學院月刊》第1期內容豐富,包括發刊詞、本院復原經過、教師介紹、儀器介紹、衛生設施概況、房屋建筑概況、法令摘要、院聞、校友通訊、論著,廣播預告、編后話等。
關于《月刊》的作用和定位,發刊詞中有明確表述:
學校應有經常性定期刊物。總的方面:檢討過去,策勵將來,使前事不忘,后事有師;橫的方面:更需隨時報道學校步進情況,希望有關機關社會賢達,給予寶貴批評和指導。同時與畢業離校散布天涯海角之校友,也可利用這種刊物,來作溝通意見,聯系感情的工具。
本院成立于國家抗戰軍興之時,財力不足。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雖先后曾出版《概況》、《通訊》,但經常定期刊物,迄付闕如。事與愿違,每引為遺憾。勝利以還,復員西安,經濟物質,仍綦拮據。顧愛護關切本院各方面,時以院務消息見詢。而離院校友,亦在渴望明瞭母校進展情形。需要至屬迫切,未敢再事緩圖。爰經同人之積極籌備,決定自三十七年一月份起,出版西工月刊。
本刊內容:暫置《院聞》、《著述摘要》、《圖書儀器介紹》、《校友通訊》、《建設概況》、《新到教師介紹》、《重要紀錄》、《名人講演》、《法令摘要》等欄。限于籌備之倉促,力量之不充,良不能驟臻理想之完善。不過鉤玄提要,撰錄從真,俾閱者對于本院隨時獲一簡單概念,嗣后各項條件許可,自當逐漸改善,擴充篇幅,以期本刊負起其歷史性之任務。茲當誕生權輿,謹弁數語,敬希各方惠諒!倘辱進而教之,則尤幸焉。
這一時期,西北工學院校友總會還編輯出版了《西工友聲》,旨在聯絡校友,向校友傳播學院新聞。在第三期《西工友聲》上,刊登了潘承孝院長的《與校友的一個簡單報告》,在《母校近況》欄目中,《新年同樂,唱戲三天》、《寒假移前,植樹萬株》、《總務訓導,兩長易人》、《美金五千,收購圖書》等文章,就是學院的新聞。《西工友聲》也有記錄西工師生篳路藍縷,艱難辦學,反映師生校友文化生活的副刊類文章。1947年至1948年間,學院各地校友通過《西工友聲》了解母校發展,紛紛致函學校,鼓勵在校師生克服困難建設好學院。電機系畢業校友楊景三在信中說:“我離開了學校進入了社會,還像在學校一樣緊張地學習和工作著。
當良心要我工作的時候我絕不偷懶,當真理要我犧牲的時候我毫不顧惜……當多數人遭受苦難的時候,追求個人享受是可恥的。我不愿計較個人的利害和得失,只希望有一份熱發一份光,為社會為人民貢獻出個人的力量。我雖然離開學校,可是對母校的熱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我愛母校,因為她將培育更多有良心的年青人為人民工作。祝她成為最大的工程學府,成為學生們的樂園。”校友張家斌建議還建議在院內建一座“百年塔”,作為全體校友給母校的永久紀念。全體校友捐款,在校慶10周年時建造塔的基層,以后每10年增建一層,至母校百周年校慶時,10層“百年塔”竣工,含有“百年樹人”之意,用心良深。《西工友聲》的創刊發行,興起了校友捐款熱潮。至1948年5月,全國各地的校友們,數百人寄來捐款1457萬元。
三、國力西北農學院校刊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4月1日,國立西北農學院于開始出版發行校報《西農院刊》,第3期更名為《國立西北農學院院刊》。這份16開裝訂成冊的鉛印刊物,版式設計簡單,每頁只分上下兩欄豎排印刷,設置《特載》、《章程規則》等主要欄目。《特載》,刊登領導講話、著名專家學術報告內容;《章程規則》,刊登各類規章制度;《學術演講》,刊登校內外科教人員在本校學術演講摘要;《院聞》,刊登校內各類消息;《會議記錄》,刊登校務會議和有關部門會議記錄;《各系近況》,反映各系有關工作進展情況;《校友近訊》,簡要介紹校友任職變化情況。《國立西北農學院院刊》不定期發行,從1946年4月1日至1947年4月20日,共出版7期,每期頁碼也不等,最多時36頁,最少時只有6頁。
從校報的主要欄目設置可以看出,《國立西北農學院院刊》和該校當年出版的《西北農林周刊》內容幾乎一樣,都是含有校內新聞的刊物。《國立西北農學院院刊》出版的7期中,包括一個特輯和一期專刊。1946年10月10日出版的第5期是《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蒞陜特輯》,用8個頁面的篇幅,比較全面的介紹和反映了國立西北農學院與美國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合作的有關情況;1947年4月20日,為紀念建校13周年,學院出版了校慶紀念專刊。
四、國立西北大學校刊
1944年10月11日,抗戰時期時辦時停的《國立西北大學校刊》再度復刊。這一時期,國立西北大學出版發行的報刊還有:《西大周報》、《西大學生》、《西大導報》等。
1944年10月至1948年12月,《國立西北大學校刊》連續出版40期,創下該校校刊發行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長和出版期數最多的記錄。這一時期,《國立西北大學校刊》登載的學術論文、訓令、章則等內容逐漸減少,新聞消息明顯增多。1947年11月出版的第32期中,僅載有譯著、章則各一篇,其余30篇文章均為學校新聞。此外,校刊還先后增設了《校友動態》、《文藝》、《論壇》等欄目,信息量的增大,使校刊逐步凸現出了新聞特性。
五、結 語
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政府大量發行法幣,導致物價隨之飛漲。據統計,國內物價較抗戰前上漲了3492萬倍。作家茅盾在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中這樣說:“當時流行著這樣的笑談:在中國唯一仍然在全力開動的工業是印刷鈔票”。高校校刊的生存境況也折射出當時國內的經濟形勢。1944年10月復刊第一期的校刊每份定價8元,四年之后的1948年6月,校刊第38期已暴漲至每份定價5萬元。1948年8月19日,為了挽救經濟崩潰,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按1金圓券折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至此,第39期的《國立西北大學校刊》定價為每份金元券5角,折合1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