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編輯人常常會說到“書感”這樣一個詞?!皶小痹诰庉嬋丝磥砭褪且环N職業敏感,而這種對圖書信息的敏感把握就體現在整個編輯出版的過程中,是編輯人自身修養的綜合體現。
關鍵詞:書感;職業敏感;素養
中圖分類號:G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130-02
一、引 言
眼下的這個時代,到處充滿著喧囂和浮躁,人們在高壓力的競爭環境下為生存而忙忙碌碌,茍延殘喘。讀一本好書,是在喧囂和浮躁并濟的“圍城”中對安寧的找尋;而編輯一本好書,則是指向這片寧靜的熠熠星光。
編輯本身就是一種工作,這無可厚非。但編輯同樣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生活,與書為伴的生活。而在這樣的生活中則會逐漸培養出圖書編輯人特有的書感。那么,什么是書感呢?它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的呢?本文將對此一一做出淺析。
二、什么是書感
書感,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它是基于讀書人自身的文化學識修養而對圖書產生的一種感知感悟。讀書人對圖書意蘊和精髓進行把握和琢磨并與圖書之間產生共鳴,繼而從書中獲得一種愉悅的享受。
換句話說,“書感”即是存在于編輯人與圖書之間的難以琢磨的親近感和默契感。
對編輯來說,“書感”可以更為貼切地稱為“職業敏感”。它是編輯在多年職業浸淫中一點一滴磨練出來的。
王國維先生曾將人讀書、做學問的境界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筆者認為,“書感”的培養也是如此。從最初懵懂的學習編輯出版到成熟獨立地進行選題策劃,逐漸培養屬于自己的品牌圖書意識,并形成自身的編輯個性,進而擁有與眾不同地圖書審美價值觀念。
三、“書感”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的體現
(一)體現在對市場和大眾需求的洞察力上
作為一名編輯,對圖書的嗅覺是相當靈敏的。這里的“圖書”指的不僅是一本已印刷出來、泛著點點墨香的書,而且還指尚未出版但已經能夠讓編輯在腦海中對其大致輪廓有一定概念的書。
對前者的感覺更多地只能是一種愛書的習好,而對后者的感知才是真正的書感。將自己與圖書融為一體,達到一種“未見書但已聞書香”的境界就需要依賴于編輯對圖書市場和大眾文化需求的敏銳洞察力。
大眾文化產生并一直生長于大眾之間,其中有所謂的“俗”文化,也有我們常說的“雅”文化。換句話說,大眾文化可以看作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結合體。如何在這樣一個雅俗共賞的場域內洞悉并能及時把握住大眾或是小眾的文化心理需求,考察的就是圖書編輯對市場信息的敏感度和準確度。
比如說,大眾對哪種類型的書感興趣,是感性意識較強的文學書籍,如市場上風靡一時的韓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還是一些大師的哲學著作或是一些名人大家的訪談錄;亦或是大眾希望有什么樣的圖書面世,是否是緊隨社會發展潮流的,如“物聯網”一類的書籍,等等。
市場本身就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其中的信息內容千頭萬緒,但對圖書信息的把握就來源于這些看似零散但卻有著無窮魅力的“只言片語”。唯有將這本看似雜亂但實際上卻條理清晰、次序井然的“社會大書”鉆研透徹,在把握“瞬息萬變”的基礎上甚至能夠及早嗅到“風雨即來”的味道時,才可以說具備了一定意義上的書感。
(二)體現在深厚的專業素養和獨特的編輯個性上
編輯的日常工作就是策劃圖書的選題或是在眾多書稿中選書、讀書、品書及出版書。但與一般讀者不同的則是編輯的肩上多了份“為讀者提供更多有益的圖書”的責任和義務。這就要求編輯需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書稿的內容質量做出專業地選擇和審定。
能否從龐雜的稿件中找出符合出版社定位、滿足市場及大眾文化需要并且有著一定社會意義價值的書就要求圖書編輯憑借自身豐富的工作經驗及深厚的專業素養,從而對圖書內容及思想意蘊形成一種自我判斷的分析方法,形成自己的編輯個性。
通常經過嚴密的市場調研后寫成的書稿都會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這是編輯所希望看到的。而另一種沒有經過市場調研,但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眾的歡迎、能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的書稿若符合出版社定位同樣也會被編輯接受,比如說,小說類文字或是一些期刊雜志上藝術性較強地文字。
相反,對于那些既沒有經過市場調研,同時在市場發行上也不會有很大建樹,甚至不可能帶來一定出版效益的爛書稿,通常則會被直接退稿。因此能夠得以出版發行且有著很好收益的圖書都有著自身別具風格地思想內容和特點。而通常這類書得以面世的原因在于編輯有著非同尋常的書感,也可以說對圖書有一定的認知個性。
這種認知個性指的是編輯在經過長時間的工作磨練之后能夠對一份書稿的優劣、是否具有出版價值,及出版價值的大小所形成的獨到判斷。比方說哪些圖書是有著絕對的“含金量”的,哪些圖書則完全沒有任何出版價值,哪些圖書出版后可能是平平淡淡、“無疾而終”的,哪些圖書一出來就會造成“洛陽紙貴”的暢銷局面。這些一切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及原因都會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圖書編輯全方位的思考,從而促使編輯對手邊書稿的主題、內容及思想進行客觀而整體的評價,從而對其出版前景做出一定的市場預估。
(三)體現在對圖書外在的設計把握上
讀書人都喜歡逛書店,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著明確的購書目標。相反,大部分人則是處于漫無目的的狀態,流連于各個書架之間。有的翻看數頁也做不出購買的決定,而有的甚至只是在書架前駐足數秒就轉身離去。除卻書籍內容或質量存在問題外,筆者認為部分原因還在于圖書的外在形象不能一舉從心理上“取悅”讀者。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裝”,圖書也一樣需要外在設計。心理學上認為大多數的消費者基本上都屬于“第一印象消費”。那么對于讀者來說,圖書的外在是否具有吸引力則無疑是最好的說服理由。
讀者面對書店內種類繁多的圖書時最先看到的是圖書的封面及名稱。
因此,編輯在擬定圖書名稱時應充分結合書籍自身的內容思想尤其針對一些感性意識較強的圖書,則更需要文字編輯在自身文學修養的基礎上深層次的挖掘,書名既通俗易懂又能夠具有相對豐富的寓意內涵,以做到不落俗套。比如說匪我思存的《碧秋甃》,由于最后一個字讀音生僻,因此出版之后則更名為《來不及說我愛你》,更加貼近圖書所蘊含的深刻情感。與此同時,編輯還需對封面顏色、字體及紙張等一些元素進行綜合設計和運用,務必使圖書整體外形設計與圖書內容相得益彰,恰到好處。
作為優秀的編輯人,圖書內容所凸顯的“內在美”固然是編輯把握的重點,但同樣也要對一本書的“外形”予以關注。能否敏銳地感知和把握外在事物所傳出的信息,并將這種信息完美地與圖書相融合,通過封面等設計將書的內涵表現出來,從而在整體上給讀者一種“秀外慧中”的感覺就是編輯人“書感”的深度體現。
因此,在面對社會中豐富多變的信息時,編輯需要將職業敏感發揮到極致,包括聽覺、視覺、嗅覺和味覺,多方面、深層次、寬領域的去試探并感知所遇見的每一個事物,包括一張圖片或是一句廣告詞,下一秒它或許就可能成為一本書外在設計的元素材料。
(四)體現在優質的綜合素養中
現如今的圖書編輯從書稿的選題策劃到組稿、審稿、校訂,再到出版發行、宣傳營銷,基本上每一個環節都有參與。在此過程中則需要編輯充分發揮自身綜合能力素養將各種知識匯集在一起且融會貫通,進而逐步地培養出自身的“書感”。
“書感”是編輯人隱性知識的融合歸納,是編輯人多年工作經驗的所感所悟,是編輯人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如此說來,“書感”是編輯人的特質,只有具備良好的“書感”才可以成為成功的編輯人。
參考文獻:
[1]馮曉立.圖書編輯的素質與能力解構[J].編輯之友,1999(3).
[2]李英銳.論圖書編輯的素質[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1).
[3]余心樂.對21世紀圖書編輯素質的再認識[J].大學出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