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細節描寫在新聞采訪寫作中對揭示新聞主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才能獲得豐富感人的新聞細節進行了探討,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新聞采訪;細節描寫;人物性格
中圖分類號:G2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149-01
一、細節描寫在新聞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把新聞事件比作新聞報道的“骨骼”,那么細節就如同新聞作品的“血肉”。離開了細節,新聞作品難免陷于枯燥和蒼白,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與新聞事件相比,新聞細節可能只是一些細枝末節,但它在刻畫人物特征、反映新聞主題方面,卻可以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成功的細節刻畫,可以深刻提示新聞主題,彰顯人物思想品格。“細節在反映人物時代精神的深度和厚度上具有極強的穿透力”[1]。一個神情或一句話,一個故事或一個事例,短短幾十個字甚至幾個字,它可以突出新聞主題,達到“畫龍點睛”的意境。第18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方永剛:真情傳播真理》中有這樣一段細節描寫:“……在講到一個半小時的時候,他逐漸大汗淋漓,體力不支,只能來個急剎車,愧疚地說:‘看來只能堅持到這兒了。我得了結腸癌晚期,正在化療。’聽眾十分震驚:‘病得那么重就別來了,等病好了再講。’他回答:‘我喜歡給大家講課,在講臺上,我感覺不到自己是個病人。’說完敬了一個軍禮,平靜地離開教室。”這段帶病堅持為大連市地稅局干部職工講課的感人細節,充分展現了方永剛高尚的師德師風,展現了他真情傳播和自覺踐行黨的創新理論的崇高思想境界。作者正是通過這些點滴細節,使這樣一個重大典型在讀者面前變得真實可信、栩栩如生,從而在讀者心目中樹立起了主人公的崇高形象。
成功的細節刻畫,能夠增強新聞真實性和現場感,營造身臨其境的效果。細節描寫,可以用最少的筆墨,重現新聞事件,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給讀者強烈的現場感和視覺沖擊力,獲得以小見大的神奇效果。“……丁曉兵看了這個兵一眼,向前跨出一步,左手撐地,一個利落的匍匐動作,一只手射擊,‘鐺鐺鐺鐺鐺’,5發子彈47環!”這段精彩的細節出自第17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英雄贊歌——記獨臂英雄丁曉兵》,描寫的是獨臂英雄丁曉兵給一個搗蛋士兵作打靶示范的場景。“看”、“跨”、“撐”、“匍匐”、“射擊”,一連串的動作,加上如“鐺鐺鐺鐺……”的象聲詞,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打耙場面,頓時躍然紙上,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二、如何才能獲得豐富感人的新聞細節
首先,扎實的采訪作風是獲取真實細節的根本和基礎。作家浩然曾經說過:“一篇人物特寫的完成,采訪是其中最艱苦、最繁重的勞動” [2]。優秀的新聞作品,無不凝結著記者的勤奮和汗水。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到新聞發生的現場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感受。其次,記者要獨具敏銳的目光和慧眼。及時發現和捕捉細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較好的業務素質和獨到的眼光。許多有意義的精彩鏡頭、動人的情景、人物活動的姿態、聲貌是稍縱即逝的,記者只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不放過任何曇花一現的精彩瞬間。新聞界前輩穆青曾鼓勵年輕記者要學會觀察,多寫“視覺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在對客觀事物進行由表及里的觀察和思考中,做到全面仔細,抓到別人抓不到的細節[3]。第三,采訪要深入、到位,廣納博取,大量收集和挖掘第一手材料。不僅要面對面采訪報道對象,還要向他周圍的人進行深入了解。第四,要善于去粗取精,挑選那些最富個性、最具感染力的細節,為塑造人物品格、提煉新聞主題服務。所有細節描寫都應為新聞主題服務,與主題無關的細節,即使再生動也應割舍。細節描寫要與新聞主題有機融合,自然而然產生。新聞人物的個性特征,對新聞細節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只有圍繞人物個性特征挖掘出來的新聞細節,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新聞人物,才能讓新聞人物更加與眾不同。
綜上所述,細節描寫在新聞報道中所展示的千姿百態,可以發掘和升華新聞作品的社會意義、人物的思想風貌,還可以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體現作者的思想、觀點、看法,升華作品的意蘊。因此,記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細節描寫,這樣才能讓新聞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有人有形,才能贏得更多讀者的喜愛。
參考文獻:
[1]郭光華.新聞寫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葉天鴻.新聞采訪100問[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3]劉海貴,董廣安.新聞傳播精品導讀(通訊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