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逐步變革和不斷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對就業工作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對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調查,分析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較高的原因,提出如何引導大學畢業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促使高校就業工作有效進行。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觀念轉換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144-02
一、引 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從2008年的559萬大學畢業生到2009年的611萬、2010年的631萬和今年預計的660萬人,畢業生就業市場明顯供大于求[1]。盡管就業市場也在不斷擴大,但是高校的就業工作所面臨的壓力仍有增無減。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上大學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相當一部分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高校畢業生不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寵兒,畢業生就業不再包分配,而要同其它階層的人一樣公平地參與社會競爭。
其實,應該說大學生要就業是不難的,難的是要找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所以,就業工作中如何引導學生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擺正自己的社會心態,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做好畢業生就業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形成適合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和認知社會實際需求的能力,這一點對于畢業生、學校、學生家長顯得尤為重要[2]。
調查顯示,面對崗位選擇,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畢業后的理想去處是收入較穩定的事業單位、國營企業和公務員職位,這三個選項的比例分別占到52%、45%和28%。而由于對民營和私營企業的待遇、規范度和穩定性等方面的擔心,因此選擇這兩項的大學生均僅占12%。大學生這種矛盾的心態正是當前畢業生的個人期待與社會就業環境不符產生的。一方面畢業生自己和家人都傾向于選擇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這些熱門單位的崗位缺口很小,競爭又十分激烈。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下,很多學生由于缺乏對勞動力市場、對企業、對自身的了解,學校也沒有有意識培養他們積極主動的求學和社會實踐精神,因此缺乏擇業主動性,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3]。
有調查報告顯示:在“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你喜歡的或者與目標接近的嗎”一題中,有36.6%的人選擇“先就業后擇業,能找到工作就不錯了”;33.4%的人回答“找工作的時候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有26%的人“是經過考慮和挑選才最終決定的”。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作為一名大學生,怎樣才能讓自己盡快適應新的形勢,積極就業呢?筆者以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二、樹立自主就業觀念
擇業過程從“等待分配”到“主動調整就業心態”,更新就業觀念,除掌握過硬的文化知識外,還應了解就業市場,打破世俗偏見,積極參與就業。有許多畢業生在畢業、擇業的時候,尚未達成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說,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的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對自己缺乏客觀、全面的認識。因此,他們在擇業選擇時往往是茫然、憑興趣、找新奇、反復無常、不能主動地獲取和篩選職業信息,無法確立求職目標、也不能解決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決擇。大學畢業生要主動到人才市場或用人單位謀求職業,由等待國家分配向主動走向市場推銷自己轉變。
三、樹立多渠道就業觀念
畢業生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從多渠道入手。現階段,我國就業矛盾日益尖銳、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大學生對未來的選擇應趨于多元化,正確的面對和接近現實,要樹立無論在何地、從事何種職業,只要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的轉化為社會的需要,就是就業問題的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畢業生應打破只有到國有企業工作才是就業的陳舊觀念,樹立起與現實條件相適應的多渠道就業的觀念。同時多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響應號召,到城鄉基層就業,志愿服務西部,到中小企業、服務外包企業就業。大學生就業,應對單位的性質、專業、地域等的要求不要苛求,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
四、樹立自主創業謀職觀念
近年,政府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力提倡大學生探索自主創業,利用專業技術爭取風險投資或政府小額貸款,創辦民營公司,承包國有中小企業。當今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敢于向社會傳統觀念挑戰。利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和技術,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等方式開辦自己的企業,從而既為自己又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據調查,近年來,很多大學生想自己開公司,做原始積累。目前國家的宏觀政策也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自主創業做為未來的就業途徑之一,將開辟新的就業渠道。但創業是多學科知識的運用,既要扎實的知識功底,也需要各方面的綜合性知識,同時創業活動也是一種學習,是一種被傳統教育所忽視的學習。此外,創業還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畢業生要正視自我,確定目標,走創業之路,實現價值,樹創業謀職的新觀念。
提倡并鼓勵大學生創業,是提高大學生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生就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就業呈現出主體性、社會化等特征。由此可見,自主創業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直接接觸社會的機會,對開闊視野和提高創新能力都十分有益。
畢業生就業過程就是畢業生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社會化過程,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通過創業過程的共同合作,能夠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增強團隊精神。自主創業,對當代大學生成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將成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之一。在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和就業背景下,大學生創業一方面可以增強大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精神;另一方面也是解決大學生自己就業問題的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自主創業還可以使創業者有一種完全控制自己命運的感覺,自主的做出決定,貫徹自己的意圖,充分支配自己的時間,自由的發揮自己的知識、技術和才干等。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取決于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能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主動做出適應性調整。因此,只要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有正確的就業觀念,具備社會所需的就業本領,大學生就業就不再困難。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石國亮,趙黎明.新時期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J].青年探索,2007(2).
[3]朱曉丹.大學生創業意識與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的研究[J].北方經貿,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