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中國于2010年后期正式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并開始出臺措施防止房地產過熱后,中國經濟增長已明顯失去一些動力。
盡管2011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僅從先前季度的9.8%略微放緩至9.7%,但工業生產和PMI數據持續下降、貨幣供應增長下降、商品進口減少、電力短缺,以及對住房和汽車銷售的政策推動減少,這些因素相結合,導致投資者預期中國經濟未來幾個季度將很可能出現“硬著陸”。
然而,在其他一些方面,經濟活動仍然相當強勁,例如非汽車零售銷售反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率穩定,及工資增長步入上升軌道。
在美國參加會議期間,我們發現,投資者情緒大多謹慎。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表公開聲明稱中國已控制通貨膨脹,這是市場并未下挫的一個重大利好變動。
第三季度通脹壓力下降,將減輕實施進一步貨幣緊縮措施的必要性,同時增加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將獲得通過并且加快融資的可能性,從而部分抵銷了房地產投資增長減速的可能性。
政府對控制通脹充滿信心
市場對目前通脹周期尚未達到高峰的預期持續增強,并且中國發改委在近期聲明中承認,6月份CPI將出現進一步上升(從5月份的34個月高位5.5%),并會保持數個月高位。
然而,這個經濟規劃部門指出,價格上漲的勢頭已得到控制,而近期溫家寶總理在《金融時報》的社論中提道:“中國物價總水平于可控范圍內,并預計將穩步下降”,市場人氣因此得到提振。
在隨后的采訪中,溫總理表示,迄今做出的努力將令通脹保持在5%以下,只是難以達到4%的全年目標。
在回答關于中國在經歷50年來最嚴重旱災之后面臨的食品供應問題時,總理指出中國的糧食供應充足。
近日,國家信息中心的一位高級經濟師預計,由于今年很可能五谷豐登及豬肉產量得到提高,食品通脹可能從10月份起開始放緩。
由此可見,政府對控制通脹充滿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預期。
低迷市場中存在機遇
由于投資者擔憂經濟前景并對公司盈利預期維持審慎姿態,目前A股及H股估值均處于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據統計,上證綜合指數和恒生國企指數的動態市盈率目前分別為15.4倍和11.3倍,較2005年至今的平均水平24.4倍和15.0倍,幾乎低一個標準差。
這一水平幾乎接近非流通國企(SOE)股大量發行(占2005年市值達約70%)加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市場擔憂情緒尤為嚴重時市盈率所錄得的低位。
不過,我們發現,盡管目前投資者的情緒非常低迷,但市場已經顯現一些樂觀的發展跡象,或將提振投資者的情緒:
首先,流動性日漸改善。隨著國內通脹逐漸降溫,目前的緊縮周期將會在下半年暫停或終止。
中國人民銀行旨在減少市場流動性的措施(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及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近來已逐漸減少,相比之前4周的人民幣2381億元,最近4周回籠的資金凈額已減少至人民幣157億元。
其次,油價回調及進口關稅降低。盡管國際能源署向市場釋放石油戰略儲備的動機備受爭議,但其效果十分明顯:油價出現下跌,而市場前景變得更為樂觀。
市場另一個亮點是,財政部宣布將自7月1日起下調33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其中包括多種液體燃料如航空煤油、輕柴油及燃料油,令通脹壓力降溫的觀點得到支持。
盡管進口成本下降的影響將在一段時間后才會反應到終端用戶價格上,但關稅降低將有助于刺激進口及防止供應短缺。
再次,商品進口終于反彈。
就銅而言,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現貨銅價持續攀升約260%至今年2月份的高位。在此次上升期的后半段,中國的月進口量開始下滑。由于第二季度的需求通常已達到頂峰,該季度進口量表現尤其一般。
同時,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的倉庫庫存出現大幅下降,但于2010年第四季度及2011年第一季度LME-SHFE套利交易重啟時,庫存一度出現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