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存銀行收益高還是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高,答案是后者。
在普益財富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20日,共有663款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16家上市銀行和外資行,期限在180天到189天之間,或者是6個月)到期,絕大多數收益均超過同類幣種半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
在到期的663款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中,交通銀行有151款半年期產品到期,數量位列所有銀行之最。
在收益方面,除了渣打銀行的一款代客境外理財產品收益率高達16%外,交通銀行在去年發行的15款澳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均在6%以上,在所有銀行中最高。
而花旗銀行僅有的兩款理財產品收益均不令人滿意,其中一款為1.98%,與未加息前的銀行利率相同,另一款收益率僅為0.36%,與活期存款利率相同。
外資行恒生數量居首
在到期的663款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中,交通銀行以總到期數151款的數目位列所有銀行之最。
其他中資銀行到期較多的是北京銀行,其半年期理財產品有84款,其后浦發銀行70款,招商銀行68款,中國銀行47款,光大銀行39款。
外資銀行在產品數量方面還是與中資行有很大差距,在全部663款到期的半年期銀行理財產品中,外資行只有35款,這與628款中資銀行產品數量沒法相比。
外資行中到期最多的是恒生銀行,共13款,其次為渣打銀行,共9款。匯豐銀行有4款,法興銀行有3款,花旗、星展都只有兩款。
此外,在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大多數產品信息比較全面,從投資期限、收益類型、資金投向、掛鉤標的、到期收益率等均有清晰的表述。不過有46家的到期收益率信息缺失。其中中資行僅為14家,外資行達到32家。
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中資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完全的情況下,外資行的披露相對不透明。
中資行超外資行
在到期收益率方面,渣打銀行有一款半年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達16%,位列所有理財產品之首。不過該款產品是代客境外理財產品,屬于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風險較高。
收益率緊隨渣打的是交通銀行,名為“得利寶新綠”的澳元理財產品,有15款產品的收益率均在6%以上。其中收益率最高的達到6.3%,遠遠超過同期澳元的參考利率,也就是銀行存款利率1.5%。
不過該理財產品是私人銀行專享產品,只針對私人銀行客戶。而交通銀行產品的收益率并非全部較高,其中“得利寶新綠”歐元理財產品的表現并不好,其到期收益率為1%,僅比同期歐元的參考利率0.95高出一點而已。
此外,光大和招商銀行的幾款產品收益率也還不錯,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外幣“T計劃”的三款產品收益率達到6%,招商銀行的“節節高升”兩款理財產品也取得了6%的收益率。這幾種產品均為澳元理財。
收益率比較差的是花旗銀行。其總共兩款到期的理財產品,一款收益率為1.98%;另外一款的收益率僅為0.36%。這兩款收益率比較低的產品均為人民幣理財產品。
從產品的類型上看,非保本理財產品為263款,與總共663款相比,可見還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占了主導地位。
從理財產品的幣種看,中資銀行同樣有大量的非人民幣的理財產品,且有比較不錯的收益。反而是外資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并不好。
因此,無論從收益率還是發行數量上看,中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全面超越外資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