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線愈長的銀行理財,挑戰難度也愈大。
根據普益財富披露數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針對上半年發行或到期的運行時間在9個月(276天)以上的產品進行了分析,研究范圍主要涉及了具有代表性的16家上市行、外資行以及郵儲銀行和廣發行。約80%的期限內產品披露了到期收益,實現從-22.4%~9%的不等收益。
中信13款超預期
截至6月21日,上半年共到期了854款銀行理財產品,產品數光大居首,浦發、交行、民生、中信緊隨其后。
今年上半年,受設計短期化趨勢影響,超276天產品并不多,僅占發行總量的15%。
982款發行產品中,四類銀行間產品數量的差別不大。交行、光大發行數量超百只,建行、北京銀行、浦發也進入前五。
不變的是,外資銀行的到期披露仍舊很不給力。除花旗銀行披露了約七成的到期收益,匯豐、恒生、渣打、星展、蘇格蘭皇家銀行、德意志銀行、法興中國、華僑、大華和東亞的到期收益率均缺失。
從單款到期的情況來看,約80%的期限內產品披露了到期收益,實現從-22.4%~9%的不等收益,而3%以下的就占了約1/4。
中信銀行13款產品超最高預期完成任務,建行、郵儲、深發展、招行、工行各有1款。
11款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包括華夏、花旗、中行、郵儲和廣發。
受證券市場過去不佳表現的影響,來自華夏銀行的5款產品收益為0。
來自花旗的“代客境外理財產品——1年期掛鉤指數和基金美元票據”美元產品和華夏銀行的“華夏理財—創盈7號理財產品(展期)”收益為負。
在到期的理財單品中,排名前十的產品期限無一例外達1年或以上。
建設銀行的750天“利得盈09年第1期現金選擇權理財產品”以9%的到期年化收益成為單款收益王。
按銀行排隊,興業銀行以5.1%的平均收益居首,北京、寧波、建行、民生分列前五。
倒掛比比皆是
受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和不斷的加息預期的影響,今年的產品收益較往年有所提升。
然而,不同分類中倒掛現象卻比比皆是。從銀行類型看,到期收益實現與發行預期排行明顯倒掛。
上半年的發行中,外資行以4.99%的平均最高預期收益勇拔頭籌,但在到期產品中,披露不多的外資行的整體平均水平卻以3.27%墊底。
在長期理財賽跑中,城商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以4.28%的平均到期收益,戰勝了其他銀行。
而發行中的另一個新變化是,在276天以上產品中,保本浮動收益型以4.34%的平均預期略高保證收益型0.42個百分點。
簡單組合收益高
到期產品中,單一或簡單組合產品兌現收益較高,資金流向集中在信托貸款、信貸資產、股票、收益權類和股權類。
信托貸款和股票的組合在過去獲得了9%的平均到期收益,純股票類長期理財獲得了7%的平均收益。
發行中,盡管簡單設計的產品收益普遍較高,但是產品的設計卻開始變得復雜,配置于股票、基金的明顯增加。
到期產品中,以澳元和人民幣計價的產品繼續表現優異,分別取得了5.33%和4.04%的收益率,美元和港幣以2.46%和2.08%居后,歐元則以1.92%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