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慘淡、基金萎靡,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卻形勢大好。
據普益財富數據統計顯示,去年末銀行理財產品有7萬多億元的規模。截至6月22日,今年以來又發行了7993款產品,規模超8萬億元,短短半年已破去年全年規模。
這半年中,超短期理財產品(存續期為15日以內的產品)發展迅猛,收益率逐漸攀升,投資方向也更加多樣。
上半年,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1016款,占上半年發行總量的13%,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也由過往的1%~2%,升至3.3%,有的銀行產品收益率高達6%,投資方向亦由過去比較單純的貨幣債券市場變得更加多樣,信貸資產、信托貸款都進入超短期理財產品投資范圍。
為了便于投資者選擇,《投資者報》記者梳理了上半年到期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情況,之所以不選擇發行收益率梳理,因為發行公布收益率僅為預期收益,有一定風險。
最后發現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平均到期收益率最高。結合產品的安全性,保守型投資者可首選浦發行。
浦發、中行較安全
此次統計的銀行主要是營業網點較多的銀行,包括A股上市行、廣發銀行、外資行和郵儲銀行。
在超短期理財產品方面,因為貨幣和債券市場是主要投資方向,而外資行此方面業務尚未獲得監管批準,故沒有外資行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在剩下的18家銀行中,南京銀行無到期收益率信息,故在剩下的17家銀行中進行比較。
比較結果顯示,交行超短期理財產品到期平均收益率最高,為4.87%,民生銀行以3.97%位居第二,華夏銀行以3.81%位居第三。
光大銀行、深發展和中行位居最后三位,平均收益率分別為2.74%、2.71%和2.49%。
不過,盡管交行、民生和華夏平均到期收益最高,但這三家銀行的風險也最高,幾乎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而光大、深發展和中行都有一大部分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其中中行的超短期產品大多數為保證收益型,安全性較高。
因此,激進型投資者投資超短期理財產品可以在交行、民生、華夏進行選擇。
保守型投資者可選擇浦發行和中行,兩行到期超短期收益產品中,保證收益型產品占比分別為100%和80%。
首選是浦發行,該行不僅安全性高,100%的超短期產品都是保證收益型,而且3.1%的平均到期收益排名居中,可保證投資者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得適中的收益。
在今年上半年發行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中,浦發和中行兩行的保證收益型產品占比依然為100%和80%,安全性很高。
“資產池”擴大
超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節節攀升,從過往2%左右的平均收益率升至現在的3.3%,個別產品的收益率也正趕超中長期理財產品。
上半年到期的產品中,到期收益率最高的是北京銀行發行的“‘心喜’系列201108102號:人民幣14天SHIBOR利率掛鉤理財產品”,該產品收益率高達8.2%。
交行的“得利寶沃德添利”2天理財產品,創下上半年2天理財產品收益率之冠,高達6.5%。
與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超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有所擴大,風險也隨之增加。據普益財富數據顯示,去年超短期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方向為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而今年上半年,信貸資產、信托貸款等都進入了“資產池”,上半年,投資方向為信貸資產和信托貸款的產品在超短期理財產品中占比為32%。
事實上,去年由于銀信合作類產品出現“爆炸式”增長,為銀行帶來很大風險。
為控制風險,去年7月初,銀監會叫停銀信合作類產品,致使銀信合作類產品發行大幅減少,去年全年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總數約1700款,同比降幅約五成。但自今年3月起,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數據顯示,3月份前,投資方向為信托貸款和信貸資產的超短期理財產品有83款,3月份后至6月22日,發行了248款。
普益財富研究員陳朋真認為銀信合作產品發行量回升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存量信貸類銀信合作產品到期為新發產品創造了一定的空間;另一方面,由于銀行信貸收緊,資金需求較旺盛,需要通過信托平臺緩解資金壓力。
但無論超短期理財產品擴大投資范圍是出于什么原因,新投資品種的加入,帶來了收益的提高、風險的加大,以及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大批量的增加。
《投資者報》記者根據普益數據計算,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在上半年到期超短期理財產品占到63%。
頻繁認購不劃算
加息通道下,短期理財產品和超短期理財產品比中長期產品紅火是必然事件。
股市的低迷,也讓一批資金涌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導致超短期理財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最近我們的產品經常是在半小時內就發售完畢。”浦發銀行一位理財經理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但是銀行熱衷于發行超短期理財產品,不僅僅是因處于加息周期下,另外還有資本金壓力的驅使。
今年已經連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讓原本資金就緊張的銀行叫苦不迭,為了達標,只好不計成本地拉攏存款。尤其此時正是披露中報業績的當口,各行幾乎都會突擊拉存款。
“我們這邊已經達到日返千分之四的利息?!惫枮I某銀行工作人員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但監管層不允許存款返現、送禮品等變相攬存,這種拉存款方式涉嫌違規,遭監管風險較大,更光明的吸存方式就是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
通過普益財富數據來看,超短期理財產品銷售日通常在月底的前10天左右,投資日在本月末或下月初開始,這中間客戶申購資金就掛在銀行存款賬戶下,這種特征在季度末比較明顯。
雖然超短期理財產品能夠幫助投資者填補資金空閑期,而且不少產品收益率看上去超過了中長期產品收益率,但對于資金空余時間較長的投資者來說,購買短期產品,可能會由于頻繁申購產生管理費、資金凍結期的閑置成本,造成整體收益率大打折扣。
“我就有這種經歷,去年我從股市轉出50萬元,根據銀行推薦買了一款超短期理財產品,幾天就實現了預期5%的年化收益率,比我在股市表現好得多!之后我就將這筆錢滾動買超短期產品,但最近我對比計算了一下,幾個月下來,合計的收益不如直接投資幾個月期的產品?!币晃煌顿Y者在微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