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對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現狀進行初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國際同業歷史經驗與目前宏觀經濟形勢,對當前銀行業資產質量進行全面深入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強新形勢下的銀行資產質量管理提出了若干原則與思路,以促進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穩定向好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持續穩健發展。
關鍵詞:資產質量;風險管理;逆周期監管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itial analysis of the banking asset quality,this paper gives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banking asset quality in accord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bank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e present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t last,it gives some principl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banking asset quality in present new environment,which to promote the banking asset quality stabi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asset quality,risk management,counter-cyclical supervision
中圖分類號:F830.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8-0070-03
一、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明顯改善
(一)不良貸款率低位趨同
2005年以來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資產質量明顯改善,主要大型銀行不良貸款率均保持在1%左右,已處于歷史性低位。
(二)撥備覆蓋率大幅提高,風險抵補能力增強
由于歷史負擔沉重和經營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銀行業在股改上市初期撥備計提相對不足,例如2005年工行撥備覆蓋率為54.20%,中行撥備覆蓋率為80.55%,建行撥備覆蓋率為66.78%。近年來,受銀行經營管理效益穩步提高與監管部門加強監管要求影響,我國銀行業撥備覆蓋率大幅提高。截至2010年底,工行撥備覆蓋率228.20%,農行撥備覆蓋率168.05%,中行撥備覆蓋率196.66%,建行撥備覆蓋率221.14%,交行撥備覆蓋率185.84%。
(三)國有大型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國有大型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發生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促進了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各項業務的跨越式發展,為銀行資產質量持續向好提供了基礎動力。具體表現在:(1)先進風險文化的形成和銀行軟實力的提升,包括從被動的風險規避向積極主動的風險經營轉變、風險管理從內控導向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確立現代銀行資本約束理念、形成“全員參與”的風險文化和共同價值觀等。(2)風險管理架構的完善和“三道防線”的確立,包括完善現代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形成垂直集中的風險管理體制、確立以“三道防線”為主體的全面風險管理機制等。(3)風險管理基礎的強化與專業化建設的推進,包括技術工具的研發、政策制度的完善、業務流程的優化、數據管理的強化、專業隊伍的培養等。(4)全面風險管理能力的打造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包括風險識別能力、風險計量能力、風險選擇能力等(黃志凌,2010)。
二、目前銀行資產質量狀況
(一)從國際主要同業歷史經驗看
國際主要同業的歷史經驗雖然不能完全移植到國內銀行身上,但可以為我國銀行業提供有益的借鑒。
1. 資產質量對外部經濟環境極為敏感。從國外同業歷史數據看,銀行資產質量對外部經濟環境極為敏感,親經濟周期性非常明顯。國外同業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較大,資產質量出現較大波動;尤其是撥備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十分脆弱的。從美國銀行近10年來的資產質量變動情況看,當經濟處于擴張期時,不良貸款余額相對較少,撥備覆蓋率較高;而當經濟惡化時,不良貸款余額增加,撥備覆蓋率大幅降低(見圖1)。
從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看(見圖2),在2005年到2007年為負相關,而從2007年到2010年為正相關①,親周期性并不明顯,可能的原因是我國尚未有完整的經濟周期,國內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股改上市以來國內銀行業資產質量“單方向”持續向好。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從國外同業歷史經驗來看,對于目前形勢下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相對較好(不良率低、撥備覆蓋率高)的情況,應保持審慎樂觀,對其脆弱性應保持高度警惕。
2. 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并不是越低越好。銀行作為經營管理風險的企業,不可能不承擔風險,也不可能沒有不良貸款,所以銀行不良貸款率并不是可以無限降低的,而是存在一定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所謂銀行的不良貸款容忍度,從更廣義的角度而言就是銀行的風險偏好。但這個容忍度到底是多少目前并沒有為業界所廣泛接受的統一標準,但不容置疑的是,這個容忍度必然與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文化和資本實力、與銀行所處的經營環境以及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從監管角度而言,監管機構應根據國內市場環境與經濟發展階段,從歷史經驗與宏觀審慎的角度出發制定符合本國實際的監管標準。從企業角度而言,銀行應根據自身風險文化與資本實力,在滿足相關監管要求的情況下合理承擔風險,容忍一定程度的不良貸款率,主動進行風險安排,以獲取相應的風險回報。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由于計量標準不同、外部環境各異,關于最優的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水平主要基于同業之間的簡單比較進行主觀判斷。
(二)從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看
2011年以來,國際經濟復蘇緩慢,日本地震災害影響蔓延,中東北非區域騷亂升級,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波動。在歐債危機尚未化解之際,2011年4月19日標準普爾將美國主權債務評級調整為負面,國際金融市場與經濟增長又蒙上一層陰影。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總體上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但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作為國民經濟體系核心的商業銀行,需要做好克服困難的準備,對資產質量形勢更不應盲目樂觀。
1. 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逐步顯現,房地產市場未來走勢不確定性增加,房地產及相關上下游企業資金鏈條越繃越緊。雖然今年以來房地產價格迅猛上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房地產銷售價格指數較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有所回落,但房地產價格并未明顯松動,在房地產調控主基調不變的情況下政策效果會逐步顯現。近10多年來,房地產業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與鋼材水泥、建筑施工、化工涂料、家電制造等諸多行業已建立起極為密切的產業關聯,房地產市場波動不僅會對房地產客戶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也會對相關上下游企業產生連鎖影響,這也是前幾年房地產調控出現一再反復的重要顧慮所在。但現在房地產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以及解決其他問題的關鍵,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在當前形勢下,必須對房地產市場波動及其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
2.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存量風險清理整改進入攻堅階段,平臺客戶后續融資更加困難。從2008年底以來,隨著銀行信貸快速投放,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金額迅速膨脹。監管部門對平臺貸款風險高度重視,要求各家銀行對轄內平臺貸款進行清理整改,嚴格分類,足額撥備,強化資本約束。在監管部門的嚴厲態度下,加之當前貨幣政策實質趨緊的大環境,平臺客戶后續融資將變得十分困難,部分嚴重依賴銀行信貸資金的平臺客戶可能陷入資金困境。由于目前平臺貸款總額巨大,即使只是很小比例的客戶出現問題,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3. 目前國內CPI與PPI“倒掛”現象使部分下游企業經營更加艱難,部分上游企業未來增長空間有限。根據近年來價格指數情況看,我國企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的總體增速高于居民消費價格的總體增速;同時,企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總體增速高于工業品出廠價格的總體增速。這種“倒掛”的結果就是近年來我國原料生產企業(例如采掘業)銷售利潤大幅增長,而主要制造業、電力生產企業銷售利潤明顯降低。在當前國家嚴格管理通貨膨脹、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CPI與PPI之間的“倒掛”現象將愈發嚴重,部分下游企業客戶由于原料成本上升和銷售價格下降導致利潤趨薄、經營將更加困難。隨著下游企業客戶為減虧而逐步壓縮生產銷售甚至因虧損而逐步破產倒閉,部分上游企業受產品需求下降、市場萎縮影響,未來利潤增長動力趨弱。而且,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這種“倒掛”現象不可能長期維持,必然引發經濟結構的強制性調整,也必然伴隨著部分企業客戶的風險暴露。
三、銀行資產質量管理的思路
(一)明確自身風險偏好,從單純追求不良貸款“雙降”轉到主動夯實資產質量基礎上來
由于我國銀行業起步于計劃經濟時代“大一統”的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率曾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所以商業化改革以來曾將不良貸款“雙降”作為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國內主要銀行不良貸款持續“雙降”,繼續將不良貸款“雙降”作為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目標已不合時宜,不良貸款率低位水平上的微小差距已不能反映資產質量上的真正差異。銀行應根據自身風險管理文化與資本實力以及相應客戶基礎,進一步明確自身風險偏好,通過信貸政策和限額管理等工具,促使銀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合理承擔風險,并追求相應風險回報;同時,應利用不良貸款率較低的有利時機,結合目前宏觀經濟形勢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以及對銀行資產質量可能造成的壓力,進一步夯實資產質量基礎,提高資產質量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動性。
(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從防范化解風險轉到促進銀行持續穩健經營上來
近年來的金融危機已促使金融監管從微觀審慎監管轉向宏觀審慎管理,即更關注整個金融體系,著眼于防范系統性風險,從而減少金融危機對經濟產生的影響(王力偉,2010)。作為被監管對象的銀行業,也應該逐步適應這種轉變,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從僅僅防范化解風險(主要是微觀的單個風險)逐步轉向化解單個風險與系統性風險并重、促進銀行持續穩健經營。
(三)推進信貸結構調整,從盲目追求新興業務發展轉到提高信貸結構與經濟發展匹配程度上來
作為整個經濟體系的核心,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通過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不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同時銀行信貸結構也反映了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只有信貸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相匹配時,銀行才能保持可持續的穩健發展;如果不相匹配甚至出現背離,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就會迅速蔓延到銀行業,給銀行資產質量造成沖擊。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銀行應按照經濟發展方向,積極推動信貸結構調整,提高信貸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匹配程度。
注:
①由于樣本個數有限,這里的相關性判斷只是基于圖像的直觀初步判斷。
參考文獻:
[1]郭樹清.中國經濟的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問題[J].經濟研究,2007,(12).
[2]郭樹清.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0,(6).
[3]黃志凌.大型國有銀行風險管理進展[J].中國金融,2010,(14).
[4]樓繼偉.中國經濟的未來15年風險、動力和政策挑戰[J].比較,2010,(6).
[5]苗永旺,王亮亮.百年來全球主要金融危機模式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2009,(7).
[6]王力偉.宏觀審慎監管研究的最新進展:從理論基礎到政策工具[J].國際金融研究,2010,(11).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