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銀監局審慎推進轄內城商行跨區域發展,采取設立異地分行和縣域支行等方式拓寬發展空間。城商行突破地域限制,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推動銀行體系的良性發展及目標城市金融市場的繁榮。但是,城商行跨區域發展的同時,也削弱了原有人緣、地緣等固有優勢,如果自身的風險控制手段和管理技術跟不上其擴張的速度,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其穩健發展,甚至產生風險。因此,在城商行擴張的過程中,必須正視困難及隱患,堅持適當市場定位,審慎推進跨區域發展進程。
一、跨區域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豐富目標市場的銀行機構類型,為中小企業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部分異地分行的設立有效地滿足了當地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如山東銀監局轄內最早的3家分行分別設在了省內沒有城商行的濱州、菏澤、聊城三個西部城市。城商行異地分行設立后,主要服務中小企業,較好地滿足了中小企業的服務需求,贏得了當地中小企業的廣泛認可。同時,縣域支行的設立,有效地激活了縣域金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市場競爭不充分、銀行機構的“衙門”作風盛行的局面,帶動并形成了主動加強小企業信貸投放的“羊群效應”。如,濟寧市梁山縣屬于經濟相對較弱的縣,當地的信貸投入也很少。2009年8月,濟寧銀行梁山支行設立后,以優質高效的服務,迅速打開了市場,在不到半年時間內貸款就達到2.89億元,使當地其他銀行感到了壓力,也逐步轉變以往坐門等客的作用,主動開展業務營銷,增強信貸投入。2010年末,梁山縣存貸比達36.1%,較城商行進入前提高了3.93個百分點。
(二)有利于部分經營管理較好城商行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允許跨區域經營,對這些經營管理較好但當地發展空間有限的城商行是一種正向激勵。如日照銀行和萊商銀行在本土市場份額已連續多年保持在20%左右,居當地銀行業第一位,兩家行在當地的業務發展趨于飽和。在允許城商行跨區域經營后,萊商銀行先后在菏澤、徐州、濟南設立了分行,日照銀行先后在青島、濟南設立了分行。這些異地分行業務快速增長,為兩家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級城市的經濟結構一般比較簡單,多數集中在個別產業和少數幾家企業,造成多數城商行的行業集中度、地區集中度以及客戶集中度較高,抗風險能力弱。設立異地分行,能夠實行行業、區域、客戶的多元化,有利于風險的控制。如萊商銀行所在的萊蕪市的支柱產業是鋼鐵,經濟結構較為單一,鋼鐵行業每年上繳的利稅占全市的50%以上,萊商銀行的業務也多集中鋼鐵行業。異地分行的設立有效促進了該行鋼鐵行業貸款占比的下降,貸款行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進一步優化,較好地分散了行業和區域集中度風險。
此外,城商行異地分支機構為其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特別是縣域支行由于定價水平普遍高于城區,有力地提升了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如山東銀監局轄內城商行縣域支行2010年貸款平均利率達11.55%,高出轄內城商行平均水平4.52個百分點。
(三)促進城商行管理能力的提升
城商行異地分支機構的經營環境一般會有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異地分行一般都會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為適應競爭和發展的需要,跨區域發展后的城商行必須改變以往“總部——支行”的管理模式,積極探索與“總部——分行——支行”相適應的新的管理模式,尤其在業務授權、人力配備、績效考核以及風險管理、內部審計等各方面,必須有大的改革,要力爭使內部管理制、運營機構既要保持和發揮城商“機制靈活、效率高效”的優勢,又要有效地管控風險。同時,這些城商行還要進一步加強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儲備,為異地分支機構選配業務熟、能力強、素質全面的負責人,保證其穩健經營。這些現實問題都將有力地促進城商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城商行跨區域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主要業務背離設立初衷,扎根當地市場較困難
出于生存、知名度和滿足總行考核要求考慮,異地分行往往將市場目標瞄準大客戶、大企業,以期迅速做大規模,這背離了城商行“立足中小”的市場定位。如2010年末,濟南地區6家分行2000萬元以上的單戶貸款占全部貸款的一半以上,某分行最大十戶貸款占比高達85%,而小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占比則遠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基于這一原因,個別分行難以根植當地,偏好辦理異地業務。從濟南市6家分行情況看,異地貸款占比較高,個別行異地貸款占比甚至超過了80%。由于異地業務管理半徑長、信息溝通不及時,這些行的風險管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二)發展模式趨同,業務泡沫化問題突出
當前,多數城商行異地分行在目標市場、客戶選擇、服務方式、發展模式等基本趨同,缺乏自身特色,多是采取傍大客戶、發大貸款、簽發大量銀行承兌匯票、吸收保證金存款等手段拉動資產負債快速增長,業務泡沫化現象嚴重。2011年3月末,濟南轄內6家分行對公存款占到96%,其中保證金存款占比超過50%,儲蓄僅占4%。
(三)扎堆省會城市,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面臨考驗
多數城商行跨區經營的地區基本都首選省會等大城市,由于這些地方的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城商行的議價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偏低,其生存能力面臨考驗。如山東銀監局轄內10家異地分行有6家設在了濟南,而濟南的利率水平全省最低。2010年末,6家分行貸款平均收益率僅為4.74%,低于轄內城商行平均水平2.29個百分點。
(四)人才、科技瓶頸凸顯,風險管控能力亟待提高
城商行的異地擴張并沒有與人才儲備,信息系統建設同步,反而出現了嚴重脫節現象,城商行在這方面的先天不足畢露無疑。而且,原有政府資源、人脈資源等優勢都不復存在,且管理層次增加、半徑擴大,內部管理機制、政策傳導機制、理念文化觀念等都需要重新梳理、整合和優化,其風控能力能否適應,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三、城商行跨區域經營的政策建議
(一)制定更加細化的準入標準,適當提高準入門檻
目前看,對城商行設立異地分支機構的準入標準稍顯寬泛,應當從定量、定性等方面進一步細化和明確準入條件,并適當提高準入標準。定量方面,可適當提高資本充足率、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小企業業務占比等量化標準和監管評級要求,原則上不應支持監管評級2級以下、資本充足率低于12%、轄內有較多空白縣域的城商行發展省外分行、建議恢復新設分支機構營運資金的要求,以此合理控制分支機構發展速度,促進城商行增強資本內生性積累的動力。定性方面,應著重提高對城商行管理能力、內控機制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統先進性、安全性的要求,并進一步細化、明確相關標準,增強可操作性。
(二)繼續優先支持城商行發展縣域支行
應繼續大力支持城商行向縣域發展,引導督促城商行根據縣域經濟特點,堅持特色立行、服務立行、效率立行,增強城商行與所在地經濟的吻合度,培育服務特色和競爭實力,為自身長遠可持續發展和戰略轉型奠定基礎、贏得先機。
(三)統籌規劃整體銀行業機構布局,實現合理競爭和合理覆蓋
建議在更高的層面,統籌研究、規劃銀行業機構布局,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機構的發展規劃和網點布局,使銀行機構的種類、競爭程度等與當地經濟結構及狀況、金融資源等相適應,更加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盡量避免各機構過于扎堆以及部分地區服務過于薄弱的不平衡狀況。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