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進展表明,國際能源署(IEA)拋售6000萬桶石油儲備沉重地打擊了歐佩克(OPEC)的氣焰。歐佩克主席、伊朗石油部長阿里阿巴迪6月27日稱,他愿意在市場形勢需要的情況下召集歐佩克緊急會議,但希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這將是一場大國聯手與歐佩克這頭雄獅之間的較量。目前而言,雄獅正在負隅頑抗。”6月28日,一位石油研究人士告訴記者,或許不久,這頭“雄獅”將改變態度。“國際合作調降油價,將為全球經濟與股市帶來轉機。”勝利證券在6月28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業界預計,這次國際一致行動調降油價將持續影響各國經濟恢復與金融市場表現。
市場局勢表明,歐佩克不僅惱羞成怒,而且正在遭遇第一輪油價大跌的厄運。歐佩克秘書處6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該組織市場監督原油一攬子平均價上周繼續下滑,降至每桶106.44美元。這是歐佩克油價連續兩周下滑。而今年以來,歐佩克一攬子油價上漲了32.9%。一旦油價跌到每桶90美元以下,歐佩克將削減產量。
受6000萬桶儲備油放出消息打壓,國際油價出現暴跌。而在國內成品油價方面,盡管調價窗口尚未打開,但自7月1日起,我國將大幅下調汽柴油進口關稅。其中,汽油、燃料油關稅由3%下調至1%。這一政策,被業界解讀為國際之間的聯動。勝利證券指出,預計這次國際一致行動平抑油價,將持續影響經濟與金融市場。
國際能源署的拋售,對油價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這將使得非歐佩克成員國,如中國,分享到油價下行帶來的利益。按照國際能源署公布的數據計算,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原油進口需求大致在550萬桶/天,進口比例已升至56%,未來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進口比例仍將不斷提高。
“按照我國目前原油用量,每年需要至少支付人民幣1萬億左右。”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從100美元/桶算起,下跌10美元對我國來說,就能節省1000億元人民幣。
輸入型通脹壓力,是目前我國官方和民間一致認可的通脹推手,國際油價的下行也被寄予平抑國內通脹水平的期望。廣發證券分析師崔用告訴記者,CRB指數(一種國際權威期貨價格指數)領先中國通脹大約3個月,石油在CRB指數中所占權重最大,達到三分之一,油價對輸入型通脹的影響程度可見一斑。
據測算,中國汽油每上升1元,將直接帶給CPI上漲0.07%的變化。但如果算上間接影響和心理影響,有機構認為,油價影響CPI的幅度甚至可高達1%~2%。
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春凱還告訴記者,油價回落,國內運輸行業會最先受益。隨著物流成本的下降,蔬菜、糧食等基本生活資料價格也將進入下行通道。“對于中國來說,在權衡之后,我們必須全力參與。”林伯強稱,中國并不是國際能源署的成員國,不需承擔責任,不過拋儲打壓下油價,對中國來說是很有好處的。
國內多數專家觀點認為,石油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命脈,在全球經濟復蘇放緩之時,通過非常規手段抑制油價,主要目的實際在于提振世界經濟。一份調查顯示,發達國家有望在今年余下時間內繼續通過釋放緊急原油儲備抑制油價,顯示其已為全球經濟復蘇創造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