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英國《泰晤士報》2009年3月9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稀土成中國21世紀經濟武器》的文章,指出中國稀土壟斷大國的地位決定其掌握著稀土技術未來的鑰匙,這一主導地位將使中國控制消費類電子和綠色技術的未來。可中國在擁有對稀土資源壟斷性控制的同時,卻完全不具有定價權,稀土價格長期低位徘徊。出現一擁而上的盲目開發現象以及宏觀規劃水平低的現象,導致中國并未成為稀土開發強國,中國稀土科技開發和利用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現在不少人抱怨澳礦的漫天要價,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中國人抱怨中國自己的礦被少數人壟斷和出賣。中澳兩國一個資源價格高,一個資源價格低,兩相對比,為什么中國買什么貴什么、賣什么便宜什么,其中有沒有什么道理呢?
中國把這種局面歸咎于稀土產品價格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外商家控制,但是外因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國內企業競相降價出售、政府管理失控應該還是主要原因。過度開采外加惡性競爭造成的不良循環將嚴重影響稀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媒體報道十多年來,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從中國進口了大量廉價稀土作為自己的戰略儲備。中國出口量的近70%都去了日韓兩個國家。稀土儲量世界第二的美國,早早便封存了國內最大的稀土礦,鉬的生產也已停止,轉而每年從中國大量進口。西歐國家儲量本就不多,就更加珍愛本國稀土資源,也是中國稀土的重要用戶。
有的人已經認識到,要建立國家稀土生產、銷售、出口和進口的專門管理機構,統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落實在定價上就會像中鋼協那樣只給少數國有壟斷企業以定價權,廣大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就完全沒有參與權,而且由于這種不公平的定價權所形成的差價多成為壟斷企業獲利的工具。世界上三大鐵礦石商首發價的規則多年來都被世界礦商遵循,而中鋼協的定價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大多數企業的贊成,而我建議份額股份定價可以作為參考。
只要有一個民主的定價機制,那再實行定額生產、定點定額出口的稀土政策,就基本可以達到有序化的目的,為了防止稀土資源用于戰爭目的,尤其要限制稀土出口到一些國家用于核武器、導彈、軍用飛機、核潛艇等軍事裝備制造中去。
有人建議對于稀土礦的開采應設立企業準入門檻,對于一些外資企業利用參股等形式對稀土進行開采的行為尤其要加大監管力度。這可以有效保護稀土的開采和利用規范化,但是如果準入門檻最后的利益不是整個市場得到、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國家得到,那么這個準入門檻同樣也失去了道義。有人建議應依托資源優勢,集中科研、生產力量打造“中國稀土谷”,盡快建立稀土資源國家儲備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的建議應盡快組建成立稀土學院,建設一批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形成強大的稀土開發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和自主的技術與人才培育體系。
這些都不是定價的主要環節和主要機制,定價的關鍵是自由、自愿、民主、公正、公平。否則任何定價都是扭曲的,長期人為價格扭曲最后的結果會使扭曲信用鏈的無限延長,其惡果是難以估計的。
把一個市場搞亂不是一天工夫,同樣要把一個市場建設規范,也不是一天工夫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