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簡稱“銀十條”),推出十項措施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以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在目前情況下,“銀十條”的出臺對于一些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是一場“及時雨”。小企業融資難這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的難題,這個問題在我國同樣也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及加息,導致銀行錢袋收緊;再加上勞動力成本提高,歐美市場萎縮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小企業處境艱難。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銀監會出臺“銀十條”,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適當提高小企業不良貸款比率容忍度,甚至規定在計算存貸比時,對于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所對應的單戶500萬元(含)以下的小企業貸款,可不納入存貸比考核范圍。這些規定確實體現了銀行業對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可以肯定,將會有部分小企業因此而受益。
但就整體而言,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很難因此解決或緩解。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很多國家,以及很多的銀行家都為此進行過積極的探索,甚至仍然還在為此進行積極的努力。但這個問題顯然是一個無解的方程式。我國的銀行業也在為此而努力,據銀監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信貸規模趨緊,但截至4月末,銀行小企業貸款余額仍達9.45萬億元,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28.8‰較年初增長7.1%;小企業貸款較年初增加6225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22億元。但盡管如此,對于絕大多數的小企業來說,它們很難或很少沐浴到銀行業的雨露陽光。今年以來不少小企業倒閉的事實(盡管還不能稱為是“倒閉潮”)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盡管銀監會這次又出臺了“銀十條”,但能從中受益的只能是小企業中的少數企業。正如“銀十條”第一條所強調的:指導商業銀行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有利于擴大就業、有償還意愿和償還能力、具有商業可持續性的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但對于絕大多數小企業來說,恐怕很難列入第一條“重點支持”的范疇。
之所以如此,這是由小企業的先天不足所決定了的。小企業之所以為小企業,它不僅企業規模小,更重要的是其資產少,固定資產更少。這就決定了小企業可用于抵押貸款的資產短缺,不可能從銀行里貸到更多的企業發展資金。這實際上正是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難以解決的最主要原因所在。有資料顯示,目前70%的小企業存在融資難問題,而這些企業中,有45%企業反映,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擔保。雖然“銀十條”可以適當提高小企業不良貸款比率容忍度,但這并不等于銀行業可以忽視風險。如果沒有合適的抵押資產,小企業難以從銀行貸款的局面不會有多少改變。
小企業抗風險的能力較差,妨礙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是市場競爭年代,小企業在競爭中難有優勢可言,一旦出現一個決策性的失誤,小企業就有可能面臨倒閉的命運。而小企業通常又是一個人決策的,出現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性較差。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3年左右,純粹的小企業壽命將會更低。也正因如此,這種缺少持續性發展的小企業要從銀行貸款將是很困難的。
此外,小企業的的資信差,也是導致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小企業的經營運作通常都是不規范的,“兩套帳”,做假帳等現象較為普遍。企業的財務狀況外人很難知曉。尤其是一些企業法人不守誠信,即便是親朋好友之間的借款也都不還,甚至玩失蹤;這就更別說是歸還銀行貸款了。面對這樣的企業,要是融資不難,那才是上天無眼了。而這種無誠信的企業在小企業中并不少見。因此,即便有“銀十條”出臺,也不可能向這樣的企業發放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