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初中女子健身操教學實踐,對女生健身操課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和探討,將女子健身操教學方法在遵循體育理論中共同的語言法、直觀法和練習法的基礎上,根據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健身操項目的特點,規納了以下一些教學策略,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健身操;教學策略;探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課程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為了推行“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應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愿。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健身操”教學代替“中長跑”教學來鍛煉學生的心肺機能,更能適應課程的目標,改變傳統模式,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與合作,發揮評價的作用。健身操是在音樂伴奏下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操化動作,融體操、舞蹈、音樂為一體的身體練習,既是健身美體,陶冶情操的大眾健身方式,又是竟技運動的一個項目。那么,如何提高“健身操”課的教學效果呢?
1.從思想上入手:
介紹健身操相關的理論知識、概念、特點、鍛煉價值和古今中外通過健身操鍛煉取得實效的一些實例。并讓學生了解健康、健美的標準并配合一些優美的圖片和動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自己想去學習而不是老師要他們學習,這樣就有了一種積極主動的情緒在里面,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得定律積極的情緒可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
這個時期的女生存在著害羞、喜靜、怕動但又想擁有苗條的身材的心理特點。她們對健身操老師的身材很羨慕并想通過健身操鍛煉來達到擁有健康苗條的身材的心理,但又怕動作不協調而被別人取笑。此時教師應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從此入手幫助她們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礙樹立信心,同時教師可現身說法,利用自身的形象去教育他們。
3.加強理論知識的教學:
健身操的一些動作并不難,難的是怎樣把動作做正確。有些動作如果不正確不僅不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反而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讓學生了解健身操的基本動作及動作要領,這樣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還有利于學生課后進行自我鍛煉,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4.領操法:
教師或優秀的學生在課的熱身部分和動作掌握以后采用領操法進行教學。此時,教師應盡量發揮自身的肢體語言的效果,充分展示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和領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動作中去。教師以優良的情緒感染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愉快積極的情緒往往會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5.自喊口令法:
健身操是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的練習。音樂是健身操的靈魂。而剛剛接觸健身操時,學生一方面要掌握動作,另一方面又要掌握音樂。
6.語言提示法:
這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用一些形象貼切的詞語來代替口令的方法。例如在剛開始教擴胸運動時學生往往很難記住動作的路線,此時可用“前、側、下、上”來代替“1、2、3、4”這樣更有利學生記憶動作路線。又例如在同學基本掌握動作但又不太熟練時可以用語言來提示動作要點“1、2、3、4手臂伸直”“5、6向前走”“3、4跳起來”“1、2注意節奏”等語言來提示動作要點,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動作,同時也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7.自由練習法:
每個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雖然他們對美都有著強烈的追求,但是她們又有一部分人存在著害羞的心理,尤其表現在對動作準確程度和協調性和音樂節奏的掌握上不自信。同時他們的模仿能力又很強,此時可以讓同學們自由練習,教師從旁邊個別指導反而更有利學生掌握動作,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8.面對面練習法:
學生做動作時往往找不到動作的感覺也不知道動作的對與錯、準確程度如何,更談不上面部表情的變化和對音樂的表現能力,同時教師也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動作都進行糾正。
9.照鏡子法:
這對糾正錯誤動作和提高動作質量十分有效。它往往比教師直接的幫助和語言的幫助還要更直觀、深刻,對于原地的和局部的比較簡單的動作更有效。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習的能力。
10.表演評分法:
(1)讓完成動作較好、表現力較強的學生進行表演教師當場評分。
(2)讓每個學生單獨表演,教師當場進行評分的方法。
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時教師通過評分指出不足,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動作完成的質量從而更能促進學生掌握動作,提高動作質量,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1.記寫動作法:
記寫動作法有文字記寫法、圖示法、圖解法。初中的學生學習了繪畫,因此更有利與完成這項學習任務。用圖解法和文字記寫法相結合的方法記寫動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繪畫的能力而且有利記憶動作加深對動作名稱和路線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體育心理學新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形體健美與健美》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