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而最具“語文味”的做法就是“讀”,在“讀”中激發情感,品味語言,闡發文理,讀出文章的文化氣息,讀出文辭中反映出來的美感與自由,在“讀”的過程中融入學生的真“情”,通過“讀”這一手段,達成作者與讀者情意的想通。
一、“誦讀”——點燃學生的“熱情”
能擺到我們學生面前的文本大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獨特且真摯的美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誦讀”來撥動學生感情上的心弦,引發學生內在的學習熱情,通過對學生情感的激發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凈化學生心靈,課堂情境自然轉化為與文本內容相一致,折射出語文的獨特魅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教學條件,都是靠自己的“誦讀”,來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的。因此,筆者在閱讀教學中,也嘗試著讓學生多讀,通過誦讀來感知真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引導學生誦讀朱彝尊的《賣花聲·雨花臺》,這首詞描繪了清兵南侵之后南京蕭條凄涼的景象,學生初讀幾遍就能夠感受到文字間流露出的“沉郁凄婉、清理自然”!誦讀上闋,從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南京衰敗凋零的景象,再讀下闋,讓學生富有情感的讀,讀出“物是人非”,感受到作者在吊古傷今之情,學生的感情也跟著沉痛起來。整節課筆者采用以讀導學的方式,教師從旁引導學生的誦讀,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停頓、聲調、韻律、節拍,幫助學生定好情感的基調,提醒學生在誦讀時控制好語言的輕、重、緩、急,語流的疾、徐、曲、折,字音的響、沉、強、弱等等。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原來誦讀有這么多學問,他們的朗讀興趣受到了激發,都嘗試著自己讀出最佳感覺,課堂氣氛自然活躍且和諧。
“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構建文本意義。”這是新課標的要求,對于詩歌尤其如此。因此,筆者在上面這節閱讀課的教學中,在誦讀時注重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仔細揣摩品味詩歌的意向,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習詩人將自己情感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體會。
二、“熟讀”——感悟文中的“內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詩來也會吟。”閱讀課先引導學生多遍地讀課文,在一遍遍讀的時候穿插背景介紹,以便喚起學生對閱讀期待,給學生配上點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多次的“讀”,學生的語言從青澀、斷斷續續逐步走向圓潤、飽富情感,這一過程讓學生在熟讀、品味中感受文學,進入其境,再現其景,學生走進課本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深切地感受到詩詞的意向,領悟到作品的內涵。
現行教材中選的都是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最經典的文學作品,大多是讀來朗朗上口的精品。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充分“讀”好,學生的學習正情緒就能被充分調動開來,進而激發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自主的去朗讀、去感悟。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教師只要有的放矢地引領、點撥,讓學生的體驗有方向性,教學效果會更佳。長期如此,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加語言積累,培養詩人一般的情感,具能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幸福,促進其人文精神的培養。
例如,閱讀《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學生在一遍遍的讀的過程中,必然會充分注意到文中用了大量疊字,如“靜靜”、“悄悄”、“彎彎”、“亭亭”、“淡淡”、“薄薄”、“層層”、“脈脈”、“迷迷糊糊”、“曲曲折折”、“蓊蓊郁郁”、“隱隱約約”等等,這些疊字加強了詞語的描繪力,濃化了文章的抒情色彩,也增加了語言的音韻美,讓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多遍的閱讀,逐步品味出作者的情感,體會到文章優美的意境。多次的讀讓學生有了反復思考推敲這些重點詞語在整個語文環境中的的深層含義的機會,文章精神實質和感情色彩在熟讀的過程中顯現出來。學生通過熟讀可以品味語言中細膩的感情色彩,感悟理解課文,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生的語感得到增強,閱讀能力得到大幅地提升。
三、“朗讀”——流露讀者的“感情”
隨著教育教學技術的更新,有的老師從網絡上下載一些朗誦的文章,或者買回一些名人朗讀的素材來教學,但筆者總覺得這樣做的效果不及自己朗讀的好。一篇文情并茂的優美文章,如果老師具有較高的朗讀水平,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學生,進而將學生吸引到文本中來,從老師流露出的感情去領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此同時也會被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由衷地喜歡老師,喜歡上語文閱讀課。同學們在老師高水平的朗讀感染下,會不知不覺地喜歡朗讀,從而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語言能力和領悟能力。
例如,有情感的朗讀《荷塘月色》,讀出文中韻味。讀出“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讀出“裊娜”、“羞澀”、“亭亭的舞女的裙”、“剛出浴的美人”中的“人氣”,流溢出女性之美、青春之美,讓聽者感受到妖嬈之至,柔美至極的陰柔之美;讀出那絲絲幽微,沁人心脾,流水也脈脈含情,讀出荷塘的多情世界;讀出相伴相混的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哀愁中向往喜悅,而喜悅又時時受哀愁牽制。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