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筆者在從事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聯系教學實際,從學科本身、教材內容、教研組活動、課堂教學等四個方面著重論述了生物教學應當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真正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關鍵詞】生命教育;生物教學;教研組活動;滲透
今年6月7日,也就是高考第一天,有媒體報導“湖南省隆回縣一高三學生從宿舍樓跳樓自殺”,而我校也曾有過痛心疾首的類似事件發生。當我在Google上輸入“中學生 自殺”時,屏幕立即顯示出“找到約 4,510,000 條結果”。四百多萬余條信息啊,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觸目驚心。面對這些現象,作為一個生物教師,對于生命教育,我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生物學科本身包含了對生命教育的關注和思考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關于生命的教育,是使學生認識生命,引導他們欣賞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的教育。在《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因此,生物學科與生命教育息息相關,作為生物教師應當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失時機的滲透生命教育,通過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感悟生命,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學會熱愛自己的生命和對他人生命的尊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生命觀。
二、高中生物教學內容,始終滲透生命教內容
1.在分子水平中體現的生命教育
如在學習“DNA分子的結構”內容時,指出作為主要的遺傳物質DNA中攜帶著這種生命的全部遺傳信息,是生命中最本質的成分?!半p螺旋結構DNA分子的是相對穩定的”。這是因為“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內側,通過氫鍵形成的堿基對,使兩條脫氧核苷酸長鏈穩固地并聯起來”。通過這些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DNA”結構是“穩定的”,那么生命自然也是穩定的,使學生充分的從微觀水平認識生命的真諦!
2.在細胞水平上的體現的生命教育
(1)學習減數分裂、受精作用時,感受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歷程的起點是受精卵,而受精卵的形成卻又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在學習生殖細胞形成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性原細胞”到“初級性母細胞”的DNA復制過程中存在著“基因突變”的風險,從“初級性母細胞”到“次級性母細胞”及“生殖細胞”的過程中存在著“染色體不正常分開和分裂的可能,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形成基因或染色體異常的生殖細胞,所以每一個正常配子的形成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學習“受精作用”時指出,每次參與受精作用的精子有一億左右,最后只有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發育成熟,一個小生命才來到世界。由此使學生體會到生命來之不易。因此我們要格外珍惜生命。
(2)學習細胞分裂、分化時,感受生命的偉大與奇妙。在學習“細胞的分裂和分化”時,我曾問過:“如果受精卵細胞不分裂、不分化會是什么樣?”學生思考后說:“不分裂,就只能是一個細胞,就不能形成一個人體,如果不分化就只能是一團細胞。”我說:“對,如果沒有細胞的分裂和分化,我們就不能看到生物界種類繁多的生命了,正是有了細胞的分裂、分化自然界中生命才表現的特色的形態美、結構美。”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也讓學生從細胞水平感受到生命的偉大與奇妙,激發對生命的敬意。
(3)學習細胞衰老和凋亡時,感受生命的短暫與絢麗。生命來到世界上是一個極偶然的機會,每個生命總是包含出生、成長、死亡的過程。無論哪種生物,無論它的壽命多長,和漫長的生命史相比,這一生命過程是短暫和寶貴的。在學習細胞衰老和凋亡時,指出“細胞的衰老和死亡是常見現象,也是細胞的重要生命活動。”在某個細胞衰老和死亡之前,他已經完成了他的責任,他要么分裂了n次,要么完成了分化,一句話,他已經完成他的歷史使命,這是“壽終正寢”?!凹毎乃ダ虾退劳觥迸c“細胞壞死”有本質區別,前者是正常情況,后者是“極端的”或“病理的”非正常死亡。通過這些讓學生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們要在這有限的生命里去完成他應有的“任務”,而且要讓這些“任務”完成的“絢麗”,同時也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
三、利用生物教學,實施生命教育,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首先,生物學課堂教學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在生物學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空間,我們應做有心人,認真研究教材,尋找生命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做到適時、恰當地滲透。其次,在實驗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實施。在實驗的過程中,教育學生要節約實驗材料,善待生物。慎重處理實驗后的各種動、植物,從而影響他們對生命的態度,通過實際行動來體現對生命的愛護和尊重。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生命教育。聯系生物學知識積極開展課外活動,這是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途徑。例如,通過培育平菇等生物體驗生命的歷程;組織參觀產房、嬰兒室,體驗生命誕生的喜悅,理解生命的尊嚴。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在實踐中體會生命,掌握生命知識,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
因此,在充滿對生命尊重的生物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教學主陣地,挖掘生物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內容,讓學生懂得生命的本質,幫助學生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的生命。
【參考文獻】
[1]《生物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生命教育及層次分析》 中國教育學刊,2002,
[3]《中學生物教學》2006,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燕子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