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教學首先要對教學活動進行巧妙的預設,但沒有生成的預設往往是低效的,有了預設之生成課堂才能有活力。所以要用心收集、捕捉和篩選學習活動中反饋上來的有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建構的生動情境和鮮活的課程資源即“動態生成”。
【關鍵詞】課堂預設;課堂生成;有效教學
一、教學設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的一首詠雪送別詩,雪景中襯托送別,送別中又詠雪景,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在送別詩中很具有代表性。學生對詩歌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意境在理解上更是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采用怎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領略詩歌的獨特魅力,這是我預設時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教學片斷
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都說‘好詩如畫’,讀過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你能不能選取你最喜歡的兩句詩來描繪一幅畫呢?”
“我喜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币慌饋砘卮?,“我會描繪一個大雪紛飛,天氣很冷的畫面?!?/p>
“那你怎么畫這樣一個冷的畫面呢?”
“我用白色的顏料——還有黑色。”
黑色?被這突然的回答,我一愣,“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學生沒看出來這是白中一點紅嗎?在備課時,我認為這是很明顯可以看出來的??!忽然,我又意識到自己的疏忽。
有學生來勁了:“對,雪是白的,天是黑的。”
“你是根據什么來為你的畫著色的?”我笑著問。
“詩中提到‘暮雪’,是晚上了,天色變黑了。”
我微微點頭:“做到了結合詩歌內容,不錯!”
可好幾位學生馬上有意見了:“不,不是黑色的,一片漆黑,就看不到馬留下的腳印了。應該是天有點黑了?!?/p>
“我覺得用灰色更好?!庇谑牵袑W生直接表明自己的見解。
“那么好在哪里呢?用灰色還有別的理由嗎?”我點撥。
“作者與朋友分別,他的心情不好?!?/p>
“不好?”學生平時就喜歡用“好”或“不好”來表示一種感覺或一種現狀。貧乏的語言,口語的習慣又表現出來了。
“原來色彩可以表示一個人的心情,想得不錯!”我還是先表揚,接著再鼓勵“就用‘不好’來形容詩人當時的心情嗎?還有別的詞語來形容作者的心情嗎?”
“黯然。”
“傷感?!?/p>
“戀戀不舍?!?/p>
……
之后,我引導學生認識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是很豐富的,不能僅用“好”或“不好”來形容,特別是詩歌,詩人的情感是很豐富的。于是,我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懷?!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邊關將士英雄氣概和兒女情長交織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應讀得慷慨而婉轉。
“詩人的這樣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表達出來的?”再讓學生明白借景來抒情。
“結合詩人的情感,對于起先的詩句‘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還有誰可以再作一下生動的描述?”我想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有感情的描述。
“蒼茫大地一片雪白,天色已暗,紅旗隨風飄起……”我叫的這一學生是成績很一般的一位女生。
“紅旗都凍住了怎么飄得起來?。俊?/p>
“紅旗已經被雪覆蓋了,紅色是看不見的?!?/p>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又是一個出乎意外的問題。
“不對,紅旗不可能就那樣被雪覆蓋住的,隱約還是可以看到那紅色的。而且詩人通過紅白兩種鮮明的顏色象征將士不畏艱險的氣概。前面‘散入珠簾濕羅幕……愁云慘淡萬里凝’就寫出了將士們苦寒的生活?!?/p>
“真棒!我們同學能聯系前面的詩句同時抓住鮮明的顏色來體會作品中的感情,不錯?!?/p>
最后,我就布置作業了:回去動手畫一副送別圖。
三、教后反思
這堂課通過把“品一品”和“想一想”兩個教學環節合二為一,學生在課上都表現得積極主動。在他們眼里,原來那抽象的意蘊深刻的詩歌并不難懂了,詩歌并不是拒人于詩外,我們還是可以進入詩境感受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出乎意料的收獲,加深了我對有效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性問題的認識:
首先:能與學生進行真誠平等的民主對話,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礎。這堂課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交流過程中遇到出乎意料的回答沒有打斷學生的思路,而是注意靜心地傾聽,再引導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要敢于跳出備課的預設思路,及時捕捉動態生成,才能真正形成有效教學。在“情境導入、讀一讀”這幾個環節中,主觀上我守著傳統教學規則,預先設置了教學全過程,甚至每個細節??陀^上也符合學生閱讀規律,使學生處于一個有序、有效、科學的學習環境。但到了“想一想”和“品一品”兩個環節時,學生在描繪想象到的畫面時就在品味語言,體會情感,使自己想象的畫面更有意境,已經能領略詩歌的獨特魅力了。預設時我并沒有意識到學生會通過具體的色彩感受到意境,好在我沒有簡單的剝奪學生的機會(當然最初我也不十分情愿),而是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介入學生的發問和回答,拓展學生的問題內涵,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讓學生的詩歌鑒賞在自主探究中落到實處。
課結束了,然而我的思索是長久的。如果說精心預設是教師有意栽花,那么動態生成便是無心插柳,只要引導的好,就會真正的實施了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京)2006.2.47~48
[2]《教育科學研究》(京)2008.1.43~47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天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