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由很多個部分組成,其中“創新”就是作文教學里最短的那塊木板。本文就為什么說“創新”就是那塊最短的木板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且提出了解決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辦法,即:首先,我們老師首先就必須將那些“條條框框”拿走,鼓勵學生放膽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其次,單單只是給予學生寫的自由還不夠,還要鼓勵他們;第三,實現“創新”的幾種技巧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創新
有個著名的“木桶理論”,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一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塊。也就是說,只有所有的木板都足夠高,木桶才能盛滿水,反之,只要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細品此言,果然言簡意賅!
那么,如果把我們語文教學也比做木桶,最短的木板究竟是哪一塊呢?
我以為,是忽略了創新,尤其是作文教學!
這就是,事實表明,當人們評價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最受到鼓勵與認可的常常不是關于“創新”的能力,而是“照葫蘆畫瓢”的“復制”能力,正如孩子畫畫時,老師和家長最先關注的不是此畫有沒有“創意”,而是此畫“畫得像不像”,如畫老虎就必須像老虎,畫水牛就必須像水牛。是的,這樣的評價的確“無可挑剔”甚至“氣壯如牛”,而我們的悲哀也正在于此,不信這就問上一句:在這樣一個所謂“畫畫”的過程中,孩子積極參與的是什么?答曰:只有“眼睛”和“手”而偏偏沒有了“心”,即,只要眼睛看清楚了,只要手畫準確了,能八九不離十了,就算高手,就能得高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畫畫者最重要的思維器官——大腦,參與了嗎?答曰:基本上沒有參與。說得更徹底一些,如此畫畫,不過是充當了一次“照像機”而已!而照像機的本領主要是“克隆”,肯定不是“創造”!主要是“原樣照搬”,肯定不是“別開生面”。
這個關于畫的比喻的確極像我們作文教學,即大量事實表明,在小學到高中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教給學生的基本方法其實就是“克隆”,請看看那些至少寫過上千次的作文題,什么《記一次春游》、《我們班里二三事》、《……印象》,其基本要求是什么?不也是“寫得像”且“越像越好”嗎?那么,在這么一個看似合理看似嚴肅的寫作過程中,究竟包含著幾分創造的色彩呢?
還有一個事實更值得我們思考,這就是,想象力豐富的學生,真正熱愛寫作的學生,對此類作文題其實是抱著一種極不情愿卻又無奈的反抗心理的。為什么?就是因為此類作文與創新的精神相距太遠太遠了。
當然,我這么說,決不意味著否認“寫實”這種基本寫法的重要性——正如不反對學畫畫必須從寫生從畫蛋開始,更不是主張從此取消此類重在寫實的作文訓練,而是說,如果僅僅滿足于以此為正宗,我們的作文教學也就死定了!
為什么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是因為現實生活的原型與資料引發了作者的靈感,而真正成功的作品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精煉的語言描述,或渲染,或夸張,經過這些,抽離于現實的作品算是真正完成了。哪怕是紀實片也是挑選重要的,能表達中心思想的,富有渲染力的情節加以重點刻畫。這才是藝術!
那么,語文教學這只木桶為什么存不住水?最短的木板究竟在哪里?
不妨再說一次,是忽略了創新!
學生的作文往小了說就是一份作業,往大了說卻是一份作品,一個藝術作品的雛形。當然,在進行藝術創作之前,首先要打好基礎,沒有誰能一口吃出一個胖子。倘若連“寫實”都做不到又何談“創作”呢?關于寫實的部分,學生們在小學時期已經訓練太多太多,到了初中,沒有必要再止步不前,初中生們可以適當發揮自己的創意了,創新作文正是為此誕生。達·芬奇也不可能畫一輩子的雞蛋不是?
既然如此,進行作文訓練時,就理應首先確保讓學生的“心”參與進來,別總是強調甚至只許學生用“眼”用“手”。“創新”也不是讓學生天馬行空自己想一番就能做到的。“創新”這塊最短的木板同樣需要訓練。
要做創新,我們老師首先就必須將那些“條條框框”拿走,鼓勵學生放膽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首先考慮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其次才是所謂的寫作方法。一塊璞玉也許乍看不怎么樣,但精心雕琢終會成大器,但一塊塑形精美的玻璃永遠是一塊玻璃,不可能變成價值連城的寶物。所以,我們訓練學生寫作,首先要確保他們的文章有一個精致的靈魂。那些文章的修飾、行文等等可以等到學生初稿完成之后再進行,不要矯枉過正。唯有此,我們尤為可貴的“創新”還有“真情實感”才能得以保留下來。
其次,單單只是給予學生寫的自由還不夠,還要鼓勵他們。用一個比較難聽的比喻,那就是在應試教育多年的壓迫之下,許多學生已經變成那只從小被繩子拴在木樁上的大象,習慣了約束,即便真的可以隨意掙脫,也做不到了。那么,我們要鼓勵學生,只要是會好好說話的人就能寫好作文!就能有自己的創新!形容音樂好聽,除了“悅耳動聽”,“繞梁三日不絕于耳”,還有什么別的沒有?多動腦筋,多想想,不要千篇一律用一樣的表達。
第三,“創新”還要講究方法。一味地對學生們說,允許你們創新,你們一定可以創新,學生們就能創新了嗎?如何去創新還要給他們一定的思路。比如說,有一個作文題“父親節到了,你最想對爸爸說什么話呢?”大多數學生都會寫如何感激爸爸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教育之情。人人都寫的東西,你再去寫就是人云亦云了。這時候就可以另辟蹊徑,明里是埋怨爸爸總是在外忙碌不能好好陪伴家人,實際上是側面描述了爸爸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如此,語文課尤其是語文課中的寫作訓練,將肯定大有可為!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