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深刻性也叫抽象邏輯性。反映思維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以及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在物理學習中表現(xiàn)善于深入地、邏輯清晰地思考物理問題;善于把握物理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而不被表象所迷惑;善于開展系統(tǒng)的、全面的物理思維活動;善于從整體上用聯(lián)系的觀點認識物理事物,掌握物理知識,嚴密地推理論證。
在物理解題中,思維深刻性差的具體表現(xiàn)有四個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記憶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事物的本質,物理規(guī)律揭示物理過程中各物理量之間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lián)系。要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要掌握物理規(guī)律的實質和運用,必須通過思維,思維越深刻,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也就越深刻,運用越自如。
二、未能準確地運用公式,不注意物理公式的成立條件
物理公式是反映相關物理量之間關系的數(shù)學表達式。由于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一般是復雜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為了便于探索,往往忽略次要因素,把某些變量視為常量,引入理想模型、理想過程等。這樣就為所尋找的物理定律、經(jīng)驗公式和理論公式帶來了約束,這個約束條件即為物理公式的成立條件。物理學中的大部分公式都是有條件的,如牛頓運動定律只適用于宏觀物體(可視為質點)在慣性系中的低速運動問題;庫侖定律只適用于真空中的點電荷;對于洛侖茲力即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所受作用力,不能把公式中的理解為電荷相對于磁場的速度,而只能理解為電荷相對于觀察者的速度等等。這一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給予明確的說明。
三、不能挖掘物理問題中的隱含條件,只能憑借以往熟悉的題目、題型或公式簡單化地處理物理問題
如何迅速識破高考命題中的隱含條件,選擇物理過程遵循的物理規(guī)律,簡潔高效地完成解題,集中體現(xiàn)了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平常解題中養(yǎng)成通過審題仔細分析推敲關鍵詞語,從物理模型、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物理變化和臨界狀態(tài)中去尋找挖掘隱含條件的良好習慣。就命題中條件的隱含形式通常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方式:
(1)隱含在題設的物理現(xiàn)象中。題設的條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題所需的已知條件。深刻領會物理現(xiàn)象的含義、產(chǎn)生原因和條件是獲取已知條件的關鍵。
(2)隱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條件中。在試題中常將理想化條件隱含在有關詞語或題意中,需要運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和挖掘。如質點和點電荷,都不計其形狀和大??;輕質彈簧即不計其重;光滑表面即不計其摩擦;理想變壓器即不計功率損耗等。
(3)隱含在臨界狀態(tài)中。當物體由一種運動(或現(xiàn)象、性質)轉變成另一種運動(或現(xiàn)象、性質)時,包含著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隱含著物體的臨界狀態(tài)及其臨界條件,需通過分析、推理來挖掘。
(4)隱含在題設附圖中。許多物理試題的部分條件常隱含于題設圖形中及圖形的幾何性質中,需考生通過觀察、分析予以挖掘和發(fā)現(xiàn)。如圖線的交點、極值等往往表示物理過程的特殊狀態(tài)(臨界狀態(tài)或特殊狀態(tài))。
(5)隱含于常識中。許多物理試題某些條件由于是人們的常識而沒有在題中給出,造成所求量與條件之間一種比較隱蔽的關系,需考生據(jù)題意多角度分析,展開聯(lián)想,深刻挖掘。在一些估算型的題目,常常要根據(jù)一些常識,提取或假設適當?shù)臈l件和數(shù)據(jù),以彌補題中已知條件中的不足進而達到解題目的。
四、推理不嚴密、不周全,過程分析不全
[例](2009年廣東高考第19題,難度系數(shù)0.42)如圖所示,水平地面上靜止放置著物塊B和C,相距l(xiāng)=1.0m。物塊A以速度V0=10m/s沿水平方向與B正碰。碰撞后A和B牢固地粘在一起向右運動,并再與C發(fā)生正碰,碰后瞬間C的速度V=2.0m/s。已知A和B的質量均為m,C的質量為A質量的K倍,物塊與地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0.45。(設碰撞時間很短,g取10m/s2)
(1)計算與C碰撞前瞬間AB的速度;
(2)根據(jù)AB與C的碰撞過程分析K的取值范圍,并討論與C碰撞后AB的可能運動方向。
評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力學基本規(guī)律的認識,考查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動能定理的理解和綜合應用,考查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本題一個典型的錯誤是對K的討論,某些考生在計算出AB與C碰后,AB的共同速度V3=(4-K)m/s,由于對物理過程分析不夠清淅,物理思維不夠嚴謹,從而直接把K=4當成臨界點,簡單地就把“K>4”、“K<4”當成取值范圍;或片面認為AB與C碰撞后,只有AB靜止和AB與C有共同速度兩種情況,得到2≤K≤4,等等。
解題過程略。
教學建議:科學推理是物理學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也是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三種類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的審題習慣,要學生逐字逐句地讀題,不要貪圖省時快速閱讀題目,不要跳躍式閱讀,使題目中的關鍵詞句暴露出來;建議一邊讀題一邊畫圖,并把讀出來的信息標在圖上相應的位置,一方面可以減輕大腦的負擔;另一方面,更可以幫助建立具體的物理情景、物理形象和物理過程,可以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在物理過程分析中,要注意受力分析與運動分析,通過力與速度的突然變化,區(qū)分出各種臨界狀態(tài),從而避免墮入題設的陷阱中。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云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