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成長實際上是思維的成長,所以我們的地理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而分析是一切思維活動的基礎,它集中反映著學生的思考水平。因此,高中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基于這一點,我們高中地理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并加強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這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職責。因此本文就從圖感、逆向思維、探究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關鍵詞】分析;思維;圖感;逆向思維;探究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可見教會學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思考是思維的體現,在各種能力中居核心地位,而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我們就應該關注學生的分析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去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闡明地理規律是發展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從近幾年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發現新教材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分析能力了,這一點在高考試題中也有很多的體現,通過給定的信息推斷出隱性的信息,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分析能力,才能比較順利地解題,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的培養,切實把握知識的遷移,逐步激活學生的思維。
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分析能力很弱,比如有這樣一題:宇航員登月后,絕對看不到月球上有(A)晝夜變化(B)山脈、高原(C)流星現象(D)火山活動。本題正確答案選C,但學生的得分率很低,原因就在于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太差,不能把在地球上看到的流星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大氣的知識進行遷移。說到底,是學生的分析能力差。因此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著重來闡述如何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
一、利用地圖,在圖感中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
地圖在我們地理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圖形,比如說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等。它表示一個區域內不同地理事物的載體。但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高中學生的識圖能力是比較低下的。這其實與學生的分析能力有關。很多初中的學生連中國地圖、世界地圖都不會看,他們在平面和立體之間總有一種思維的障礙,正是這障礙,讓學生對于平面地圖的識圖分析感到困難。因此,這種現狀告訴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必須從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入手,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入手, 讓學生弄懂了這些,才能使圖中抽象的距離在腦海中產生實際概念,才能保證所讀的地理事物名稱的正確,也能幫助學生在地圖上迅速找到目標。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識圖分析的能力。然后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講“北印度洋季風環流的成因”,先讓學生觀察海洋的流向及南亞地區冬、夏季風的風向,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兩要素之間的關系,這樣季風環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二、利用逆向,在挖掘中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思維過程都有一個與之相反的思維過程,在這個互逆過程中存在著正逆向思維的聯結。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正向思維去獲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內容,執果索因,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之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很好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海底擴張學說”這一原理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出發,利用學生讀圖所得的結論提出質疑: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讓學生自己表述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師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通過對原因的探索,啟發學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知道了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利用逆向思維去分析得出該學說的思路。
三、利用探究,在動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當然,要真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單靠簡單的識圖是不夠的,我們為了鞏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心理學家認為:聽可以記住10%的信息,看可以記住30%的信息,但動手可以記住90%的信息。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動手中鍛煉了自己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這是新課程改革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實踐證明,開展多種探究學習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主動去探究地理問題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學生在問題的處理中鍛煉了自己的思維。為此,我們在地理教學中要專門為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比如可以進行地理游戲活動:在地圖上旅游、政區拼圖等。還可以通過一些地理實踐活動,比如制作等高線。當然我們還可以組織一些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激揚思維,促進學生分析能力的提升。
總之,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中,要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就應該在地圖中學會識圖,在逆向思維中學會分辨,在探究中學會深入思考。因此,作為學生分析能力提高的引導者,我們更應該讓學生真正學會分析,真正掌握學習地理的主動權,使學生樂學、愛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周英姿 朱海陽;淺談地理教學中的質疑與導思[A];
——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許華;地理教學時代感[A];——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凌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