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還有人地關系,其中地理環境又是諸多環境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影響地理環境的諸多要素,又都有著各自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組成因子,與其他要素存在著相互滲透、作用和制約的關系。從學科特色上看,地理同時具有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屬性,對學生文字分析整合能力的要求較高,同時也有較強的數字處理能力要求。所以,在學習地理時有不少學生感到困惑,到了復習時,更像無頭的蒼蠅。筆者從多年的高三教學實踐中發現,高中地理的復習可以順著其學科特點而為,從宏觀——中觀——微觀,由大到小借助圖形為載體,提高復習的效率。
一、從讀圖、用圖到無圖思維,宏觀觀察世界
地圖讓地理與其他學科有了明顯的區別,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是運載知識和信息的載體,更是地理思想的呈現形式,自從地理也成為了高考科目后,對學生進行地圖相關的考查一直是重點和熱點。筆者認為,以地圖為載體進行高中地理復習,既凸顯了學科特點,更能提升復習的效率。
用地圖為載體的復習方式,就是結合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應到學生進行適當地整理和概括,在頭腦中刻下一幅“地圖”,將各種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信息通過“地圖”有效地儲存和記憶在大腦里。在遇到實際的問題時,能夠調出來,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及形象思維能力,完成從讀圖、用圖到無圖思維的訓練。
構建這種“地圖”的復習方法可以歸納為兩種:
(1)要求學生理清幾條主要經緯線穿越的地形區、行政區、氣候區、農業區、土壤帶和自然帶。例如,赤道穿過非洲中部、東南亞和南美洲的北部;主要的氣候類型分為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等;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剛果盆地、馬來群島、東非高原和亞馬孫平原等等;主要的自然帶為熱帶草原帶和熱帶雨林帶等等。
(2)分析和記憶幾個有限的“點眼”,如圖1所示,對控制經緯網的格局進行記憶,以記憶幾個“點眼”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為出發點,由點及面對一個個小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征進行復習和梳理,逐漸向外發散連成片,達到對整個世界地理格局的記憶和掌握。通過這樣的方法實施復習,當一個具體的地區作為考點出現時,在頭腦中,關于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二、繪制思維導圖,中觀建構知識體系
從學科特色上看,地理同時具有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屬性,對學生文字分析整合能力的要求較高,同時也有較強的數字處理能力要求。知識記憶要求能力強,點多,知識點間卻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高三復習時不應該要求死記硬背知識點,而應該幫助學生梳理各個知識間之間存在著這樣的聯系,從聯系中激發思維點,“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從無到有在宏觀上對整個知識進行把握,便于學生內化為自己的經驗。
例如,筆者結合,日本的海嘯,和學生一起建構了如圖2所示的“思維導圖”對東南亞海嘯進行了復習:
在和學生一起制作“思維導圖”的時候,首先對復習的中心就有了把握,然后由中心出發向各個方向發散,出現分支,分支再出現分支,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而且這種復習方式,學生遇到一個新的問題,就立刻想到要調用那一部分的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知識呈現出整體性,有助于增添學生思維的跳躍感和生命力。
三、構建概念圖,微觀處理概念間的聯系
有時,某一知識點涉及到比較多的概念,此時,可以利用“概念圖”將相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概念的各命題連接,連線上表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幫助學生理清楚概念間復雜的聯系。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復習“地殼的組成及物質循環”時,由于該節內容涉及到的概念特別多,同時概念之間有密切聯系著,于是,筆者和學生一起繪制了如圖3所示的概念圖把化學元素、礦物、巖石、礦產、地殼等概念進行分析、梳理,和學生一起理順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