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體與心理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他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心理狀態好有助于身體健康,身體素質的增進有利于心理狀態的調節。健全的人格需要強健的身體作為基礎,所以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體育充分重視身心的相互作用,通過身心調節,使學生達到自然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教學過程
初中學生正處在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與心理的發育發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等,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有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現結合我多年從事體育教學的經驗,就加強初中生體育心理健康教育談點個人淺見。
一、體育教學活動對心理素質培養的作用
(一)促進溝通、交流提升學生自信心
體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迎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征,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充分自由釋放自己,讓壓力靠邊。教師可以通過階段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慢慢從簡單動作著手,再到復雜動作,再適當開展競爭對抗比賽,在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找到自信。
(二)能夠預防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
體育教學活動打破了學生整天上文化課程的程序,能夠讓學生遠離枯燥無味的文化課程學習,思路得到更新,思維得到轉變,學生也可以從體育活動中得到快樂,這樣也有利于學生高效率學習文化課程。大量研究表明,體育活動能夠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調節與治療。
(三)促進學生智力發育
適度的體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室外獲得新鮮的、充足的氧氣,這也是大腦發育所需要的有利因素。體育活動增強了體魄,良好的體魄是大腦靈活運轉的物質基礎,促進智力發育。
(四)提升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很多項目是需要團隊意識,比如籃球、足球、排球項目等,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獨立性思維、以自我為中心現象嚴重,那么通過這類的體育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及學會到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勵觀念。
(五)有利于健全學生心理品質
參與體育教學及活動可以讓人與人之間交流更加親近,有利消除隔閡,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擺脫消極情緒、減輕心理障礙,促進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從而打斷不良人際關系與自閉人格的惡性循環。
二、體育教學中培養心育的方法
(一)改變自卑心理,展示自我優點
1.將生理缺陷變為亮點,卸下自卑心理包袱。有的學生因身體肥胖、動作緩慢、身體矮小、能力低下等生理缺陷,體育學習中常常遭到同學的嘲笑和語言的侮辱,使之情緒低落,精神、心靈受到創傷。體育課總是躲在一旁,體育活動以各種理由推托,久而久之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教師在教學中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解學生,發現他們的優點,發掘他們的潛力,展示他們的能力,激發他們的興趣,樹立他們的信心。肥胖的同學在投擲練習中力與身體之美,讓同學們驚訝萬分,籃球場上強力中鋒形象,讓同學們目瞪口呆;體操課上瘦小的同學一個鯉魚打挺,讓同學們刮目相看,技巧練習中靈巧的身體素質,讓同學們自嘆不如……因此,體育教學中要發現每個同學的能力和優點,適時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得到同學的認可和心理的慰藉,建立起對體育的信心,走出自我封閉的自卑心理世界。
2.降低標準難度,張揚個性,拋棄自卑。體育教學中不論是平時的練習還是體育成績測試,教師通常是對一個技術動作或一項運動成績按一個標準進行評判或評分。由于部分學生受先天的自身身體素質等條件限制和后天的心理緊張、動作不協調、反應遲鈍等因素影響,技能動作的掌握和體育成績測試的結果總是比別人差,落在后面,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再努力,每次還是比別人差,全班墊底,從而造成在以后的體育學習中松松垮垮,沒有了進取拼搏,抱著破罐子破摔、混課的態度。
(二)協調人際關系,消除身心疲勞
只有缺乏成就欲求和對人際關系不適應,每周鍛煉1至2次的中學生,其學習成就欲求更高,每周鍛煉4次以上的中學生人際關系適應能力更強,問題行為更不容易出現。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常常抑郁寡歡,孤僻缺乏生活的樂趣,而體育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人們在運動中能夠較好地克服孤僻,忘卻煩惱和痛苦,協調人際關系,擴大社會交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研究人員發現,外向性格比內向性格的社會需要更強烈,這種需要可通過集體性的體育活動得到滿足。由此可見,體育活動在增進人們的相互交往,克服孤僻感,培養心理反應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養學生打造積極的心理習慣
第一,引導學生關注內心積極的因素。心理健康的本質并不是減少或消除心理問題與疾病,還包括增加內心積極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從關注積極情緒入手,打造積極的心理習慣。第二,幫助學生從消極情緒中找積極的一面。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應該引導其向積極一面思考,勇于面對生活,這樣才會使學生有更大的動力投入后面的學習。因此,養成積極的心理習慣有助于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三,教師應該保持樂觀的態度。只有自身保持樂觀的心態,教師才能傳授給初中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初中生更愿意與這樣的老師交流,表露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張樓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