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面臨很多選擇,對于這些選擇我們不一定總是有明確的態度和意見。比如,早上上班前,你的家人問你晚飯想吃什么,我猜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隨便”。這兩個字背后的意思是,你安排什么,我就吃什么。因為對于諸如此類的選擇,人們并不會給予過多關注。由于我們不想花時間去考慮這些問題,或者自己也沒有明確的偏好,這就使得我們最終的選擇結果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反映在商業活動中,這就給營銷者的介入帶來機會。
細節決定影響
在美國,有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電影院里免費贈送爆米花。這種爆米花并不是新鮮出爐的,而是五天前做好的,所以口感也不會太好。研究人員在免費派送前設計了兩種包裝,一半的觀眾拿到的是小桶裝的爆米花,另外一半拿到的是大桶裝,當然事先都沒有告訴觀眾爆米花并不新鮮。電影結束的時候,研究人員觀察觀眾對爆米花的食用情況。他們發現,盡管人們并不喜歡這種爆米花,但是平均來看,拿大桶的觀眾所食用的爆米花總量要比拿小桶的觀眾多53%。
研究人員用“無意識選擇(Mindless choice)”來解釋這一現象。簡單地說,就是盡管觀眾并不喜歡這種爆米花,但是在影院里,爆米花并不是觀眾注意的焦點,在消費的過程中,觀眾并沒有去積極有意識地去評價產品,給他們提供了大桶他們就多吃一點,提供了小桶他們就少吃一點。這也反映在消費者的購買過程中,最初的一些營銷安排(如包裝)對于他們的選擇影響很大。
變化引發思考
筆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家大型超市,長期以來在每個蔬菜和水果攤位上都提供一大卷免費的塑料袋,這也是大多數超市的做法。但是從2009年起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最初是超市不再在每個攤位上放置塑料袋,而是放置幾卷在負責給蔬菜水果稱重的柜臺上,統一提供;再往后,袋子的尺寸也減小了。
去年的一天晚上,筆者去買蘋果,發現超市里只有小袋子。想找以往的那種大袋子,得到的回答是:“很多顧客到這里發現這種袋子可以作為家里的垃圾袋用,所以,現在超市改提供小袋子了。”因為袋子比較小,所以最終筆者只買了4個蘋果。稱重的時候,出于職業習慣,跟那名工作人員說:“我本來可以買多一些,現在袋子這么小,所以就只能少買幾個?!彼o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回答:“如果你真想買,可以多用幾個袋子?!?/p>
邏輯上,這句話并沒有錯,可是,有多少時候我們處于“真想買”的狀態?
2008年,一項麥肯錫在中國市場的調查顯示,只有22%的顧客在進入超市前有明確的品牌購買計劃。拿買蘋果的例子來說,在進入超市之前,到底買4個、6個還是8個,連筆者自己都不知道。當這個標準是模糊的時候,就會受到一些很微妙的因素的影響,比如袋子的大小。袋子大的時候,不介意多裝兩個,特別是看到剩下的空間比較大。誠然,超市把大袋子換成小袋子,減少了顧客拿袋子的現象。但是,節省下來的成本,和由此造成的銷售損失,哪個更大呢?
往往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卻能實實在在地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而正是由于消費者在很多產品的購買決策上,都存在我們先前提到的“無意識選擇”,商家更加需要關注消費者的選擇過程,以及那些影響他們購買的細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