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介入足球除了提升自身形象,也寄望能利用足球這個平臺更大限度地去完善、整合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和資源。
仿佛一夜之間,人們熱鬧談論的中國足球,其實不是中國足球,而是中國房地產!
7月3日,萬達地產公司在含恨退出足壇11年后,帶著三年投入五億元的天價贊助合同強勢回歸;就在此前一天,恒大足球俱樂部宣布以1000萬美元引進阿根廷外援孔卡,兩年內第三次刷新中國足壇引援的價格紀錄;再往前一天,富力集團在廣州接手深圳鳳凰俱樂部,正式成立廣州富力足球俱樂部。
仔細考察一下目前中超16支球隊的投資背景,就會發現,中超聯賽其實就是“房地產的聯賽”,在16家中超俱樂部中,只有3家俱樂部沒有房地產背景或投資。其余的13家俱樂部中,廣州恒大、杭州綠城、青島中能、天津泰達、河南建業、江蘇舜天和陜西滬灞這7家俱樂部的老板,都是純正的房地產開發商。山東魯能、北京國安、遼寧宏運、長春亞泰、南昌衡源和太連實德6支球隊的投資方也均涉足房地產開發。
為何房地產商們樂此不疲?
一位熟悉中國足球產業的業內人士透露,房地產商們絕不單純是為了足球而足球,足球只是他們的營銷媒介。換句話說,足球帶給這些房地產商們的首先就是企業品牌的全面提升。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足球環境的改善。2009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按照統一部署,對中國足球圈存在的黑暗現象開展“反賭掃黑”行動。經過近兩年的整治、清理和凈化,中國的足球環境日趨轉好,球迷對足球的熱情也逐步回暖。
但這并非全部。在當今中國,足球還有易被公眾忽略的“公關”功能。換句話說,就是“在足球上投錢,從房地產上賺回來”。
一位前足球投資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房地產商能通過“將足球打造為城市名片”這種途徑,獲得當地政府特批的一些優惠政策。在足球圈浸淫了13年的綠城集團老板宋衛平,對足球的巨額投資一度相當于集團當年總盈利的2/3。其對足球的“狂熱”為房地產事業帶來巨大的回報:浙江省政府把建設中的黃龍體育場作為綠城足球俱樂部主場,同時還把體育場旁邊的50多畝地劃給綠城房地產公司作為“褒獎”。
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黨和國家領導人最近幾年對足球改革的重視程度已越來越明顯,對政策動向敏感的房地產商們自然也會迅速作出變。而在房地產調控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他們介入足球除了提升自身形象,也寄望能利用足球這個平臺更大限度地去完善、整合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