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高校本科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分析此課的核心內容和教學目的,作者指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分級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測評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的建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計算機文化基礎》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在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計算機已經成為各個行業不可或缺的工具,計算機文化知識則成為現代大學生的必備知識。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教學的主要目標不僅是傳授計算機基礎知識,而且使學生具有操作和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具有計算機文化意識,進而培養智力、能力,轉變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為社會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如下。
1.學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全國各地的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不同,各地高中開設計算機課的條件也不同,加上家庭經濟狀況和觀念不同,大學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差距很大。發達地區和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相對好;欠發達地區和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的學生連最基本的常識也不懂。在同一個教室上課,就出現了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卻“消化不了”的局面。內容太簡單,學生學不到新的知識和技能,覺得沒意思;內容太難,學生跟不上,就會失去自信心,產生焦慮。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學生不專心聽課,甚至產生厭倦情緒,從而給課堂管理帶來困難,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2.教學內容陳舊。
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計算機文化基礎課也從最初的DOS,經過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發展到現在的Windows XP,互聯網、網頁制作及信息安全系統更是突飛猛進。如果教師不適時更新知識,只是按照課本授課,教學內容就會陳舊,不僅學生不愿意聽,就連教師自己也會覺得無趣,有時甚至出現學生掌握的知識比教師講的知識還新的尷尬情況。
3.教學方法落后。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設課的原則是“以應用為中心”,從而使學生學到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這也是21世紀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僅靠傳統的講授方式只能傳授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無法達到教會學生獲取以上信息能力的目的,如使用Excel、制作PPT、設計網頁、網上營銷等。靠將講授和上機簡單結合,也達不到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的效果,更無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創造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4.測評手段單一。
目前很多學校對測評仍然采用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成績的方式,如平時成績20分,期末考試80分;平時成績30分,期末考試70分,等等。這種測評看似合理,卻掩蓋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課的特征。有些得高分的學生不會使用Excel,不會制作簡單的網頁,動手能力很差,違背了教學的初衷。
二、改革教學方法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建議采用如下改革方法。
1.實行分級教學。
針對學生入學時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的層次不同和對計算機的興趣不同的情況,可采取分級教學的方式授課:將學生分成A、B班。分級教學既能照顧基礎較差的學生,又能為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使基礎班的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高級班的學生從高起點開始,盡快轉入高級知識的學習,從而使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的學生都能學到各自需要的知識。分級教學的優點是在保證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前提下,充分體現個性化,滿足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
2.增加新的教學內容。
計算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無論是操作系統還是應用軟件,都和產品一樣,有一個生命周期,而且很快進入衰退期。為此,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比如操作系統,現在就必須學習Windows XP,不能僅僅學習Windows 2000。對于畫畫和娛樂,應該用Windows XP操作系統,因為它增強了計算機的多媒體功能,如提供了CD唱機、Windows Media Player、錄音機等應用程序,還提供了“紅心大戰”等娛樂游戲。在信息安全方面,如防火墻、計算機病毒、電子商務和政務安全方面也都有新的內容。譬如在電子政務安全對策領域,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就提出了“一個基礎(法律制度),兩根支柱(技術、管理)”的綜合防范方針。
3.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
簡單的講授法已經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流行的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法和案例法又不符合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上課特征。專家通過論證表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教授《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有效方法。所謂任務驅動法,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設計一個任務,學生緊緊圍繞這個任務中心展開系統學習。其作用是:在強烈問題動機的驅動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任務驅動包括五個方面:創設情境、引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結果。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以小組為單位“用PPT展示大學生活”的任務,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在網上銷售一本書”的任務,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依托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營銷能力。實踐表明:任務驅動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4.采用作業、實驗和考試相結合的測評方式。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由于分數在學生評優、獎學金申請、就業、出國留學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即分數的確定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測評形式和內容必須符合“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總體人才培養目標”。《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針對這一特點,我們采用將上機、學生展示、學生答辯、作業及期末考試相結合的綜合測評方式,突出對能力的考查。對于期末考試,改筆試為上機,采用試題庫的方式,將本院和兄弟院校的考試納入試題庫,從而豐富考試內容。實踐表明,這一綜合測試方法,杜絕了考前臨時死記硬背的做法,增加了客觀性和公平性,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計算機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和數學、英語一起成為學生的必修課,承擔著對大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力、智力及思維方式培養的任務。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僅影響其大學期間的深入學習,而且影響其就業和今后的職業生涯,從長遠來看,甚至影響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級人才,就必須與時俱進,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級教學,適時增加新的知識,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綜合測評方法。
參考文獻:
[1]龔沛曾,楊志強,顧春華,徐安東.構建綜合教育環境,提高大學生計算機綜合能力[J].計算機教育,2009,(12):110-112.
[2]韓秋鳳,王偉杰,羅俊.以任務驅動法主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1,(10):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