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雙師型”教師短缺,政府主導,充分發揮52個國家建設高職師資培訓基地作用,才能快捷、穩妥地培養“雙師型”教師。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雙師型”教師 培養方法
一、“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歷史回顧。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十多年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事業在辦學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從上世紀90年代到至今,在中央相繼為高職教育的發展出臺多個文件中,提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結構”、“雙師素質”、“雙師團隊”等概念,一再強調了高職院校“雙師”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教育部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報告》顯示,我國37.7萬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雙師型”教師只占了29.9%,與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的“雙師型”教師數不低于學校專業課教師總數的80%的比例相差甚遠。不難看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面臨著許多困境。
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短缺現狀分析。
十多年來高職院校對師資隊伍的建設普遍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數量增加較快,師資水平、師資結構不斷提高,并著力培養“雙師型”教師,應該說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也很不平衡,國家示范性院校、經濟發達地區的骨干院校與民辦高職院校經濟落后地區的高職院校就凸顯出很大的差距。我們同時要看到,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轉型,現有的師資凸顯諸多的不適應,現有的“雙師型”教師也不能滿足這種快速發展的需求。
在現有的一些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所占比例較大,有的甚至占師資的70%—80%,由于傳統的“精英教育”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校門,他們少有或甚至沒有動手實踐過,有職業資格證的寥寥無幾,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更談不上,在教學工作中他們怎能體現基本素質、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這一主線呢?這批年輕人既有工作熱情,善于求學,又有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學歷,3—5年后必將成為高職教育的中堅力量。但目前亟待對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技能方面實施“補課”,還歷史的欠賬。
多數高職院校師資培訓經費嚴重不足,嚴重影響了高職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工作。尤為突出的是民辦高職院校,由于教師流動性強,辦學者承載著辦學條件建設的重荷,更無力把大量經費投向師資培養方面,忽略了教師知識的更新、專業技能的培訓,造成了老教師知識的陳舊,新教師與專業技能脫節的現狀。這將嚴重制約高職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三、倡導政府主導積極推動和開展“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意義重大。
打造一支適應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需求,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專業配套、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保障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必備工程,也是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最具意義的重要一環。
成型的培養基地,是“雙師型”教師培養最可行、可靠的途徑。這為政府主導“雙師型”培訓工程準備了充分的基礎條件。
中央財政支持,依托普通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建立的52所國家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涵蓋高職教育的所有專業,有優良的師資,先進的辦學理念,現代化的實踐設備條件,對培訓高職教師的職業技能,提高高職教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踐教學技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它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形成功能齊全、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的院校培養模式,探索“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特色之路,堅持“學術性、職業性、示范性”相結合,學術導師與技術導師相結合,專業與職業規劃相結合,教學指導和技能訓練相結合,充分發揮現有基地的功能和社會效應,使國家的寶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也提供了高職教育急需的人才,有利于深化教學改革,拓展發展空間。同時,基地在培養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同時能吸取豐富經驗,因為它面對的不是普通的高中生,而是有一定經驗的高職教師,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師資培養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高職教育的師資保障成為有源之水,為高職教育的特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師資保證。
四、政府主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有利于各方面政策的支持,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1.利用政策激勵機制,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定的依據仍然沿襲普通高校評定辦法,沒有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技能方面在職稱評定中所占權重不夠。故教師依舊熱衷于學歷層次的提升和論文的發表,而往往忽略對專業技能方面的提升,也就是說現有的高職教師職稱評定辦法不利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建設導向。而對于取得“雙師型”教師資格的激勵政策機制,從國家層面的政策來說缺乏明確條款,給予的力度太小,只有政府主導才能有力推進“雙師型”教師相關政策的配套和立法。
2.財政支持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發展快,勢必造成高職師資隊伍建設與高職教育發展需求不對稱性,政府主導加大對高職師資培養也就迫在眉睫。不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經費嚴重短缺,根本承擔不起現有培養經費,只得將這些培養經費由教師個人承擔,有心得到技能方面深造和提高的教師的積極性就會下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和文件的字面上,進入不了實質性的實施工作。國家建設的52個培訓基地僅能起示范作用,僅用于本專科生的培養。我認為,沒有政府主導的財力支持是無法全面、深層次解決高職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問題的。只有政府買單,財政支持,對教師不收費、低收費,才能給高職“第三世界”院校教師開啟培訓的綠燈,真正使教師得到分層次、分批量的培養,國家建設的52個培訓基地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如此,高職師資,尤其是“雙師型”師資在量和質上將發生較大變化,對全面提升高職教育質量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民辦院校教師會更強烈地感覺到政府在關注他們的成長。
3.政府主導更有利于師資培訓的統籌,增強培養工作的感召力。
國家建設的52個師資培訓基地,只有在政府的主導下才會形成一盤棋,才會各顯特色。這對培養基地院校也將起到促進作用,對被培養單位更會有的放矢。培養方式必須層次分明、長短期結合、靈活多樣,為被培養教師爭取更多的有利空間,在教學、培養兩不誤的前提下,教師獲得培養的機會和人數才會有所增加。
政府主導下的培訓更能完善培養的配套政策,頒發教育系統認同和流通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教師今后職稱的提升的依據之一,對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評估和“雙師型”教師的認定都會起到良性的作用。目前在社會上考一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花費很高,取證后又經不起社會的誘惑,企業的工資高于學校,不利于學校師資的穩定,這也是目前社會職業技能考證的弊端。能先在全國職業教育中由教育部頒發認可的職業技能等級,既穩定職教的師資,又有利于教師提高職業技能。
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雙師型”的培養途徑,尋求一種較快穩妥的“雙師型”培養方式,但遇到許多困難,開展起來困難重重。我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政府給力,什么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高職院校一定會打造出一支優質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馬樹超,郭楊.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鄭秀英.“雙師型”教師:職教教師專業化的發展目標[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