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教學工作成功的基石。教師要以誠摯的愛去對待學生,打動學生,感召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愛心教育 教學研究 感召學生
在學校教育中,語文教師既是學生思想靈魂的塑造者和健康發展的促進者,又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否得體,對學生能否形成良好的心理、學風,對學生能否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要以真誠的愛心對待學生,要以誠摯的愛心打動學生,感召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工作要以人為本,滲透人文思想,實施愛心教育。
愛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美德。愛是人間的春風,是生命的源泉,缺乏愛心的社會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巴特爾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愛是我們的信仰,人類唯一的信仰。”我班有個孩子受了風寒而輸液,多日不能到校上課。我去他家(所帶只有一包冰糖)看他,全家人十分高興。鄉里人那種憨厚,樸實的笑容使我難以忘記。不久,孩子返校上課,較以前相比,成績不斷上升,中考時,這個孩子沒有辜負老師和家人的期望,考上了重點高中。我的舉措雖微不足道,但對這個幼小的心靈來說,其作用不言而喻。他的家人也很感激,多次對我表示感謝,這就是關愛所帶來的力量。只有關愛,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我深感自豪。和大師們相比,我對學生的關愛還遠遠不夠,盡管這樣,能夠從此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何樂而不為呢?
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進了我區,素質教育要以人為先,以人為本。教師是兒童心靈世界的耕耘者,是耕耘兒童心靈世界的能手,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對學生的教育要以德為先。西漢時期的漢文帝、漢景帝“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我們也要如此,從對學生的關愛做起,一絲不茍,耐心教誨,說服教育,使學生端正心態,靜下心來學習。2004年秋季開學,我負責九年級語文教學,學生張某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愛說臟活,欺負同學,不按時完成作業,甚至有逃學逃課現象,在班級德育考核中多次被扣分。我便以挖掘“金子”的眼光尋找他的優點,了解到該生家庭關系復雜,父母相處不和,給孩子帶來煩惱和不良影響。為此,我專訪他家,和其父母交流談心。在辦公室中,留下了我和張某談心的笑聲。課堂上我鼓勵該生勇敢地回答問題,培養他的自信心,以他的優點克服不足。在初中會考中,張某金榜題名,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
法國大教育家雨果說過:笑是陽光,它能消除人們臉上的冬色。教師的臉色是一種語言,學生能從眼色的陰晴冷暖中讀出教師的喜、怒、哀、樂,進而揣摩教師的心理。臉色本是個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對教師來說,則不能“放任自流”,要講修養。教師應以穩定、樂觀的情緒影響學生,并時刻以充滿熱愛、和悅的笑容迎接學生“精細審視”的目光。一位素質高有經驗的教師絕不把世俗的煩惱帶給學生,更不會在學生面前動輒板起面孔。與之相反,那些和風細雨的教育卻常常使學生心悅誠服。當然,教師也不應該無原則地遷就,他應該是熱愛學生這一偉大情感的真誠流露。上學期期末將結束時,我任教班級先后有四名學生流失,我和班主任老師通過家訪與家長和學生悉心長談,有兩人返校參加期末考試。誠然,教師要善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化學生,熱愛學生。在此基礎上,營造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教學氣氛,在情感上熏陶,以促使學生有預期的方向發展。
“愛”是教育的靈魂。關愛學生就是對學生有情,教學的藝術其實hazdRlVCEQ7DNzn9yn528ma7WeF4isQeADVTrO2ST9M=就是善待學生的藝術。但在現實生活中,愛優秀學生,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而愛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的。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每一位教師都應當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把愛用耐心鼓勵的眼神傳給學生,鼓勵并期待他們取得進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被尊重、被關愛、被善待的快樂。這樣,他們一定會推己及人,做到尊重關愛善待別人,從而使教學效果從對學生的關愛中體現出來,體現人文精神。教學工作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既復雜,又繁重。但只要我們注重工作的方法,多與學生溝通,用心去交流,冰山也會融化。
無私的關愛和溫暖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這種關愛并非是感情的施舍,而是基于對祖國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執著,應是師生之間平等真誠的感情流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要關心學生的精神生活,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又要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幫助學生排除顧慮,使每個學生都能樂觀向上、健康成長。教師要從最平常的工作做起,如課堂上一次帶有啟發性的提問,作業上一句鼓勵性的評語,生活中一句親切的問候,一絲真誠的微笑,困難中一次無私的援助,批評時一句幽默的指責,都會銘記在學生心中,并使他們產生勇氣和力量,由此成為他們富有愛心的堅實基礎。
總之,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尤其是學生的心理表現,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因材施教,用愛去感化學生,實現素質教育的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信仰的力量.